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解放《狐公子綺譚》
3月
17
2014
狐公子綺譚(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3次瀏覽
鴻鴻(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1980年代初,伴隨本土文化風潮的興起,歌仔戲開始進入現代劇場大舞台,由國父紀念館而國家戲劇院,做精緻化的「文化場」演出。另一方面,也因為對本土文化雜糅性的深入思索,1990年代開始,現代劇場向俚俗的台灣庶民文化借火,其中自然少不了歌仔戲的江湖分身「胡撇仔戲」。像金枝演社那樣大玩台味現代感,當前許多急起直追的年輕歌仔戲團,也不遑多讓。今日之歌仔戲,猶如一個靈魂分成了堂吉訶德和他的僕從桑丘潘薩,一個是滿懷理想的騎士,一個是務實且逗趣的村夫。兩者看似判然相違,闖蕩江湖卻缺一不可。

創團15年的唐美雲歌仔戲團,便是「脫俗入雅」路線之最堅持者,不但年年新創劇目,講求舞台整體美感之營造,於唱腔身段做工亦從不馬虎。在過去幾年的宗教大戲、以及幾齣歷史悲劇之後,《狐公子綺譚》忽然反身向桑丘取經,可以視為「沾地氣」的可喜嘗試。「要在傳統戲曲的舞台,赤裸裸描寫情慾」,是這次開宗明義的任務。然而在這個百花齊放的時代,情慾論述透過歌仔戲,可以展現什麼?顛覆什麼?

就「情慾」這課題而言,整齣戲看下來,難免有隔靴搔癢之感。既假借了狐群來把情慾具體化、人物化、神格化,但這狐群卻委實純情得不可思議。一開場要鋪陳狐公子錦上花(唐美雲飾)的風流自在,群舞獻媚半天,卻只見他對誰也不愛。這個被前世情絲牽繫的伏筆,把一個原可以是情慾代言人的主角弄得綁手綁腳,成了苦悶的閒公子。他夜訪道姑,也發乎談情、止於說愛,不知情慾在哪裡。

另兩個對照組,一個是官家閨女,愛上調皮的小狐奇;一個是員外夫人,發作了3P春夢。這春夢大概是全劇在表演上的高潮,曲風加快,花車燈都上台輪轉。然而一夢醒來,夫人仍留在不舉的老爺身邊;閨女和狐奇因人狐不能逾界,私奔到半路就分了手;而錦上花雖然花了好大工夫,讓道姑擺脫前一段情緣,卻又讓她墮入另一場無解的癡戀。所謂情慾云云,只是虛晃一招,沒有任何解放行動的實踐,每個人還是一樣落入單戀的癡情網羅,三人簡直可以合組一個「花痴聯盟」。傳統戲曲裡,許仙都可以跟白蛇生孩子了,這裡還在人狐必須天人永隔,真不知「赤裸」在哪裡?這麼保守的意識型態,辜負了一個可以給「多元成家」提供情理思辨的大好機會,也可惜了誕生這齣戲的這個時代。

或者由於整個故事的方向不明確,情節就算百轉(例如「媚珠」之真假辯證),仍難免陷入情境大同小異的反覆抒情。就算換再多套衣服、狐群再渾身解數充場面,敘事仍顯得拖沓不前。真正跨界出彩的,反而是王海玲飾演的狐仙姨。由於她從容大度的表演,讓不練轉的台語和漂亮的河南腔出入自如,讓她嗅得出人味、狐氣、甚至《倩女幽魂》千年樹妖的陰陽合體。

以唐美雲歌仔戲團的過往成就,這次整體的美感明顯並不協調。單以狐群的造型來看,有的寫實(如小狐)、有的寫意(如狐公子)、有的則走超級華麗風(如狐仙姨)。而道姑一套套替換的打扮,則擺明告訴人家,她心很花,讓人物轉折全然失去懸宕感。唐美雲的表演,淹沒在臃腫的白色大袍中,看不到狐的身段;導演也沒有運用調度技巧,給狐仙們多一點飄忽的神秘感,反而落入平鋪直敘的舞台對戲中。

唐美雲在謝幕時諄諄聲明,「我們平常演的歌仔戲不是這樣的」,希望這個插曲不要嚇到觀眾。我卻以為正好相反,這個開了頭就半途而廢的解放,實在應該繼續深究下去。我不相信觀眾會對《狐公子綺譚》感到多麼意外,真正的意外還值得期待。

《狐公子綺譚》

演出|唐美雲歌仔戲團
時間|2014/03/0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狐公子綺譚》另闢蹊徑,表面上是前世今生的風花雪月情愛傳奇,實則露骨大膽地談論性與情慾:群狐以無樂不作的形象開場,順著感覺走、強調及時行樂;象徵性器的扶桑花椅、人妻令人臉紅心跳的春夢,皆呼應這個主題。(謝筱玫)
3月
10
2014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