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出生命的質樸《鏡花轉》
9月
07
2018
鏡花轉(演摩莎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7次瀏覽
郝妮爾(專案評論人)

法賓娜˙巴斯喀:「所以事實上,你們工作上最大的優勢,就是時間:你們可以為一齣戲整整排練八個月,是這樣的嗎?」

亞莉安・莫虛金:「是的。這就是我們願意以重金來換取的奢侈:時間。我們必須要花時間,才能讓真實與簡單慢慢浮出水面。必須要花時間,才能夠讓不夠好的想法慢慢被淘汰,去蕪存菁,將多餘與矯飾拿掉。」——《當下的藝術》(2011:209)【1】

《鏡花轉》是法國陽光劇團的核心成員Shaghayegh Beheshti為導演,帶領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等地之演員,自2015年開始慢慢磨成的創作。

此戲落幕以後,我首先想到的是沈從文曾經說過的話:「質樸,是被雕琢出來的。」本戲無疑是一齣質樸,去除矯飾,精準而不尖銳,碎裂卻不瑣碎的上乘之作。

以萬花筒旋轉的畫面做為人生之隱喻,是故全戲乍看之下破碎片段,卻能從細膩中找到一條穩固的邏輯。在二十位演員於場上穿梭、無數個故事拼湊之際,亦毫不混亂,能確實掌握人物關係。

在這看似混亂、實則條理分明的眾多故事當中,有一根線將所有的情感串連在一起——那就是Jean-Jacques Lemêtre的音樂設計。2012年陽光劇團帶著《未竟之業》來台,是我首次感受團隊的魅力,其中讓我無法忘懷的,就是現場樂師Jean-Jacques Lemêtre,他在自己一人的「小包廂」中,數十樣的樂器信手拈來,與場上的表演節奏配合得天衣無縫,在那之後,我再也沒看過如此了不起的樂師。

全長兩個半鐘頭(包含中場休息)的演出,音樂幾乎未曾中斷;戲後聽見許多人在討論場上的背景極其寫實,但我認為真正讓一切顯得近乎逼真、抓住觀眾心臟、欺瞞觀眾眼睛的反而是音樂,音樂是虛假舞台上的真實之柱,是將場上之氛圍與人心的浮動具體呈現的關鍵,亦是銜接每一段落的靈魂。

進一步談《鏡花轉》如何將生活的碎屑化為戲劇語言。我認為借助了三件事:一是光,二是人,三則是曖昧。

第一,先談本戲中的光。一般的作品,是在換場之際將燈光推至最弱或者全暗,Crew(換場人員)得倚靠地上的螢光馬克尋找路線;本戲反之,換場時亮起燈,且顏色淨白,有別於故事行進時好用的黃、紅色調,有種「此刻暫時從夢中清醒」之感。節目單上,他們不稱之為Crew,而是造夢者——我很喜歡這個名詞,不是作夢的人,而是打造夢境的人,是唯一能夠游離在清醒與睡眠、戲裡與戲外的人,

除此之外,故事發生時,也經常不是以貓道投下來的大燈為主要光源,而是台上的一盞檯燈、夜燈、霓虹燈、路燈……,這微弱的光源不只擬真了現場,也更自然地聚焦了場上人物,遠勝過一盞聚光燈(Spotlight)的功能性。

第二,本戲並無主要角色。每段故事中的「主角」都有可能是下一則故事的配角;此刻身為演員的敘事者,也可能是下一段搬道具的造夢者。去光環、去明星化的演出,一直以來都是陽光劇團的演出重點,在過去觀賞陽光劇團的經驗中,可能會看見一位女僕下戲之後立刻衝到舞台二樓去打燈,或者看到一位在攙扶道具的人跳出來說話。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分心?為什麼不會覺得「出戲」?首先,我認為會「出戲」是因為該演員並沒有在角色裡,而會「分心」則有可能是因為某一個角色太渴望展現自我,使得觀眾無法看見戲的全貌。但《鏡花轉》兩者皆無,演員大方地在燈亮處走到場上,「造夢者」神情嚴肅、且明顯受過無數次訓練,精準地將物件收起。觀眾在下一個場燈亮之前,就能看見哪些角色站在場上就定位。

