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陣「擊」上舞臺-《麒擊》
8月
0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26次瀏覽

王昇揚(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 )


張鎧麒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主修擊樂,受教於李慧老師、黃馨彗老師,啟蒙於郭以芯老師。現今擔任聖德傳藝會館執行長,主要以傳承臺灣廟會文化與其常用之中國傳統音樂,如:北管、國樂吹打樂、醒獅鼓樂。在不失傳統精神的原則下,開創新型態的擊樂表演風貌。

《麒擊》張鎧麒&聖德傳藝公益音樂會是以傳統人文文化的陣頭文化,運用音樂的角度,切入深造與研究,使民間遊藝不再擁有刻板負面之詞。在演出內容分別有三點個觀點,一、以北管音樂結合神將藝術,將七爺八爺呈現在舞台上演出。二、編排設計將醒獅鼓樂與舞龍舞獅表演融合於舞台上。三、引用「布袋戲」、「北管」、「醒獅鼓」三大臺灣廟會常用的音樂元素,創做一曲吹打樂形式的曲目,作為傳承與呈現。由以上三個觀點,探索擊樂不同的新風貌。

上半場第一首曲目是張鎧麒的拿手曲目《龍騰虎躍》,不管在樂曲詮釋、樂手整體搭配都將五音排鼓的打擊技巧展露無遺。第二首為張鎧麒的自創曲《Who am I》,全曲以傳統加入現代元素,以京劇戲曲的曲牌《備馬令》為開曲、中段以鐵琴演奏北管曲牌《風入松》、再嘗試加入不同風格的日本太鼓團體DRUM TAO的經典曲目《大祭》,試著將不同元素融合,並創造出不同的火花,使曲目元素更加豐富多元。第三首為醒獅鑼鼓(戰鼓)曲目《賽會-擊鼓戲獅》,《賽會》是由鴻勝醒獅團張遠榮先生在1996年參與「國際打擊藝術節」所創,顛覆傳統醒獅在舞臺中央,醒獅鑼鼓樂在舞臺旁為配樂的概念,將傳統醒獅鑼鼓樂由一顆大鼓,增加到五顆大鼓,並將鑼鼓改到舞臺中央演出的形式演出,此次演出演奏段落為:《操練》、《競技》、《奪標》、《得勝歸》,更是在《得勝歸》中加入醒獅一起演出,讓觀眾看見不同的藝陣風貌。

下半場第一首為《北管牌子聯奏》,曲目以「插字」讓演奏者有更多變化與演奏空間,曲目內容以北管經典曲牌《番竹馬》與《新風入松》作為演奏內容,最後神將「謝范二將軍」登臺讓人驚呼,也因為謝范二將軍登臺,讓觀眾彷彿進入廟會情境當中。第二首為《潮州(大班)鑼鼓-社慶》,潮州大班鑼鼓是潮州民間音樂,樂曲內容是表現喜獲豐收日子裡的喜悅畫面,在鑼鼓的鑼聲、嗩吶等樂器演奏,讓整首曲目更加豐富。第三首為張鎧麒的自創曲,也是第一次呈現的曲目《官將戰駒》,在曲目演奏開始之前,先講述了一段臺語「增福損祿為地藏,天露地氣化毫光,風吹鼉鼓山河動,雷轟陸旗日月高!」,後張鎧麒手持官將首的刑具「三叉戟」走至舞臺中央演出「官將首」,再走至定位演奏,曲目以臺灣廟會的傳統「神將鼓」加以改編,融入舞蹈與官將首的演出,使舞臺畫面豐富且多元。在演出謝幕後,也隨著觀眾的掌聲為觀眾帶來了驚喜的安可曲,全曲以國樂曲目《渤海歡騰》作為基底,而張鎧麒則是套上「三太子」來為觀眾祈福,也在歡樂的氣氛之下,為此場音樂會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除了第一首使用國樂樂曲外,其餘的曲目皆是在廟會慶典中常聽到的鑼鼓樂,如:醒獅鼓、北管、潮州鑼鼓樂等等。藉由此場音樂會可以看出,臺灣的傳統藝陣中的音樂,不是只能出現在廟會祭典、儀式中,更是可以進入劇場、音樂會。此場音樂會除了能夠藉此推廣擊樂外,也帶給觀眾不一樣的藝陣新觀點,正如同張鎧麒所說:「學藝陣的人不見得是壞小孩,但是藝陣讓我們進入不一樣的世界觀。」

《麒擊》

演出|張鎧麒、聖德傳藝
時間|2022/07/16 19: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