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生活的解憂愁《2016臺北大碗茶》
6月
17
2016
台北大碗茶(台北曲藝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0次瀏覽
蘇家賢(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

「妙語如珠,茶飄香。笑料百出,韻藝濃。」

春季之時,倚臺北紅樓為盤踞之地說相聲,坐臥古蹟,嚐茗茶點,《臺北大碗茶》自2006年起至今,便是臺北曲藝團春季炙手可熱的招牌節目。卻不及過往雲煙的時光,紅樓劇場修復在即,《臺北大碗茶》意外地在今年亮起暫別的熄燈號。回頭思索,關於近代對藝術文化的消逝殆盡的情況,另人不勝唏噓,不僅是曲藝,回溯中華傳統技藝的脈絡裡,都在時代價值觀的變遷下,無蹤匿跡。

今年《臺北大碗茶》以對口相聲、竹板快書、現代評書三大部分七個段子構成,其中有四個段子特別引人入戲,風趣生動。之一由臺北曲藝團前團長郭志傑改編,以醫師的職業入題,協同髮妻謝小玲攜手,謬贊「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中西合併專製標本」敘述種種過度專業,所衍生出不靠譜的荒謬行徑。之二集結娛樂評選節目之時事作為背景,結合傳統京劇題材,由家喻戶曉知名演員樊光耀精心改良,帶領相聲新秀魏竹嶢,演繹一場父與子,焦贊與孟良之間,在那荒謬怪誕的世俗倫理間遊走關係。之三則是以說書人的角度站樁,臺北曲藝團現任團長葉怡均一句借古諷今,帶出水滸林沖受委屈的百般無可奈何,巧妙運用時下流行語:寶寶委屈,寶寶不說,環扣出此時代的同時,又帶出不同時代下的同樣心境,令人啼笑皆非。之四講述民俗祭典中協助往生者輪迴頌經的典故,由知名相聲演員朱德剛、劉越逖,以越唬越爛、越吹噓越荒腔走調的閒話家常,使整場觀眾哄堂大笑,將情緒沸騰到最高點。

對第一次觀賞相聲的觀眾感受,能在整晚各個不同段子裡,接收到不同的驚喜與歡笑。與過往看表演的經驗中,有別於一齣戲到底,一場舞蹈跳到停的表演模式,相聲的表現方式,好比在聽故事或是看鬥嘴,純粹自然,真切且真實,觀眾表露無疑的笑聲及掌聲,是如此正面及雙向地抒壓。傳統藝術的改良,不應再只是土法煉鋼的炮製或舊瓶裝新酒一味拋舊推新。如何以「做中學,學中做」於不同世代裡,讓創意的思維,在不被剝奪原汁原味的條件下,更能積極,有效地被實踐耕耘,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傳承精神所在。

《2016臺北大碗茶》

演出|臺北曲藝團
時間|2016/05/28 19:30
地點|台北紅樓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
《英雄製造》透過齊義興的多重身分,揭示布袋戲在歷史、政治、觀眾需求下不斷被「製造」的過程,同時反思過去,樂觀的迎向未來。
9月
30
2025
綜上所述,《劉廷英賣身》在表演、舞台設計及主題重塑等方面均展現出實力,充分展現了年輕演員的潛力和創作團隊的雄心。然而,劇情結構和節奏的掌握仍有不足,未能充分體現歌仔冊的內在完整性。
9月
30
2025
《鬧・NOW》不僅僅是對布袋戲的新嘗試,它實際上是以「鬧」作為方法的文化介入,改寫了戲劇中「正統」的定義:正統並非單一血脈的傳承,而是在衝突與協商中共存。
9月
26
2025
《前方有三岔路口》不是一齣把所有問題都說清楚的戲,它更像顯微鏡,放大身體、物體、聲音與時間之間的摩擦,是一場關於黑暗、物質與舞台邏輯的「思辨練習」實驗。
9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