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冠之後《BOMSORI小提琴獨奏會》
3月
22
2024
BOMSORI小提琴獨奏會(巴哈靈感提供/攝影王俊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8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近年來,全球唱片大廠德意志留聲機一共將三位韓國年輕音樂家推上大黃封面,分別是小提琴家Bomsori Kim(金本索里)、鋼琴家趙成珍(Seong-Jin Cho),以及女高音朴慧尚(Hera Hyesang Park)。Bomsori 2015年曾與曾宇謙、康珠美(Clara-Jumi Kang)同屆競爭柴可夫斯基大賽,雖然當年並非得到最佳名次,但由於與蕭邦鋼琴大賽冠軍布雷查茲(Rafał Blechacz)的合作,以及德國留聲機唱片公司的加持,成為這一輩最活躍的演奏家之一。本次台北場的獨奏會並未能邀請布雷查茲一同獻藝實為有些可惜。而本次同台演出的鋼琴家伊利亞.拉什科夫斯基( Ilya Rashkovskiy)亦為金本索里長期合作的鋼琴家。

本場開頭的舒曼《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身材嬌小的Bomsori展現相當靈巧的演奏,快速音群的加速度,每一顆音都給予相當飽滿的音色,頓挫有力,快速音群也都紮實給出,其銳利與飽滿明顯可以聽出來Bomsori受韓國與美國訓練的影響。第一樂章尾聲疊加與衝刺,更是明顯在音樂會開頭便順利吸引了聽眾的目光。相較於第一樂章的重量,第二樂章的長音與嬉遊的小音符搭配,以及讓度旋律給鋼琴家的片段,則為整體演奏添加了更好的層次感。第三樂章的快速開頭,Bomsori與拉什科夫斯基所呈現的,以安全取代刺激,禮讓取代了追逐,筆者期待的興奮感略少幾分,完成得有些太過容易。

接連兩首的柴可夫斯基,《美好地方的回憶冥想曲》因為翻譜時的小意外,反而讓音樂有瞬間真空的快感,這首曲子也展現了Bomsori豐滿的琴聲,但音樂上卻採取了相對冷靜與安全,少了些對於「追求不可能」的大膽。而另一首《詼諧圓舞曲》則是完全地信手捻來,炫技的A段完全放開,Bomsori也在B段展現出了理想的歌唱性。


BOMSORI小提琴獨奏會(巴哈靈感提供/攝影王俊凱)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演奏的層次感也相當清楚,Bomsori飽滿的音色也在這首作品當中,為音符中的異國色彩有極佳的襯托。而Bomsori的演奏,無論是運弓或是所呈現的音色,對於德布西的《小提琴奏鳴曲》,皆是以豐滿來呈現,弱音演奏仍帶著幾分銳利,甚至有些過度豐富,每一個樂句都說得清楚且認真,但另一方面也犧牲了些如絲的喃喃。

收尾的維尼奧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浮士德幻想曲》則一眼可看出是Bomsori的拿手作品,無論是演奏時展現的自信,或是遇到高難度技巧時在台上能定如陳鐘,Bomsori皆可以用已內化的力量迎刃面對,大大方方地展現出自己要出絕招的架勢,整部作品的層次感也是整場音樂會最理想的,與鋼琴二人皆火力全開,所呈現的音量比例也相當均衡。

當今的小提琴家要成名,對於相比三十年前萎縮許多的古典樂市場而言,除了演奏技巧之外,獎項、賣相、人緣、話題性樣樣缺一不可,成名之後還需要貴人連推好幾把,或許是指揮大師與經紀公司的賞識,獲得重點舞台的亮相機會,或是與音樂大師的合作,激勵出更高明的音樂水準。然而比賽每年仍在不斷推陳出新的優勝者,然而近年卻少有幾位能獲得如Bomsori這樣的機會,筆者認為這與波蘭的維尼奧夫斯基大賽習習相關,Bomsori不但從相對少被耕耘的波蘭曲目開始佔據一席能見之地,並能偕頂尖的波蘭演奏家合作,並被大牌唱片公司看見,讓他可以在一輩之中脫穎而出。如今家喻戶曉的小提琴天后,如吉妮.楊森(Janine Jansen)、莉莎.巴蒂雅許薇莉(Lisa Batiashvili),當年皆非眾人熟知的音樂比賽首獎得主,現在卻都是叱吒樂壇的「天團專業戶」,Bomsori的演奏生涯未來能否再被推到另一個高峰,還值得持續追蹤。

《BOMSORI小提琴獨奏會》

演出|小提琴:Bomsori Kim、鋼琴:伊利亞.拉什科夫斯基( Ilya Rashkovskiy)
時間|2024/03/1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此龐大的合唱團陣容,即便面對音樂中四聲部繁複的花腔樂句,台北愛樂暨節慶合唱團的歌手們,依舊整齊精確地完美詮釋出韓德爾的音樂中的華彩段落。更不用說那些韓德爾使用垂直和聲的配置段落,合唱團唱來如夏夜風中的梔子花香濃而不俗,巨大中依然能窺見韓德爾音樂中的細節。
8月
15
2025
儘管演奏精彩,它實際上卻脈絡模糊、欠缺引導,使觀眾有些走馬看花,並未真的讓人「聽懂」什麼;更多的是,表演團隊對於現代音樂的一腔熱血與盲目投入,而這份熱情未能化作音樂推廣的動力。
8月
08
2025
阿雷西的演奏看來始終帶有一種輕鬆感;長號的音域寬廣,但發聲、變化音域時的準確度,有極大的挑戰度,阿雷西看來彷彿毫不費吹灰之力,輕易地就登上了喜馬拉雅山。
7月
30
2025
NSO這次如此完整又精確的音樂呈現,搭配上目前看來是最能掌握音樂廳舞台的歌劇導演和製作團隊,必須說NSO的歌劇音樂會,終於突破了以往因為音樂廳場地受限的魔咒
7月
22
2025
我不會認為,這種混雜不定的演奏(唱)風格是不妥的,因為究其根本,《荷蘭人》自身便是一齣重組秩序、雜異且流動的作品。《荷蘭人》作為華格納邁入成熟期的分水嶺之作,它上承序曲—宣敘—詠嘆調—合唱等分段鮮明的傳統編碼歌劇(number opera),下啟連貫流動的樂劇(Musikdrama)形式,是對於歌劇傳統秩序的鬆動
7月
21
2025
2025《打擊樂與他的好朋友們》 為一場融合古典、探戈、爵士、原住民、印度、搖滾、流行多元風格的跨界音樂會,展現打擊樂豐富的表現力及具有包容性與融合性的特質
7月
20
2025
在觀看《寄聲之廟》的體驗裡,聲音和樂曲非客亦非主,而是藝術家理解並重構信仰的意志體現。在這個虛構且高度意象化的民俗現場,觀眾和藝術家彼此共鳴。
7月
03
2025
先以整體而論,獨奏的表現相當優秀,尤其是在抒情樂句的處理上,例如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句尾的大跳八度高音不僅音準扎實且音色清麗,在情緒的收尾上更是有著無窮餘韻
6月
09
2025
故事作為鉤子,鉤出情感的洪流,感官如藤蔓觸碰人的內心活動,眼睛看不見空氣,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風的流動,耳朵聽不見光,卻可以感知語言的溫度。無垠黑暗之中,無語凝噎,卻已淚千行。
6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