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接串起奇觀體驗《奇幻旅程》
12月
28
2011
奇幻旅程(舞鈴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15次瀏覽
白斐嵐

做為台灣首次挑戰在可容納近千人的場地連演三個月的定目劇碼,舞鈴劇場的《奇幻旅程》與今年初於華山成功演出105場的《走向春天的下午》相同,以奇幻風格做為號召,企圖網羅各個年齡層的觀眾。劇中色彩鮮明的人物造型,總讓人想到太陽馬戲團,就連演出場地──介於室內與室外的半帳篷建築舞蝶館,或是演出類型──以傳統技藝雜耍轉化為當代奇觀劇場體驗,都不難看出以此劇敲開台灣定目劇碼大門的「合理性」。不過,「台灣製造」的舞鈴劇場,如何走出不一樣的路,並同時撐起前所未有的票房需求,成為開演前我最好奇的一點。

若說太陽馬戲團總喜愛以「對於異文化的想像」做為其「奇幻」的定義,那麼《奇幻旅程》絕對是一段平凡之中的不平凡之旅。開場時,以水果、糕點為造型的人物亮相,彷彿暗示著這是一段從你我真實人生找到破口的想像──這般魔幻寫實的特質,在全劇主角「扯鈴」身上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說到傳統技藝,扯鈴可算是台灣國民教育下的「必修技能」之一。在《奇幻旅程》演出中,正是由這項我們熟悉的物件來開啟充滿奇想的世界。上半場中就已展現所有想的到、想不到的扯鈴花招;下半場更是令人驚嘆連連,舉凡鍋蓋、水盆等日常生活中隨處可得的物品,都在舞台上被賦予了主角般閃耀的生命。有時更有換上一身黑衣的表演者,在背景一片漆黑的舞台上拋接,閃爍著LED亮光的扯鈴飛舞,宛若劃過天際的流星。還有時從觀眾席後方拋往遠方舞台的扯鈴,更展現了表演者對於「對戲夥伴」的絕佳駕馭力。

當然,觀眾總是貪心的。和精湛的扯鈴奇觀記憶相比,《奇幻旅程》的戲劇表演卻略顯薄弱。宣傳文案中關於「多眼怪」、「藍貓」、「探索者」(小女孩)等角色描述,看來是立體又充滿互動發展的,但在實際演出中,人物間的關係卻並未明確建立,有些段落更不免讓人覺得是為了炫技而產生的橋段。到了下半場後半,各種日常物件紛紛登場之後,正當觀眾開始期待更多「平凡事物的不平凡演出」後,戲卻開始收尾,更是令人覺得意猶未盡。演出場地有時也為視覺畫面帶來侷限:略低又顯得過寬的舞台,常常讓走位因而失焦,無法一覽全貌。兩旁架設的大型投影幕在幾個雪景、夜景段落適度發揮氣氛營造的效果,但平時看著表演者的身影藉著舞台燈光,時有時無地成影於屏幕上,總不免可惜要是能將光影變化結合演出,發揮到極致,其劇場魔幻魅力絕對不只是「多媒體科技」的聲光效果可比擬。不過最困擾我的,倒是兩段跟著秒針滴答聲甩繞扯鈴的段落,也許是聲音本身的時間感太強,明顯感受到扯鈴的不同拍,反而削弱了「時間」做為開啟「奇幻世界」的關鍵角色之重要性。

在演出落幕的某個時刻,當多眼怪將巨型扯鈴高高拋起,牢牢接住時,我身後的兩個小孩不約而同發出了「哇──」的聲音,和台上把玩著扯鈴的表演者一樣整齊劃一,收得乾淨俐落。我想這是比掌聲更有價值的回應。

《奇幻旅程》

演出|舞鈴劇場
時間|2011/12/25 19:30
地點|台北市花博公園舞蝶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