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時刻・耳在天堂《香港當代師大聯演》
1月
22
2018
香港當代師大聯演(台北當代合唱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1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2018年第一個週末午后,在大雨滂沱的西門町,聽見一首首香港當代新作,在音符的字裡行間,跨越著小節線,咀嚼著粵語文字的韻味,彷彿看見叮叮車穿梭於時尚尖端與古意盎然的交錯、都會繁華與平民海味的並置;天星碼頭波光粼粼的散發出華洋共存的風情萬種;最後沿著東鐵綫北上,直搗基崇山。這裡有一群熱愛音樂、富使命感的大學生。那一天,他們越過太平洋,用歌聲在台灣傳遞自己對土地的情感。

睽違十二年,香港中文大學 (以下簡稱「中大」) 再次來台演出,在指揮朱振威的帶領下,與台北當代合唱團及師大合唱團共同演出,三團的曲目各具特色,為「以樂會友」寫下美好的註解。其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中大所帶來的清一色粵語合唱作品,對於台灣的觀眾而言,可謂全新的聽覺體驗。

上半場的四首歌曲皆為香港音樂劇的選曲。《聖誕夜》選自音樂劇《遇上1941的女孩》,帶領我們回顧一甲子前香港的「黑暗聖誕節」【1】,就從那一刻起,像是乘坐著時光機,一股懷舊之情隨著鋼琴的分解和弦與合唱團的歌聲在教堂的頂端交會(筆者坐在會堂的二樓第一排),縈繞心中的是呼吸般上下飄動,頓時,與那群在大時代裡香港人的堅苦卓絕,在歌聲中產生共鳴。

建立在宮調式的《柳美里》,是音樂劇《一屋寶貝》的終曲,用單音旋律帶領我們進入陰陽兩隔的親情故事,遙遠而未知,從他們的歌聲中感應到無私的真感情。而譚天樂的《豉油撈飯》則是選自於音樂劇《隱形客蝸居》,黃旨穎的《出發》則是選自音樂劇《愛情漫曼谷》。

下半場的演出才真正進入重頭戲,兩首皆為委託創作,先是蘇梓安的《戀之花》,再來是由游思行填詞、伍卓賢譜曲的《耳在天堂》,由〈聲聲停〉、〈演咒聽〉、〈吾賞聽〉、〈耳在天堂〉所組成,充分展現粵語獨特的韻味,運用大量的疊字與感歎詞,讓音樂的節奏與文字的張力緊密互動,讓和聲包覆著歌詞。此時,不論是否聽得懂粵語似乎不再重要,藉由他們的演唱,我們已在音樂與文字中找到最好的溝通橋樑。

朱振威在音樂會進入尾聲時表示:這是香港近年來的新創作品,而在此之前香港幾乎很少有屬於自己的粵語合唱曲。從此次的選曲來看,的確,之前所聽到來台演出的香港合唱團,像是明儀合唱團及拔萃合唱團等等,很少聽到以粵語演唱的曲目,反而多半以西洋合唱作品或中文歌曲為主,這次中大帶來清一色的粵語歌曲,的確讓現場的觀眾驚豔到粵語合唱音樂在旋律上的細膩優美,在文字中清越悠揚,尤其在音樂劇曲目部份,受到創作過大量台灣音樂劇的作曲家冉天豪的影響,自然是不在話下。

這樣的選曲固然是曲曲動聽,中大的音色也大致乾淨整齊,但除了《耳在天堂》之外,似乎每首曲子的同質性太高,主要是合唱團各聲部音域發揮不夠寬廣,而所有曲子風格似乎皆為慢速的抒情歌曲,再加上語言的隔閡,整個聽下來有些覺得迷失在一堆好聽的旋律中。或許是受限於音樂會長度的關係,如時間許可,筆者建議:除了讓台灣的觀眾見識到香港新銳作曲家的實力,亦可考慮酌量增加演唱足以表現該團紮實功力的作品,亦可看見團員在舞台呈現上所下的工夫。甚至也期盼香港在合唱音樂的創作上邁向更多元化,譬如說粵語傳統民謠或童謠的創作及改編等等,讓我們更聽見香港音樂的草根性。

喜見在艋舺教會所定期舉辦的社區音樂會中,香港與台灣的合唱團互相激盪出對於歌唱的熱愛,亦可感受到來自香港的這群年輕人,逐漸擺脫殖民地的色彩,更在當今充斥著「中國化」的聲浪中殺出重圍,唱出屬於香港這個世代獨特的聲響。

註釋

1、日本佔領香港時期開始於1941年的12月25日,是香港最黑暗的聖誕節,稱為「黑暗聖誕節」。

《香港當代師大聯演》

演出|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台北當代合唱團、台灣師範大學合唱團
時間|2018/01/06 14:30
地點|台北艋舺教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本文論及的演出中,白濟豪和《無言書》都呈現強烈的儀式性格,而黃葻和金亀伊織更注重在肌理的質感和身體線條的雕塑。相對的,Junkyard Shaman與曾薇熹的音樂之於作品,皆扮演著啟動儀式、調度乩身的腳色。而林子寧和李紀辰則是在具體的描繪對象底下,依附著黃葻的身體敘事開展。
9月
08
2025
在整場演出聲樂家幾乎是無間斷地接續出場,從他們的如同真光般的歌聲、樸質無華的音樂詮釋、充滿戲感與韻律的肢體呈現,和充滿情緒地交替的轉場,使得這整場音樂會的聲聲與步步,都真摯地走在馬勒的音樂哲思之中。
8月
27
2025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