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散落,在那裡靠近《飄移計畫》
1月
30
2020
安慰的島嶼和身體邊界(演摩莎劇圖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3次瀏覽

黃馨儀


演出:演摩莎劇團Performosa Theatre

時間:2020/01/03 12:20、2020/01/05 12:40-15:2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文創大街特設貨櫃


演摩莎劇團於2019年12月25日至2020年01月05日,連續十二天在松山文創園區搭起了貨櫃,以「飄移」為主題,每日一個演出、一日五場次,以離散的人物故事跨越新舊年。並在最後一日由早上至傍晚連演十一個作品,作為飄移計畫的結尾。【1】

「飄移計畫」的前身,為同年八月洪珮菁聚焦難民與移民的一系列講座與最終的《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讀劇演出。而導演林欣怡在過程中觀察後,決定銜接青年演員的能量與工作累積,深化探問在台灣的我們對移動的理解,並延續發展新創作;無論是關於難民、無國籍者、移工等,或是國族與疆界的移異認知,以單獨編創的方式,讓七位演員自發創作,共同完成了貨櫃「飄移計畫」的十一個作品。也因此,十一個作品彼此獨立並無敘事關聯,卻也得以譜出從台灣向外觀看的全球化個體移動。

貨櫃作為演出空間,每場次的觀看人數有限,依不同的使用方法,每個作品的觀眾約為六到十二人,觀演關係十分親密。而此次演出由演員本身關切的議題共創出發,所以表演選擇上,多以演員自身身分開始敘述,並在進程中,切換成角色——以日常分享為起始,再轉化與觀者所在的世界,以至非日常——像是〈隱形的國民〉,從一次看病經驗為始,進而發現自己無國籍的家族譜系;〈南海血淚〉從過年分享,談到台灣政府形塑的越南難民反共血淚;〈便宜的人‧移動的生活〉則從離家念書與工作,進一步談到與家中移工的關係。無論是演出空間或是表現方式,都以漸進的「異化」,在短短的二十分鐘內由靠近而揭露。筆者觀演時,就這樣由貨櫃狹小與靠近的空間、共同平面的傾聽,不知不覺在某一個時間點,被捲入至無可預料的發展中。如同故事中的人,無法掌握自己的去留、無法確定自己的處境,只能跟著泅泳前進,直到看見出口/貨櫃門再次打開。


便宜的人・移動的生活/圖為演員王熙淳(演摩莎劇圖提供)

如此的表演選擇之中,演員如何建立自己與觀眾的關係便影響甚鉅,尤其是,如何在近距離的空間,搭建共在或是異處的場,讓觀眾跟隨移異。這也是「飄移計畫」的有趣之處,因為即使這十一個演出都在零散擺放沙發與兩座上下舖的貨櫃空間中發生,每一個演出的切入點都如此不同——無論共同在床上、闖入角色的房間、進入躲藏處,觀演關係雖然保有安全距離,卻也保有未知的驚喜;在敘事的選擇上,也有由抽象敘事開始的,如〈安慰的島嶼和身體邊界〉,起始就進入越戰的歷史脈絡,在敘事中,美軍抵達台灣,從吧女的故事連結到白色恐怖;或是〈從此以後‧不漏洞拉〉從在船上無法上岸的越南難民視角,帶觀眾進入另一個時間國度。

在此之外,「身分資格」也是此次展演的一個關鍵。單日的演出,觀眾會先經歷一段「特殊身分」的爭取過程,需列出自己逃難需要帶的三樣物品、遭遇洗劫需捨棄的東西,最後經歷快問快答累積集點,得到特殊的身分證。快問快答要回答的題目多是知識性的歷史、地理與政經題,但其間也夾雜著:「你有父母小孩要撫養嗎?」、「你有欠過卡債嗎?」,突顯出在國界移動者所被要求的社經處境、身體條件,即使作為有動能的離開者,卻沒有免於篩選的可能,只能猜測主導者的想法【2】,盡力展現自己的條件。而一月五日的連演,則因為稀少的報名額度,每場都需要競爭補位,待「有資格」的報名觀眾入場後,候補者無論先來後到猜拳決一勝負。筆者當日連排六場候補,深刻感受到等待與面對未知的焦慮,巧合地呼應了貨櫃內所談論的移動困境與身份爭取;在一個錯置的時空,我好像成為了等候上船的人,無法自主決定、只能全憑運氣。而什麼又是公平的呢?與報名者相比,候補者真的是因為準備不充足、心存僥倖才淪落至此嗎?早到的人應該要可以先候補,還是無論順序大家一起猜拳才公平?一直關注這演出的人與過路人,誰才是更有資格的觀眾?演員親友或是劇評人,會更有看表演的資格嗎?不在劇團預期內的場外競逐,反而更貼切地展現了「資格」的多重意義。

