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開一個帳篷?《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
2月
03
2018
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陳伯義 攝,海筆子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4次瀏覽
尤俊弘(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影像美學組碩士)

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

光禿禿爬行在月夜下。

上帝是它的嗥叫。我

害怕,並感到寒冷。

——保羅·策蘭〈夜曲〉

帳篷劇就是要用虛構把虛構本身的虛構性暴露出來。

——櫻井大造

櫻井大造不斷搭起帳篷,把我們帶進帳篷的「裡面」,但他真正想做的,卻是讓帳篷的「外面」敲擊我們。櫻井的「帳篷劇」系列創作,其最主要的行動,我們或許可以弔詭地名之為「去—帳篷」。我想到四年多前,台大戲劇系第12屆畢業公演,尚·惹內(Jean Genet)的《陽台》(2013),隨劇情更迭,舞台層層打開;戲的結尾,不再有劇場,太陽發射的光芒,那顆跟劇場時間相對而言真真實實地永恆的太陽,最後,照射進「鹿鳴堂」(台大劇場),觀眾最終必須「走出劇場」,「回歸世界」。奇怪吧,一齣舞台劇,最終要完成的,卻是「自我去舞台劇」的儀式。《蝕日譚》(2010)的最後,帳篷打開來,地板被搬起來,下面一條壕溝,然後演員划著一艘船進來,外面閃爍著火把的火焰。櫻井同樣的作法,2012年台灣海筆子在新北市新店區溪洲部落演出的《泛YAPONIA民間故事——摸彩比丘尼譚》的結尾,帳篷屋頂左右打開來,像是拍打不停的烏鴉翅膀。

《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的開場,我們看到一片白色的布幕(上面投映著廢墟影像),一位有戴著馬頭頭飾叫作「海馬」的角色向觀眾說明「記憶」的問題(我們腦子裡掌管記憶的部門即「海馬迴」),但與他一搭一唱的角色卻叫作「不知道」。櫻井曾在去年的訪談中說:「在如今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之下,我們變得沒有辦法和過去相遇,我們被未來記憶所支配 . . . 」但是「未來記憶」是什麼呢?它可能是你在看戲的時候,卻仍如影隨形、各式各樣的揣想不安,它們超越了真實存在過的「過去」的。於是,在《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我們看到,我們必須使用鑲金的水盆接水,藉由這樣子的「水漏」,我們才得以把握逝去時光的形體。

白色布幕左右打開後,我們看見一個階梯式舞台。在戲裡,它被稱作「路障」。這不是第一次櫻井辯證「路」與「路障」概念,在《泛YAPONIA民間故事》的序文開頭,他寫道:「道路崩壞了。這當然不是第一次了。」「路障」上睡著一位女性,因為水滴的緣故,她醒了過來。我們將會發現,諸如此類「從洞中跑出」的題目會不斷出現。當然,這些我們可以把它們僅僅視為「機關」(trucage),一些魔術般的花招,但是我們要知道,這齣戲的世界,發生在一個叫「世界宮」的地方;這個「宮」是「子宮」的意思,孕育「世界」的「子宮」。再一次,我們與內/外的辯證相遇。

這些辯證,發生在例如角色唱歌的時候,櫻井不只讓台上的演員唱,其他帳篷外的工作人員也一起唱。「場外」有時指涉至帳篷之外,有時,則是藉由「機關」強加出來的場外:舉例來說,「青鳥」從遺物回收的車廂裡面鑽出來;或是櫻井從閣樓的櫥窗鑽出來;「路障」在第二幕打開旋轉,等等等,與「降生」的概念無不相關;最終,它要扣連的大命題,無不在於「如何打開一個帳篷」。

大合唱是這齣戲最振奮人心的時刻。我們看到,不只角色,技術人員也站上舞台,一起用100%的能量直面觀眾唱歌。《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的結尾終於大合唱,「路障」都被推離帳篷,所有的演員與工作人員進場,不再有「舞台」,只有「廣場」。這個毫無矯飾可言的地板,就是「空總基地」的地板本身,演員與工作人員站在上面,遠處,櫻井持火把點燃火焰。如果說《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從頭到尾都很反身地討論「世界」這個概念,那麼,這個結尾弔詭地達成一種「反身性」悲愴;這種戲劇悲愴不再是「幻覺式的」,不再是一種刻意被隔離出來的世界的幻覺。無疑,這是台北殘酷的一月最激情的時刻之一。

歌畢,女主角彷彿已精疲力竭地對觀眾說,明天是最後一場,大家看完戲,可以別急著走,可以待著一起聊聊天。完全沒有要那種令人生厭的鼓掌兩三四輪的套路,演員列隊在門口向觀眾道謝。工作人員引導我們翻閱前台的《海筆子通訊》與2018最新創刊的《吶喊》(裡面除了有足立正生的劇評,附錄竟然還有「前賤民解放區宣言」);(日本)「野戰之月」、(台灣)「海筆子」(三年前,他們改名為「海筆子TENT16-18」)、(中國)「流火」的理念都已經透明地寫在裡面,高度溝通性的文字,完全沒有要故弄玄虛、自我隱藏。

他們這次演出票價600元(現場贊助價,預訂與其他方案更便宜),他們網站上是這樣寫的:「本企畫由『海筆子TENT 16─18』獨立製作,於高雄、台南、台北移動演出。本次演出未申請公部門與企業贊助,所有參與者均不支領薪資。源於移動演出製作經費所需,本演出採贊助入場。」沒有拿政府的企畫,完完全全讓人感受到一種「手工業的藝術」。一樣是帳篷劇,「海筆子TENT 16─18」站在法國陽光劇團的《未竟之業》(2012)的另外一極,作為兩廳院二十五週年鉅獻的後者,其碩大帳篷「必須」被夾擊在國家戲劇院與國家音樂廳之間,並且,(記憶中至少)高達三千多元的票價,無論戲裡花了將近四小時講著無產階級的故事。

《世界是一匹陣痛的獸》

演出|海筆子TENT16-18
時間|2018/01/24 19:30
地點|空總文化實驗室特設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新公共性」、「場」、「反省形式」等諸話語,都意味著帳篷的前進一定程度仰賴內部成員形成「共同體」的可能性,可是誕生於美日安保、全共鬥的帳篷語言,如何接榫後解嚴及樂生世代的在地青年語言,一直以來卻是個被擱置的問題。(吳思鋒)
2月
01
2018
長久以來,不斷以毀滅建構下一次新生的帳篷劇而言,這是較為特殊的一個句號。但,詳細考察這十多年來,帳篷劇在東亞的行動軌跡,卻也能夠相信,追尋一種在哪裡倒下,就在哪裡出發再起的弱小者力量,已然成為東亞‭/‬帳篷共同行動的共識。(鍾喬)
1月
25
2018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