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髒故我在——《一個公務員的誕生》
8月
29
2022
一個公務員的誕生(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陳怡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03次瀏覽

張敦智


把社會議題放進戲劇、影視作品的例子,近年層出不窮。除了少數能戳進關鍵的痛與癢,整體趨勢,似乎帶著某種天真,好像這是片新大陸,此前,社會都欣欣向榮、一片祥和。

《一個公務員的誕生》在全戲前三分之二,也帶著相似的氣息。具體說來,所謂「天真」是指:將角色科長李榮華放在受害者位置,以絕對純潔、無辜之姿,指出眼下社會的不是。從這種定位確立那刻起,角色就已經不「生活」在這世界上了。他跟世界的關係是斷開的。因為他全然的善,使其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都像從深淵探出的爪牙,要陷他於不義,使他痛苦、使他無奈。

這種敘事角度,稱不上批判,而比較接近抱怨。因此,儘管可見創作團隊細心掌控節奏、插入笑點,仍沒有改變上述本質。


一個公務員的誕生(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陳怡君)

然而,靠近尾聲的劇情設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追查已故公務員鬼魂黃光耀死因的旅程,到了尾聲,黃得意分享,他喜歡來此(似乎不夠)隱蔽之處,對著大自然打手槍,以無聲射精,取代有聲的吶喊。射完一發又一發,他又可以一次又一次回到崗位上,繼續當個平凡無奇的公務員。在此,角色終於被創作者「玷污」了。一個心理變態、行為瘋狂者,才能在這個世界存活無恙。

在此,作品終於超越「抱怨」層次,為我們帶來「批判」。角色與其所身處的世界,不再是彼此毫無因果關係的獨立狀態。被逼瘋的黃光耀,用更極端的瘋狂,治癒自己,而後可以回到人前。

「瘋狂」在傅柯、德勒茲、阿鐸等諸多藝術、哲學、社會學家著作裡,都有所細究。《外邊思維》中,疾病、瘟疫,被作為讓舊秩序失去宰制力,新秩序以不可抵禦之姿全面降臨的喻依。


一個公務員的誕生(不可無料劇場提供/攝影陳怡君)

在黃揭露自己「變態」行為的同時,他也揭露著一種新秩序,揭露能使他和現實打成一片的精神生活;只要比犯錯還可悲、比卑鄙更齷齪,我們就,能夠在這個世界,把腰桿重新挺起來。黃光耀「生病」的同時,也終於「痊癒」了。在此,我們瞥見藝術家作為文明醫生的傾向;而非不斷再現社會之惡,那種嬰兒嚷著要喝奶的天真。

把善惡對立是輕鬆的。這也使任何更細緻的分析變得完全不可能。因為這種態度暗示著:結構皆憑空而降,跟人沒有關係;那麼所有人理所當然地,就都是無辜的受害者了。

所以,很高興編導團隊出手「弄髒」了黃光耀。真正的故事,是髒掉之後才開始。

當過小孩的人都懂:如果回家時乾乾淨淨,多半代表,那個人根本就不曾參與遊戲中。

《一個公務員的誕生》

演出|不可無料劇場
時間|2022/8/27 19: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若是用嚴謹的態度,觀看《一個公務員的誕生》,很容易無法獲得滿足。若是用如何創造喜劇氛圍的角度觀察,則是能見到創作團隊對於細節處的用心。(劉祐誠)
9月
16
2022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