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郁鄉情出傳統《采風樂坊2013管弦之夜》
4月
16
2013
采風樂坊2013管弦之夜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9次瀏覽
曾亦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從2003年始,由二胡演奏家黃正銘、笛子演奏家吳宗憲、琵琶演奏家林慧寬為代表的采風樂坊,在近十年中,以其勇於創新的精神,連續創作了東方器樂劇場的《十面埋伏》、《西遊記》、《東方傳奇.搖滾國樂》等結合舞蹈、音樂、戲劇等跨界作品。在國樂界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影響力與評價是正面的。

本場音樂會三首委約的世界首演曲目,可明顯看到采風樂坊由跨界演出之多元化,漸已邁入了一個在傳統音樂本質上開掘、耕耘之新路。

賴德和創作的《鄉音V-歌仔戲的聯想》,是作曲家以臺灣本土音樂為創作素材而作的系列作品之第五部。全曲分為四個段落:〈戰爭主題〉、〈英雄少年〉、〈迎親舞曲〉、〈千江有水〉。第一段,作曲者用嗩吶及管樂,營造了戰爭氣氛,加上弦樂略帶刺耳的音響,呈現戰爭帶給臺灣人民的深重苦難。歌仔戲鑼鼓的滲入,產生一種臺灣人在戰亂中的顛簸流離。第二段,作曲者用二胡及弦樂奏出歌仔戲唱腔的鄉音旋律,形象抒發了臺灣年輕一代人在苦難中,堅韌不拔在土地上成長的生命力量。第三段的〈迎親舞曲〉,融合了鑼鼓、唱腔音樂的喜氣場面,傳遞出世代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勇於生存的剛毅與樂觀。第四段〈千江有水〉,大提琴獨奏以歌仔調溫和旋律的引子,帶出弦樂與竹笛的複調和聲,猶如層次鮮明的一幅山水風情畫。作曲者的高超、簡潔的創作技法,使全曲主題突出、色彩鮮明、一氣呵成,每一樂段都散發著濃郁的臺灣之情。整曲微有不足的是,嗩吶組合與弦樂聲部有明顯的單薄之感,樂隊編制、聲部有失平衡之不足。而在第四段中,原為頗有特色的「大廣弦」與樂隊的對句,卻以北方的「板胡」替代,顯得突兀。

王蓂的《望鄉臺》,以北管鑼鼓中的祭神吹歌為一方,同時以樂隊的彈撥、弦樂用極不協和的半音區塊到極端協和的五聲和弦之強烈對比作一方,把神話中的鬼魂與追思親人的意象合為一體,製造了一個神、魂、人交錯又諧和的意念與音響。雖在音響、層次的表達上略有粗糙、雜混,但仍不失為一首傳統與現代,聲響與意念相得益彰之佳作。

鍾啟榮(馬來西亞作曲家)的《尋風》,作曲者運用了民間歌謠意念,以歌仔調作底色,加之琵琶者隨性的彈撥、吟唱;古箏在低音弦上拉擦的奇幻長音;獨奏家吳宗憲在三樓觀眾席用濃重氣息吹出的介於笛、簫、尺八之間的聲韻;同時也在觀眾席另一方的笙、笛等,演奏不規則交錯的長短音,製造了劇場中的距離、空間之立體音響環繞感與自然意境,似乎由此而產生一股從山水中的清「風」,在劇場中飄忽、流動。作曲者在樂曲結構上有巧思,音響上富有新意。唯還缺少一種「風」之特色,有寫景有餘,抒情不足之感。

此次采風樂坊推出的三首國樂新作是其新里程中的碩果,於此看到了采風樂坊的音樂家們在原音傳統上創新而跨越的紮實腳步。不僅勇於跨越表演形式的陳規戒律,更致力於傳統民間音樂中的多元與創新。這條路是扎根土地,但卻也是困難艱巨的改革、創新之路。采風樂坊這場音樂會,深深給予了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

《采風樂坊2013管弦之夜》

演出|采風樂坊
時間|2013/03/16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