然而,對比場外的晴朗明媚,進到貨櫃裡又是為了什麼?飄移的流動者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換取平穩與安全,尋求另一個人生可能,而作為觀眾,進到狹窄不適的貨櫃是否也是追求另一個人生,一個非屬於現在我們的人生?劇場內所提供的是遁逃還是靠近?觀看到底能增加理解,還是產生距離?當我們窺見了這些故事,又能帶來什麼行動改變?「飄移計畫」在演出現場外也提供了現場影像,當有了更安全舒適的位置觀看,我們又還有什麼理由移動?

「飄移計畫」選擇在遊客眾多的松山文創園區以貨櫃常駐發生,確實吸引到部分新觀眾族群;而從貨櫃內的演出、演出影片拍攝,到演出直播【3】,演出團隊也試圖觸及現場所不能及的觀眾。然觀眾有限的演出與特定的主題,似乎仍脫離不了劇場展演的侷限,這些被迫與不得不的故事,仍被困在此處——在「文化園區」裡看似特殊但仍正常的發生著。作為探尋離散的初步實驗,不免期待如果有後續,飄移計畫如何真的飄移與擴散出去,更讓已有嘗試串聯分享的線上媒體更有所外部影響:讓事件在劇場內外同時發生,建構處理分散出去的,與同時在這裡的;讓影片成為傳播的節點、使移動的貨櫃成為交流的中心,創造遇見與對話的場域。【4】


註釋

1、十一場次,筆者於一月三日觀看了王熙淳與蘇以亭〈便宜的人‧移動的生活〉;一月五日現場觀看林哲弘〈隱形的國民〉、郭曉霖〈南海血淚〉、王熙淳與林哲弘〈安慰的島嶼和身體邊界〉、蘇以亭〈虫章虫郎〉。直播觀看郭宸瑋〈從此以後‧不漏洞拉〉、影片觀看吳亦展〈反共義士與刺在皮膚上的國家〉等七場。

2、「有父母小孩要撫養」一題,若承認有,將不會得到積點,但事前參與者並不知道評判基準,因此也有猶疑。

3、飄移計畫所有演出影片與現場直播皆可見於演摩莎劇團臉書專頁。

4、參考克里斯多福‧巴爾梅《劇場公共領域》:「分散式美學」(distributed aesthetics)概念:「藉由同時在劇場內外發生的表演來創造公共領域。」「分散式美學勢必得同時處理分出去的/分散式與在這裡的/處境式」。白斐嵐譯,書林出版,2019。第六章〈分散式劇場美學與全球式公共領域〉,頁247-253。

《飄移計畫》

演出|演摩莎劇團Performosa Theatre
時間|2020/01/03 12:20、2020/01/05 12:40-15:2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文創大街特設貨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乍看之下,《飄移計畫》是一個小規模、小場地的微型製作,實際上卻是相當深刻而龐雜的大計劃,每場戲的內容有問答、表演和聲音裝置三種觀演關係,計畫包含不同主題的十一齣戲、體驗展和書展等展演形式,傳播上包含了現場演出、公開影像和現場直播等藝術媒材,顯現創作團隊以劇場反思社會問題的強烈意圖,也反映出劇場的當代社會性。(楊禮榕)
1月
30
2020
在此我暫時擱置對於演摩莎「如何」選擇主題的疑問。我認為研究以及主題的移動(研究主題也可以處於飄移之中),更牽涉到研究者的自身關懷,相較上述,我更好奇的是,在這個暫時性的呈現中,我們能夠感受與帶回什麼。(劉純良)
1月
30
2020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