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的解憂愁《2016臺北大碗茶》
6月
17
2016
台北大碗茶(台北曲藝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6次瀏覽
蘇家賢(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妙語如珠,茶飄香。笑料百出,韻藝濃。」

春季之時,倚臺北紅樓為盤踞之地說相聲,坐臥古蹟,嚐茗茶點,《臺北大碗茶》自2006年起至今,便是臺北曲藝團春季炙手可熱的招牌節目。卻不及過往雲煙的時光,紅樓劇場修復在即,《臺北大碗茶》意外地在今年亮起暫別的熄燈號。回頭思索,關於近代對藝術文化的消逝殆盡的情況,另人不勝唏噓,不僅是曲藝,回溯中華傳統技藝的脈絡裡,都在時代價值觀的變遷下,無蹤匿跡。

今年《臺北大碗茶》以對口相聲、竹板快書、現代評書三大部分七個段子構成,其中有四個段子特別引人入戲,風趣生動。之一由臺北曲藝團前團長郭志傑改編,以醫師的職業入題,協同髮妻謝小玲攜手,謬贊「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中西合併專製標本」敘述種種過度專業,所衍生出不靠譜的荒謬行徑。之二集結娛樂評選節目之時事作為背景,結合傳統京劇題材,由家喻戶曉知名演員樊光耀精心改良,帶領相聲新秀魏竹嶢,演繹一場父與子,焦贊與孟良之間,在那荒謬怪誕的世俗倫理間遊走關係。之三則是以說書人的角度站樁,臺北曲藝團現任團長葉怡均一句借古諷今,帶出水滸林沖受委屈的百般無可奈何,巧妙運用時下流行語:寶寶委屈,寶寶不說,環扣出此時代的同時,又帶出不同時代下的同樣心境,令人啼笑皆非。之四講述民俗祭典中協助往生者輪迴頌經的典故,由知名相聲演員朱德剛、劉越逖,以越唬越爛、越吹噓越荒腔走調的閒話家常,使整場觀眾哄堂大笑,將情緒沸騰到最高點。

對第一次觀賞相聲的觀眾感受,能在整晚各個不同段子裡,接收到不同的驚喜與歡笑。與過往看表演的經驗中,有別於一齣戲到底,一場舞蹈跳到停的表演模式,相聲的表現方式,好比在聽故事或是看鬥嘴,純粹自然,真切且真實,觀眾表露無疑的笑聲及掌聲,是如此正面及雙向地抒壓。傳統藝術的改良,不應再只是土法煉鋼的炮製或舊瓶裝新酒一味拋舊推新。如何以「做中學,學中做」於不同世代裡,讓創意的思維,在不被剝奪原汁原味的條件下,更能積極,有效地被實踐耕耘,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傳承精神所在。

《2016臺北大碗茶》

演出|臺北曲藝團
時間|2016/05/28 19:30
地點|台北紅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
滿台人物,看似人人都可以是歷史一員,倥傯如逝水。但,如果這是消解歷史人物與真相的設定,在得不到歷史真相意義的背後,《女王的名字》最終完成了什麼?
5月
01
2025
然而看似結構陳舊,筆者卻認為此情節設計,能夠正視新生代演員如何在舊有情節或其他劇目相似的段落中,不依靠過於飽滿的表演功法包裝肢體,而是能自然地流露表演力,精準營造舞台畫面與氣氛。
4月
30
2025
此次,「國光30:春分啟動」系列中的《江流無間道》、《金玉奴》雖是盛演已久的經典劇目,但國光團隊沒有陳陳相因,照本宣科,而是細加調整雕琢,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
4月
29
2025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