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蛾與蜘蛛,一個雙螺旋體的寓言《門禁社區》
5月
14
2024
門禁社區(動見体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58次瀏覽

文 陳泰松(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謎屋

汪家夫妻(林文尹與蔡燦得分飾)剛遷入社區,女兒小雯(王渝萱飾)便探入地下室,發現一隻白蛾被死纏在蜘蛛網上,然後整個人有些倉皇上來,精神恍惚。蜘蛛結網,捕捉獵物本是尋常之事,但在動見体《門禁社區》(Gated community)符宏征的導演下,編劇紀蔚然的敘事難免給人有某種弦外之音。

回到這齣戲的文宣,說是「譜寫台灣當代」的寓言,但寓言無法泛指一切,統攝台灣所有政經文化的情態,也就是說,它是指向某類浮誇的台灣人:有經濟能力,住在有門禁管制的豪宅,誠如紀蔚然引用廣告建案到該劇裏所謂的聚落,誇耀以“懂生活”為品味的虛矯。這是附庸高雅,也是競逐財富的洗白,呼應戲裏開場時房仲業者那席話。汪家周旋於主委(王悅甄飾)與鄰居張律師(王靖惇飾),戲到中段,汪家秘密被揭穿;夫妻之所以有財力入住、晉身這名為祥瑞的高級聚落,也讓汪妻得以攀附上流階層,全是因協助酒駕者車禍作偽證,獲得對方酬謝金;此事東窗事發,遭到警方逮捕入獄,生活美夢頓然成空,徒留女兒小雯獨守破碎的家庭。另一方面,《門禁社區》也上演著作家(李明哲飾)的家庭故事,位置在舞台的左側,是由簡單支架組成的結構,權充建物;它有兩個功用,最初比擬為社區入口的接待室,然後是意指作家的家園,是坐落於荒郊野外,有著自然生態,是棲居的理想家園。作家以寫作追求自我完善的理念,跟妻子方萍(陸明君飾)時有爭執與衝突,後者看重的是親子關係與穩定生活,後來女兒因精神問題,跳入家邊池塘自殺。躁鬱症者是男方,女方的憂鬱症卻誰吃了男方的藥,還要求男方持續看醫生,夫妻這段對話的荒誕,是讓人啞然失笑的悲涼。男作家不擅於溝通,只是夫妻關係不睦,卻把問題無限上綱,若不是掉入文藻、文字障的遊戲,便是沉迷於形式化的抽象理念,連帶也喪失關懷他人的能力,冷血說出「我可以為孩子死,但是不會為了他而喪失自我」【1】。本來,創作無論怎樣決絕都值得致敬,但全心奉獻他人就會導致自我的喪失,這種自我也未免太蒼白,經不起生命造化的嚴格考驗,以至於他所追求的本真存在,那顆真切之心便顯得浮面,不明究理了。


門禁社區(動見体提供/攝影林育全)

人在深坑

命運,事件之運轉,當它如螺旋般下墜,是汪家與作家的殞落,《門禁社區》的一組雙螺旋體的寓言。首先,汪家所在正是20年前作家家宅舊址,昔日荒郊如今成了豪宅的祥瑞聚落;在地理上,這兩個位址之疊合,凶宅與豪宅之其所屬,竟是彼此互為鏡像的「負地平線」(l'horizon négatif)【2】。其次,兩家雖分屬不同年代,但其年代的時距被抹平了,像是平行時空裏的事件,同時發生。汪家生活之浮誇,作家思想之浮面,是否應歸因於自我迷妄?就導演符宏征來說,性情有問題的汪家與作家,「接受平庸」才是他們的生命解方,反而得到力氣,避免人性缺失,命運的全面崩壞【3】,也不能不算是給觀眾一堂情感教育。但《門禁社區》的戲碼並不平庸,致使平庸的勸說不啻為藝術語言的內在衝突,理由是:非得要有它在語言上的淬鍊與不凡,才能達到這個勸說的效用。看來,我們得通權達變,不可天真地掉入導演說的平庸,因為那只是字面,其意指的擴散可另作他解;我想說的是,《門禁社區》何嘗不能不是這樣的警世:浮誇與浮面之無救,若只能守住平庸,雖能避掉前者帶來的崩壞或上天的懲罰,但如此令人不堪的我輩才是《門禁社區》的社會寓言。

