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詰問,雙演英雄《銅雀臺傳奇》
7月
25
2024
銅雀臺傳奇(秀琴歌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80次瀏覽

文 黃廣宇(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紅嬰白頭睏一暝,春秋寫過千萬篇」,編劇去脈絡化的人物塑造,不關注英雄事蹟,還剩什麼角度書寫?新/星二代與鐵三角對戲,能否保留個人風采?打破規範性敘事,「文本角色-演員-製作」能相輔相成或獨立分裂?種種詰問,是《銅雀臺傳奇》的企圖心與挑戰。

角色雙演戲肉飽滿 老幹牽傍新秀耀輝

本齣戲聚焦於「曹操」本身,第一場「銅雀幽魂」讓曹操、雲娘、晴兒三位主角以抽離魂魄之手法,從老年曹操視角倒敘至少年錯殺呂伯奢情節。該段落採取老年曹操(張秀琴飾演)與青年曹操(張心怡飾演)同臺並演,面對相同事件,趟馬身段至聲腔、作表皆需劃一。令人驚艷的是,心怡高音穩定、喉音拿捏適宜,頗有秀琴神韻,錯殺之情感層次轉換分明,精準使雙演形神合一。

另在第三場「禮遇賢才」典韋戰死之情節,兩人再度並演。哭戲多是青年演員較不擅長的蹔頭(段落),容易裝腔太過或張力不足。此段由秀琴牽引心怡,無論氣息、行韻皆因重唱增強兄弟已逝之蒼涼,戲肉飽滿,傳承意味濃厚。


銅雀臺傳奇(秀琴歌劇團提供)

此外,在官渡之戰武戲中,新秀演員陳宗毅飾演之袁紹,在旗軍繞場與對打,串接較不流暢。直至心怡參戰,作表落落瀟灑,槍法鏗鏘有力,徹底展現個人風範,點綴一代梟雄英姿,可謂以戲帶功極致表現。

而本次特邀新生代演員陳昕宇扮演荀彧一角,上半場多是發揮敘事功能,但在後半場面對空飯盒之計謀,層層堆疊情感層次,高音嘹亮,呼喚著與曹操的人生理想,同時也轉入無法苟同之悲愴,行韻雖略顯單薄,仍成功承接雲娘(米雪飾演)張力,開啟曹操痛心。

編劇洪瓊芳擅長冷熱交替敘事,配合導演劉光桐雕琢功法及調度,情節流暢,角色鮮明,讓演員不侷限在生旦私情,而是藉鐵三角相互傍戲,使青年演員展現大將之風。唯一美中不足在於,第四場「戰場愛情」曹操初遇晴兒(莊金梅飾演),心怡相戀之身段太過用力,眉目作表些許將曹操塑造成「賊」,掩蓋住「知心理想」,實屬可惜。

敘事手法破規範強 悖論對比反思英雄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銅雀臺傳奇(秀琴歌劇團提供)

除此之外,編劇打破現今常見的雙線情節敘事,轉向帶有悖論、違背正常情節直覺,來反思英雄。劇中雲娘與晴兒在第五場前角色定位撲朔迷離,雲娘是隨曹操征戰多年,出謀劃策、知燒知冷的角色;晴兒則在戰場初遇曹操,她吟詠著〈蒿里行〉,以表仰慕詩中的悲天憫人,讓曹操感受知心所在。三人看似生旦愛情關係,直至第五場「情愛糾纏」,雲娘一句「我若輸伊嘛袂贏」,點出其與曹操的連結;以及第六場「情義辯證」,雲娘質問曹操野心,托出權勢爛了初衷,並映襯晴兒單純理想;這才雙雙讓觀眾感受到兩人,實是曹操內心雙面魂,雲娘象徵權勢地位,晴兒則是英雄初衷。

本齣戲上半場為老年曹操回首青壯,暗埋雲娘與晴兒情感流動;下半場則是曹操初心與權力拉扯。編劇藉雲娘與晴兒雙面象徵,不再以單一視角定位一代梟雄或奸臣,轉向運用大量對比質問其內心,以反英雄描寫曹操。如第七場「幽魂銅雀」,雲娘顛覆曹操自述事蹟,點出其人「菩薩心鬼面皮」之假象,英雄辯證走向「坐位是實名是虛」之自欺欺人。然而可惜的是,本齣戲雖以魂魄自銅雀臺的出走及回歸作為首尾呼應;但象徵魂魄的黑紗設計過於刻意,開場使觀眾毫無意識,無法理解設計意涵;末場導演以曹操不下場調度處理,更使畫面感突兀,稍顯粗糙,失去魂魄視角之巧思。

而曹操的一角雙演,並延伸至雲娘與晴兒代表的雙面象徵,形象飽滿,情感層次複雜,也易受角色戲份分割,遂成角色各自獨立,又需濃縮密合的現象。例如雲娘代表曹操的謀略心,事件衝突較大,表演能量便蓋住另一象徵角色晴兒,以致無法明確連結雙面性,易成單一角色過重的情節。

至於在導演調度上,也是一大挑戰。第三場曹操吟唱〈短歌行〉述說個人抱負,為顧及雙面象徵,讓雲娘雖在舞臺,卻成幫襯,使這具有象徵的角色稍有一絲鬆散;又如第七場曹操內心達到最難以承受時,秀琴不小心漏掉最關鍵的「眼之所見,心之所向」之臺詞,削弱情感與情節雙高潮。由此呈現此種敘事易造成單一角色塑造過重,牽一髮而動全身。

雙面雙演,文本慧心獨具,亦是導演巧妙運用曹操這大角色,回歸演員中心,將「事隨人走」之情節形式巧妙轉換,讓鐵三角相互牽引新秀。藝術層次上雖無過多調度手法、布幕動畫,卻全交付表演能量碰撞綻放,成就老幹新秀光彩。

《銅雀臺傳奇》

演出|秀琴歌劇團
時間|2024/07/14 14:30
地點|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