本戲展現了無比的自信,彷彿在說我們倚靠的不是黑暗中的魔法,而是光亮處的真情實感。上一秒鐘還在因孫女離家而哀傷的阿嬤,下一秒鐘就自個兒拿著眼鏡健步如飛地走入側幕,這也不會打斷觀眾浸泡在別離的憂傷情緒,皆是源自場上演員之入戲與下戲表現得壁壘分明。

第三,本戲以「愛」來表現生命的本質,且以「曖昧」來處理愛的議題。

《鏡花轉》中出現了許多欲言又止,或者壓抑情感。例如,欲來台灣發展劇場的馬來西亞男子,看著憤怒到心悸的母親,一度想起身卻又硬坐著不動;例如女演員躺在外遇對象身邊,身旁的他呼呼大睡,自己卻淚不能止;例如背景廣播傳來巴黎恐怖攻擊的消息,場上無一人多作解釋,可是他們沉默的悲傷已然道出了一切;又例如,坐在堤防上的男女,佐著夜晚浩大的浪濤聲相視而吻,他們不發一語。

所謂「像萬花筒」一樣的人生,不是只有美而已,而是所有引起強烈記憶的痛點。倘若當時,男子真的起身安撫焦躁的母親,那不是痛;若女演員搖醒身邊的人,吐出一句老梗的:「我們不能這樣下去」,這也不是痛。同樣的,解釋深愛的人遇難、或者給摯愛一句承諾,這些話都不痛。痛是梗在喉嚨裡頭,是在將說與非說之間,在胸口滿出來的情緒卻抓不著一字表達的瞬間,在這樣含蓄、曖昧情感裡所銘刻下的愛,是我認為全戲最高明之處。

最後,我願淺談本戲的語言使用。

史書美是最早提出華語語系的學者之一,在她的理論裡,將「華語」從「中文」中區分出來的理由之一【2】,正是欲重視散播四地的華人語言,讓華語的「多語」浮上檯面。這個問題,這台馬港澳合作的戲劇作品裡尤其明顯。

基於這點,在觀看《鏡花轉》之前我也一度擔憂集結亞洲各地的演員所成現出來的作品、是否能處理到這一塊?就結果來看,我相信在漫長的創作發展過程中,所有的演職人員都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了。因此舞台上並不會只聽見「不同口音」的中文,更有各種方言的出現——又,在本戲,大多時候語言已經不是重點。《鏡花轉》有太多時刻,均以電影似的鏡頭站在舞台,刻意讓背景音樂蓋在台詞之上,以至於觀眾只能看見演員的兩唇張闔,全然聽不見聲音。語言的存在被剝離,場上細微的肢體動作與神情流露隨之放大。接著,過場時以伊朗文、英文朗誦的詩句又再一次打破華語語境的限制。

先自純粹的「中文」邏輯解離,進而讓音樂與燈光的情感附蓋在多語的聲道上,末將伊朗文、英文的詩詞歌唱穿梭其中,飽富詩意地將各地海島子民的情感連結在一起,是生活珍貴的印記與縮影,徹底切合「鏡花轉」三字之意涵,確為一齣幾經雕琢而終見樸實之作品。

註釋

1、《當下的藝術》亞莉安・莫虛金、法賓娜・巴斯喀著,馬照琪譯,臺北:中正文化,民2011年12月。

2、參見《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史書美著,臺北:聯經,2017年6月。

《鏡花轉》

演出|演摩莎劇團X曉角話劇研進社
時間|2018/09/04 19:0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我們不斷回憶種種由片段組合而成的場景時,那種萬花筒似的交疊場景,不斷提示我們去中心化的必要與現實;然則,屬於亞洲土地上的故事脈絡,也在表面上看似解構核心故事的進程中,不斷被剝落或割離。(鍾喬)
9月
14
2018
上半場某些段落之間中性換景時間與表演時間等長甚至過之,感受近似於剛看兩分鐘電視劇情緒要熱起來時,就接到兩分鐘廣告,有時即使音樂或念白都未必能有助益。(譚凱聰)
9月
06
2018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