只有不凡的藝術語言才能讓人領略生命,無論是成與敗,善與惡,璀璨與卑瑣等等,縱使講述的是平庸故事;例如福樓拜的《情感教育》,書名雖說是教育,但故事不訓示,而是使盡文字技藝的力量,精湛又飽滿,全力刻寫主人翁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倥傯人生與失落,而這就足以切題了。據紀蔚然表示,《門禁社區》是其「當代家庭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之前是《盛宴》(2019)與《12.3坪》(2020),其劇本靈感來自美國著名詩人佛羅斯特(Robert Lee Frost,1874-1963)的私人軼事;詩人年輕時,情緒不穩定,某次面臨寫作困境,當著自己孩子的面,威脅起妻子要槍殺她。父權暴力的元素在此被捨棄,劇本沒顯現,若說仍有些殘影,那是被帶往幽微的他處:孩子死去,妻子離棄,只剩追求個人理想的獨夫,生命陷入泥淖的深坑,像是祥瑞聚落位於新北市「深坑」的地名隱喻。這坑,有幻滅者的聲音,但如汪家,因沒什麼理想,除了懺海偽證,還有什麼話可說呢!只剩作家的,尚有內在的聲音,因為他想藉助生命張力及其極端境界,由此取得書寫力量,縱使結局抓不到要領與精髓,淪為喃喃自語的失敗作家。這反倒讓人想到Adam Rapp的劇本《內在的聲音》,故事是以一種詭異的奧秘情節,讓女作家/老師糾纏於腫瘤、死亡逼臨、交談、性與書寫等等,最後,男學生意外死亡,近乎獻祭,對照於她的奇蹟痊癒,宛若新生。

蜘蛛之地

會遭到坑陷的,不會只有深沉者,浮誇或浮面的人也會,且比前者還不值,因為得到的是精神的空虛與迷妄。《門禁社區》有兩種仲介者,一是勢利眼的房仲業者,作為行動體(actant)跟汪家形成一條在品味消費、家宅意識形態上的產業鏈;另是汪家女兒小雯,秘密的挖掘者,也是串連過去與現在的行動體。這是橋接兩家的破滅,將兩個分屬不同時空的故事編結為這種坑塌的國度。小雯無疑是該劇的亮點,是她在地下室意外撞見白蛾與蜘蛛,編導(紀蔚然與符宏征)的安排不是生態奇觀,不應等閒視之。這是該劇最為真切的寓言,在此,蜘蛛何不就是深坑的變體,而白蛾,一個趨光者,趨附的是慘白的光,因而遭到蜘蛛的捕獲。事實上,屬於作家的白蛾之身,還是跟汪家的有別,追求的光譜不太一樣,前者不是錯在他追求自己的光,而是在求光之餘,不知道何時錯開自己的光或想要的光,逃出覆滅於這種光的形式理性,它的理性死結。要如何避免這個死結?在這光裏,不獨善其身,也不執迷這光。於是,無論是誰,都必須使自己能梭行於黯與光,但不是閃躲光與黯,而是既能在光裏也能在黯裏,甚至在光裏能遇見黯,在黯裏能遇見光。

要當白蛾有何不可,然而,何不也能變身為蜘蛛;這是裝配牠們,並從中抽出一條逃逸路線。然而,要組裝蜘蛛並不容易。在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的電影《蜘蛛的策略》(The Spider's Stratagem,1970),主角阿多斯(Athos)跟父親同名,應父親情婦崔垡(Draifa)的請求,乘火車到小鎮塔拉(Tara)來替他過世的父親報仇,反法西斯的抵抗英雄,該鎮有座紀念他的雕像;經他採訪調查,結果發現父親是英雄抑或叛徒,各造說法不一,讓歷史真相無從釐清,整個人被困在塔拉裏。塔拉像是蜘蛛的網絡化身,讓他陷在每次跟人的交遇,事情沒了後續,只剩場面,一切都陷在魔力無邊的當下時空裏,加上父親情婦對他的情牽與依戀欲止,盡是事件斷續的不連貫,讓他探訪徒勞,原地打轉——這正是該電影的迷人之處,是塔拉的光影、場所氛圍、人物走位與場面調度。最後即使人到車站,還躊躇於月台上,影片完結了它的敘事,阿多斯能否成功返家,一切仍是未定之天。

