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落符旨的無盡詰問《梁祝的繼承者們》
5月
11
2016
梁祝的繼承者們(非常林奕華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8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祝英台太多話,歇斯底里的她,一位演員來演不夠。

其實不只祝英台。林奕華劇場裡的角色,很難只用一個演員就能表達。因為林奕華在乎的本來就不是任何單一的角色,也對歷史上、傳說中有沒有一位姓祝名英台的女士(或是男士),或是梁山伯,有什麼興趣。這些人物從來就都只是托古寓今的角色。甚至不是托古寓今,而是林奕華腦子裡想不透的一些疑惑,一些每天翻開報紙、打開新聞,總是得一再面對的似是而非,一些每秒大量生產、用完即丟、丟了即忘的語言、詞彙,可能人也是。所以《梁祝的繼承者們》也真的不再是梁祝,甚至也不是「反梁祝」,頂多就是個聯想而已。(不是梁山伯是梁sample;聊天聊個五月天、阮經天)

透過梁祝的聯想,仍然不得不佩服林奕華信手拈來無止無盡的玩耍,耍出每場對某些命題的反覆詰問。例如:自我、藝術、情感、父母、價值、競爭,還有性別。但無論對這些議題怎樣戲耍(有一種眼神叫闔上眼、有一種等待叫多等一會、一種反應叫沒有反應、有一種心跳叫沒有心跳、有種呼吸叫人工呼吸、有一種潦倒叫跌倒、有一種背叛叫陪伴、有一種存在叫不在、有一種不在叫存在),到頭來其實玩的是語言。這些對於語言的戲耍已經玩到若要照著林奕華的邏輯推論下去,恐怕不瘋即傻;或是想要參透出個深厚含意,大概馬上就又漏掉了林奕華隨即端出來的新口味。所以林奕華的語言早就脫掉一串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帶來的連結,大量依賴去所指化後的語言,還原成無法直接解讀的符碼。連同舞台上演員的身體、場面調度、音樂,置於舞台上一堆符碼。於是語言可能得與舞台上任何並不優於、亦不劣於語言位置的劇場元素搭配。偶而撿到一些語言巧然的能指與所指的連結小確幸,當然足以讓人留戀回味不已。但林奕華顯然做得更多。

從演員來看亦是。林奕華樂此不疲地使用多個演員重複扮演同一角色,但同一角色真的是同一人物嗎?換句話說,不同的演員演的祝英台,恐怕都未必指向「祝英台」;再進一步說,祝英台從來就不只有一個祝英台:面對爸媽的她、面對老師的她、面對功利價值的她、面對喜愛與被喜愛的她,時時刻刻難道祝英台都是同一個?分分秒秒難道祝英台都沒有其他想法(或是都沒有其他的祝英台出來想一下?)林奕華只是釋放了千千萬萬被咒封的祝英台(或是路人甲),透過多重認同,也曝光多重的現身。當一字排開十八個演員、歌手(再加上現場演奏一人),每個人都在林奕華的調教下,呈現出某種程式化集體身體規範;但我們又明明看到十八個看似一致的演員,有著細緻的、些許的差異:或許這個頭髮長了點、那個更有神些、這個歌聲好、那個表情更迷人。在一致的程式化與永遠還有可以察覺的差異之間,舞台上始終目不暇給,意義也就一直從那個之間(in-between)變換。演員也使出渾身解數,在自己與另一個自己、自己與在別人身上的自己、在別人與在自己身上的別人…無盡戲耍。這看得真是過癮。

黃佩蔚在先前的一篇劇評中提到林奕華「到2006《包法利夫人們-名媛的美麗與哀愁》後,完整建立的林奕華公式,經典文學文本、具有票房知名度的演員(而且,一定要有明星)、角色設定多為中產小資以上議題環繞在慾望與利益的普世價值辯證,讓林奕華無役不與。」《梁祝的繼承者們》 正好又再次告訴觀眾,林奕華不靠明星,依然可以玩得精彩。(依照演前的票房告急來看,靠明星的常常是觀眾。)

也是因為林奕華不在所指上打轉,問題很可能也就不再是愛、不再是情、不再是反叛、不再是倫理、道德…或者說都不是那些可以恆定推想的價值。相反的,林奕華更在乎通往愛(那些唯心的價值)的路上,是如何血跡斑斑,如何淚痕滿面,如何汗水淋漓,如何鬥爭後敗下陣來,如何從白色的立方體到圍裙上滿滿的顏料。一派輕鬆之下,林奕華還是很介意。所以他重複詰問,所有的輕描淡寫都成了沈重的自問自答;所有對傳統或是古典的忘與不忘,都看到他的眷戀。

《梁祝的繼承者們》

演出|非常林奕華
時間|2016/05/0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