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水消逝之後——陳武康《One Danced》
12月
30
2021
One Danced(浮洲舞場提供/攝影陳藝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32次瀏覽

鄭宜芳(專案評論人)


一首舞「跳完了」,可以留下什麼。若在舞者、在觀者、在編舞者彼此之間,拿掉敘事後,可以閱讀什麼。這是陳武康的提問,而他認為是:汗水。

《One Danced》以純粹的身體來展示一首舞蹈的開始、過程與結束,將身體運動時的肌肉、骨骼、關節連動與身體線條,經由全裸的方式展現在觀者面前。同時藉由特殊材質的白色布料將汗水印漬其上,成為可以暫時留下的圖像。

黑暗之中,一長條型的白色布料位於空間正中央,觀眾席分設兩旁與白色布料平行。舞者(陳武康)在黑暗中登場,從最單純的提腳踏步,開始啟動身體的運動,並在每一次重覆的提腳踏步裡,漸次地帶出左右手臂的擺動與上半身前後晃動的幅度,雙腿則是在不間斷進行的踏步中,逐次加大腿部抬起的高度,與前後步伐的跨度。同時,在每一次前進後退裡,保持著肢體律動的節奏與重心的轉換。白光之下,舞者身體因運動所產生的熱能化為:向上蒸發的熱氣,向下滴落成為在白色布料上的黑色汗漬,或是身軀上那些細細密密的晶亮水珠。


One Danced(浮洲舞場提供/攝影陳藝堂)

不同於2017年新點子舞展的二十分鐘微舞作,此次近四十分鐘的時間長度讓《One Danced》不是一句話的結束,而是一段好好說完的話語。有足夠的時間好好的鋪陳舞者肢體運動的啟始過程,進而慢慢地堆疊出身體能量的升發,讓身體的動態變得透明、清晰,細膩且如實地開展於觀者的眼前,而觀者亦有足夠時間層層體驗。於我而言,此時不只是一個身體在我眼前展開運動,在那重覆與堆疊中,我也同時思考著:這個身體的下一步將前往何處,過往的專業舞蹈訓練如何顯現於這個身體,如何使得這個身體能流暢地運作,以及我如何同理這個身體。隨著舞者肢體動態的演繹,汗水首先一滴一滴地從舞者的髮稍、四肢灑落於白色布料,形成點點黑墨。然而,正如表演藝術的核心特質:瞬息即逝,黑色汗漬在燈光的照射下,不多久也揮發乾淨。直到大汗淋漓的舞者以身體軀幹大面積地在白色布料上扭轉、滾動、壓印,形成如水墨畫般的印記,方才讓痕跡留下,彷彿人生的隱喻,只有比較重大/重要的事件才會被記憶般。

陳武康透過將汗水轉化為可視圖像的手法,讓觀者的視角有了不同的焦點。除了原先舞蹈身體在空間與時間中的動態變化,亦增加了透過視覺化的汗漬看見運動軌跡的可能。如此的轉化,同時也是將抽象的時間歷程透過肉身的產物作為媒介,形成可視化的具象生命力,從而開啟觀者另一層的感知經驗。在《One Danced》中汗水的紀錄不只標示肢體運動的熱能產物,也是回到對舞蹈最本質的提問:純粹的肢體與表達。另一方面,全裸的身體表現也逼視觀者真正地「看見」身體,包含這個身體過往所經驗、記憶的一切和因個人生命力而形塑出的這個身體。

《One Danced》

演出|浮洲舞場
時間|2021/12/03 17:00
地點|臺藝大文創園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跟著舞者進入名為身體的浩瀚宇宙,沒有明確的情節,卻有倏然開展的星辰山海,在舞者身上鑿刻成年輪。舞者離去後,紙上的汗漬埋藏了稍早的時間的秘密,在結束那一刻,發生才有了意義。
1月
06
2022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