有一種是自縛的蜘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的電影《蜘蛛夢靨》(Spider, 2002)描述罹患精神分裂的男子克萊格(Cleg),小時被母親暱稱蜘蛛人,受困於兒時創傷,戀母、弒母與恨父,伊底帕斯情節的變體。出院後,克萊格開始重建他這段童年記憶,某次移情的幻想發作,心懷殺害女房東的動機,先在自己房間裏以紗線結網,結局是在準備行兇時恢復神智,經房東舉報,被送回精神病院。這個場景,關於蜘蛛的,把我們帶入佛洛伊德的主題:在夢中,牠是象徵母親,卻是「我們害怕的菲勒斯母親(the phallic mother),以至於見到蜘蛛的焦慮,表現為跟母親亂倫的恐懼,見到女性生殖器的驚恐,正如神話人物梅杜莎(Meduse),她的頭顱引發閹割恐懼,意念也一樣」【4】。這得提到藝術家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不鏽鋼巨型雕塑《媽媽》(Maman,1999),正是蜘蛛,藝術家向她母親的致敬,也當作是她身為女性的護身符,而其內涵是從渾沌、怪物形態滑向母親的秉性:聰慧、編織技藝、修復者、堅毅與愛或保護的力量【5】。性是積極能量,在陰性裏,若菲勒斯(phallus)是符號象徵層的閹割,起源於它是可截斷、可轉嫁、可改用或可移位與移動的涵義【6】。關於這種能量,法國作家西蘇(Hélène Cixous)的《梅杜莎的笑聲》(Le Rire de la Méduse)給予至高的禮讚,說她筆下的梅杜莎是(跨)女版色慾化的馬基維利並不為過:

是海、是地,是天空,還有什麼物質是令我們討厭的呢?我們會全盤托出。


是啊,異質性的,為了快活,她是色慾的(érogène),是異質的色慾;她不執著於自身,是飛向天空的泳者,偷飛者。散亂、揮霍、使人昏頭、充滿慾念,她能成為別的,成為她將是別的女人與不是,成為他,是你【7】

那麼,若非強人所難,與其是復歸平庸,何不釋放小雯的潛能;她撞見蜘蛛與白蛾,一陣昏眩後,此刻正是逃脫原生家庭的契機,拋開台灣浮誇的政媒與房地產商的世界。自此,這昏眩,走出地下室,是她化身為機器的徵兆:蜘蛛與白蛾的組裝。


門禁社區(動見体提供/攝影林育全)

通靈女

白蛾給世界各地民族有多重含意、時而相悖的玄想,例如北美洲原住民認為牠是神聖而強大的生物。還有人說,牠是人類的動物精靈,能將我們引向光明,面對黑暗與神祕,幫我們解開謎團,所以小雯後來知道爸媽買房的真相,還碰到老作家,知曉聚落古早是荒野,有作家棲居在此的悲劇過往。於是,平庸不該是小雯的體悟,由她來倡議,那可枉費了她的奇遇,淪為保守主義的代言人,因為她畢竟是蜘蛛與白蛾的組裝者。既然如此,讓她通靈有何不可,自盡的作家女兒得以附身於她,講出心底的話,因為白蛾也有人說是死者靈魂的化身,並引領死者通往來世,而若從物質面來解釋通靈,或換個說法也行,靈動,蜘蛛便是其表現模式的比喻。

很久以前,德勒茲談到敘述者(narrator)也是以蜘蛛為喻,在於蜘蛛網的振動即使極微,牠也能接收到,將那股「擴及牠身體的振動轉換為強烈的波能」。蜘蛛是信號(sign)的接收者,而信號就像波能,穿透了牠整個身體,促使牠撲向獵物,加以絲捆,因此就蜘蛛而言,身體與網是一體的,德勒茲為此創造一個組合詞:蜘蛛網身體【8】。德勒後來還從轉碼(tanscodage)的概念,提到蜘蛛與蒼蠅之間的關係,他說「蜘蛛在腦袋裏有一隻蒼蠅,是蒼蠅的一個『動機』(motif),蒼蠅的一個『間奏』(ritournelle)」,也就是說,「蜘蛛網意味著,在蜘蛛的符碼裏包含著蒼蠅自身的符碼序列」,且蒼蠅符碼是以它的片段狀態被蜘蛛所擄獲與承受,而不是像葉片跟水那種生態所侷限,把它者直接納入的單邊關係【9】。若就《門禁社區》而言,蜘蛛在牠的腦袋裏則有一隻白蛾,其中雜駁不純的感素就不言可喻了──趨光、理性、聖潔、幸福、幽靈、鬼魂或惡魔等等。小雯,作為通靈女或靈通者,就是借助牠們的轉碼而運作的。

再強調一次,《門禁社區》給人的啟示不應是退守平庸,而是盡你所能,做到底,做到極致,並以每個人自身的條件,盡力去做。再者,小雯理應不是為了背書平庸而來的,且有許多懸而未表的課題尚未展開,雖然編導已經佈線了。這條線,纏結了性、家與國家,唯有通靈者的囈語才能打碎文謅謅的腔調,穿透體制化、保守主義者的象徵層,講出它的困局、流動與盡其可能的出路。


注解

1、動見体2024紀蔚然X符宏征《門禁社區》,OPENTIX

2、Paul Virilio,l'horizon négatif, Éditions Galilée,1984,Paris.(特別是第四章)。

3、齊義維,〈《門禁社區》譜寫台灣當代寓言〉,《PAR表演藝術雜誌》,2024/04/11。

4、Nouvelle suite des leçons d'introduction à la psychanalyse (1933) XIX 105.

