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的靈魂本應超脫《罐頭躲不了一隻貓》
8月
28
2012
罐頭躲不了一隻貓(鬼娃株式會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6次瀏覽
黃佳文

走近滿布紙錢的命案現場,封鎖線勉強地劃出藝界空間,幽晦的水燈在乾冰推波下緩緩流動,聽憑流水泠聲為《罐頭躲不了一隻貓》揭開序幕,述說當代與一九四七年的兩代人事。

環保替代役男陳復生(饒駿頌飾)受指派前往姦殺案的命案現場清掃,無意間遇到假扮被害女子金道美,企圖尋死的未婚孕婦廖芳霞(王品芊飾),在一陣騷動後,陳復生意外昏厥卻被廖延亮(廖芳霞的阿公)附身,述說起一九四七年的臺灣故事。

全劇撻伐臺灣政治、社會現況,訴說著老百姓的憤懣不平,對於當代社會亦多有嘲諷,但綜觀全劇的意涵與脈絡而言,敘事單調而連貫薄弱,欲藉廖芳霞的遭遇與兩代前的事跡訴苦,顯得牽強且索然無味,雖不時穿插調笑,但在苦悶的情節之中著實哭笑不得,也難以發自內心地同情這段悲情歷史。編劇顯然很希望喚起歷史記憶,殊不知歷史的詮解早已與時俱進,社會多元文化的觀點也愈趨顯著,不會、也不該輕視遭受殘暴的陰影或未婚懷孕的處境,此劇的觀點反倒有些跟不上時代;儘管劇末充滿了同情與包容,但因缺乏劇情刻劃也流於表面,換言之,「重組家庭」的真實境況並沒有被演繹出來,不能一廂情願地認為終將幸福美好,墜於童話結局的公式。

劇名「罐頭躲不了一隻貓」頗耐人尋味,但分別指涉什麼意義卻難以知曉,而全劇情節組構頗為勉強外,以語言的運用來區隔人物形象也並未成功。兩位演員的表現平易自然,不過演技通俗如連續劇,少了點表情、感情和聲情,若能再作調適則更佳。全劇在情節敘事、人物形象刻劃上都相當不易,誠如節目單所言:「面對這個難以下嚥的文本,受盡時空、年代與語言隔閡的折磨」,但既然時空、語言已截然分隔,表演應當要能夠明顯地凸顯各別的特點,才不致使得劇情或人物形象混淆不清。

此外,值得思索的是,這段史實正確乎?一九四七年的焦點是二二八事件(省籍情結),但全劇的重心其實偏於一九五○年代的「白色恐怖」氛圍,這齣戲所談述的內容較接近後者,那又為何特別強調是一九四七年的事呢?歷史提供戲劇表演題材,但戲劇也該還歷史一個公道才客觀吧!

《罐頭躲不了一隻貓》

演出|鬼娃株式會社
時間|2012/08/25 14:00
地點|台北市136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