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學的傳遞《懸河醫生館》
10月
28
2019
懸河醫生館(栢優座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4次瀏覽
盧丁羽(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學士生)

《懸河醫生館》是配合臺灣新文化館的「新文化運動月」活動,以日治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相關主題進行的演出。劇情以一位尋找蛇咬治療方法的諮詢者去尋求醫生協助為開端,描述諮詢者進入醫生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其中多處以賴和的文學選集為軸,將部分的內容混入現代生活情境進行演繹。

劇中的表演形式以虛幻與現實世界的交錯並進,而虛幻的部分角色會從醫生館中的牆壁冒出,如秦得參及林老師;而隨著不同角色的依序出現,及相關劇情的演進來陳述新文化運動時期發生的日常事件,比如劇中雖將幹部角色申請的權力、提及的問題及機關改變了,但從用詞及形式中仍可很自然聯想到當時臺灣議會設置的請願運動,以及另一角色林老師為了讓因貧困而無法使親人安葬於墓地的草地人得以如願,而與老闆志舍發生爭執,且開始進行集會遊行等申訴運動,便可聯想到知識分子對於不公制度的反對及想要改變的訴求。

雖說是以新文化運動時期為探討主軸,我們仍可以聽見十分現代化的用詞,以及相關問題的延伸。其中,求醫男提及,在玩遊戲時原以為可以與現實世界脫離,但不進行花費的玩家付出的心血比起有能力付出金錢在遊戲上的玩家更多,卻仍相對弱勢;對應到角色秦得參的農民身分,為生產作物本身的一方,生活水平卻仰仗資方決定,似乎顯現了資本主義興盛下,金錢對於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始終存在著,也使得不同時代的問題得以一些共通點進行連結。

再者,是價值觀部分的探討。劇中一開始的僧人與諮詢者的爭辯,進行的是善惡與因果的討論,在這段呈現中,會有些令人迷惑,究竟此價值觀的探討與本劇有什麼連結?但隨著秦得參以及地主、巡警等角色出現後,便凸顯了其探討性。劇中秦得參的角色歷程一直屬於悲劇的集中點,首先在與地主商談租借土地的過程中,由於他想以種植在來米為生活方式,不願受到日本製糖會社的價格壟斷影響,卻因會社提供地主更高的價格而不能如願,以及劇中對應〈一桿稱仔〉的情境時,他殺警後自殺的部分,都使得我們會較傾向將秦德參視為善良的一方,而巡警和地主則是進行施暴及惡的一方──但本劇在〈一桿秤仔〉穿插劇情的尾聲時多加入了巡警的自白,論述到巡警僅是遵循定訂的法律行動,且與秦德參一樣擁有需要扶養及心愛的家人,而不願生命就此消逝,使得善惡的價值觀在此處反轉了。更重要的是,呼應到此劇的開頭處,善與惡真的有明定的界線嗎?是否因為每個人而有所不同?甚至,法律就是絕對的正義嗎?

直至演出的最後,醫生才終於回到醫生館與諮詢者和其他角色進行互動及討論,但此時的互動卻是極其簡單的問題回覆、事務處理,來顯現賴和身為醫者的高潔情操,而賴和的重要思想主軸早已在過程裡虛幻故事與現實的穿插中浮現及顯露。回到劇名《懸河醫生館》,比起醫者的懸壺濟世,更讓人體悟的是賴和作為文學家的口若懸河,以及對新文學運動的重大貢獻。

《懸河醫生館》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19/10/13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