5、Pascale Petit, “A conversation with my spider Maman and Louise Bourgeois“ , PSYCHE.

6、Sigmund FREUD,”(1909b) Analyse d'une phobie chez un petit garçon de 5 ans (Le petit Hans)”, Cinq Psychanalyses, 2010.

7、埃萊娜·西蘇;譯者米蘭,《美杜莎的笑聲》,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頁40。

8、德勒茲(Gilles Deleuze);譯者姜宇輝《普魯斯特與符號》,上海譯文出版社,引言出自法文原著Proust et les signe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出版,2008版,頁218。

9、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加塔利;譯者姜宇輝,《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修訂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頁290。

《門禁社區》

演出|動見体
時間|2024/04/20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藍盒子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門禁社區》,探討的不只是「禁」本身的神祕以及誘惑性,更是開啟「門」走進去的人性本身,重新思索人生的存在與否,短促與永恆。偌大的「祥瑞聚落」內,所謂有生活品味的「上人」,過著弔詭的美好生活,追求的純潔與高貴、平靜與祥和,諷刺的是,這裡卻曾是一個葬送自由生命的悲慘之地。而小雯一家的入住,究竟是參與了與世俗之人相異的「上流」,亦或者只是踏入了一場與普世類同的束縛?
5月
03
2024
最終,《暗房筆記》曝光了當代以「我」為核心價值的焦慮,其真身的顯影,從來不是那個只屬於「我」的暗房,而是使眾人得以對話的「劇場」。
6月
27
2024
若將重點放在舞台的布景、演員的表演形式如何渲染台詞,以達到戲劇中最大化的張力,矛盾與衝突帶給我們的訊息便顯而易見──既覺得聽覺被轟炸,又覺得多層次的音調引人傾聽;既覺得視覺被五顏六色的衣服與誇大化的肢體動作塞滿,又覺得舞蹈與特技備感有趣。
6月
26
2024
《押解》透過扒手被押解的劇情,探討了時代的告解,包括人權議題、失智議題、公權力與人情味等多個層面。九年後再次搬上舞台,新增了一些新的處理手法,觀者也在不同年代經歷的淬鍊中重新理解該劇。除了感受小說或戲劇的隱含思想,我們要不斷自問的是:現在的社會還跟九年前一樣嗎?
6月
26
2024
若實體劇場或展演的特性是一種「當下的交集」,一群人一同經歷這段故事,這段共同的經驗能將個人的故事轉化爲集體的記憶,尤其是本劇中舞台上的演出並不是希望去「留住」事件,而是成為「喚起」記憶的角色,因此,觀眾在當下能不能產生「共鳴」就相當重要。
6月
25
2024
若《強迫意念》有什麼深意,甚至是近乎奧義的,那應是與神同行的性戲耍,而不是性論(sexuality)或性意識的流動與多元性,因為那種設定過於簡單,也是當代社會日趨常規的議程,就像酷兒與性多元的社會議題是日益被接納,即使有淪為主流社會的窺奇之虞,也無礙於它被肯認的生命價值。
6月
20
2024
感受是濃烈的、先行的、帶有詭譎恐怖氛圍的,沈浸式的形式是成立的,而且因為劇院的大空間與神秘感,較真正的沈浸式演出距離上更為舒適,如果說劇名所呈現的概念是此次創作的核心,那這齣戲可以說是面面俱到的貼合主軸,唯有結尾若沒有一個真正的結束或謝幕,我方能更加舒暢的說出我剛剛在劇院中經歷了《幹!卡在中間》。
6月
20
2024
《乩身》故事內容企圖討論宮廟與乩童的碰撞、傳統民間信仰與媒體科技的火花,並將民間信仰在後疫情時代線上化、科技化所帶來的轉變以戲劇的方式呈現,也希望可以帶著觀眾一起思考存在網路上的信仰與地域性守護的辯證關係。全劇強調「過去的神在天上,現在的神在手上」的思維,但不應忽略臺灣宮廟信仰長久盛行其背後隱含的意涵。
6月
07
2024
既是撇除也是延續「寫實」這個問題,《同棲時間》某種程度是將「BL」運用劇場實體化,所以目標觀眾吸引到一群腐女/男,特別是兄弟禁戀。《同棲時間》也過渡了更多議題進入BL情節,如刻意翻轉的性別刻板關係、政治不正確的性別發言等,看似豐富了劇場可能需求的藝術性與議題性,但每個點到為止的議題卻同時降低了BL的耽美想像——於是,《同棲時間》更可能因為相對用力得操作寫實,最後戳破了想像的泡泡,只剩耳中鬧哄哄的咆哮。
6月
0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