談情說性、亦正亦邪《狐公子綺譚》
3月
10
2014
狐公子綺譚(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3次瀏覽
謝筱玫(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唐美雲劇團多年對歌仔戲的精緻化、文學化深耕有成之後,《狐公子綺譚》又另闢蹊徑,表面上是前世今生的風花雪月情愛傳奇,實則露骨大膽地談論性與情慾:群狐以無樂不作的形象開場,順著感覺走、強調及時行樂;象徵性器的扶桑花椅、人妻令人臉紅心跳的春夢,皆呼應這個主題。

這齣戲的另一個嘗試,是劇中角色大多游走於正邪之間,沒有絕對的善惡好壞,這也考驗著看慣傳統戲曲人物忠奸分明的觀眾。劇中的人類多表裡不一:道姑道心不堅、「三仙老公標」(官員、富商、書生)道貌岸然、心術不正,編劇以輕鬆戲謔的方式譏刺世人的虛偽。相較之下,劇中坦然面對自己欲望的狐狸照說應該比較可愛,但又難以捉摸定義,例如當三狐以解放女娘為名要入人界走一遭時,難道不是另一種型式的掛羊頭賣狗肉?以解放之名,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欲望?(男狐那種玩世不恭的叛逆在開場的混亂間被沖淡了,使得其解放女娘的說詞令人困惑)。於是一開始思春的小姐反而最終是真正思無邪的人,她對狐的幻想投射了對死去母親的孺慕之情,同時也是因父親管束過嚴而心生對自由的嚮往。

《狐》劇對愛情的處理沒有落入俗套。本應是各人得各人的眼淚,媚珠卻號稱得珠者可擁眾人之喜怒哀樂;本只是一般的夜明珠,卻因人賦于它意義而顯得不凡。感情豈非如此?也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籤詩神諭模稜兩可,有心人士自行解讀、對號入座。轉世的狐狸百轉千迴,最後選擇不與前世的愛人相認,蓋真相如何已不重要。

爵士樂適時為全劇增添輕快詭魅的氛圍;可拆可組的長鏡箱構成雪夜居所,有種觀看魔術表演的情趣,狐群像是魔術師的助手,只差沒有從魔箱中變出一隻狐狸精出來。狐群進出穿梭於男女情慾之間,亦協助推動場景轉換,可惜流暢度與展演度略有不足。另一個造成看戲障礙的是編導對虛實交錯場景的處理。例如,錦上花闖入妙月房間,狐狸因前世氣味記憶而意亂情迷尚可理解,但妙月的心防被攻破得有點莫名其妙,(說出祝願貼心話?)接著似曾相識的兩人展開一段貌似重逢的歌舞,好一陣之後才恍然發現這應是兩人意識層面發生之事。

這齣戲最大的亮點當數豫劇名角王海玲為唐美雲跨刀跨界演出狐仙姨一角。王海玲每次一開口,總在觀眾間造成騷動驚嘆。她在河南梆子與歌仔戲兩劇種的聲口語言間轉換,有時流暢有時生硬,但無損其仙后雍容華貴的氣勢。觀眾也總在她略微咬字不清但婉轉動聽的唱念之後報以掌聲,這是對豫劇皇后虛心又豁然大度學習另一劇種的肯定,她也善用這樣的狀況,呈現出一位寬厚幽默又散發智慧的仙人。其他演員也沒放過這一點,有時刻意學舌、巧妙與之互動,別有喜劇效果。(這不禁讓我想到台灣戲劇發展中曾一度出現日演北管夜演歌仔的情形,以及現今外台歌仔戲的日戲,有時會唱北管來凸顯角色的身分地位,這類劇種間相互吸納影響的過程與軌跡)。兩位國家文藝獎得主的同台,體現了豫劇與歌仔戲這兩個劇種的特質:平易近人、柔軟包容。同時也看到地方劇種不斷在地化的努力。

《狐公子綺譚》

演出|唐美雲歌劇團
時間|2014/03/0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謂情慾云云,只是虛晃一招,沒有任何解放行動的實踐,每個人還是一樣落入單戀的癡情網羅,三人簡直可以合組一個「花痴聯盟」。傳統戲曲裡,許仙都可以跟白蛇生孩子了,這裡還在人狐必須天人永隔,真不知「赤裸」在哪裡?(鴻鴻)
3月
17
2014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