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秀的嘗試《印象‧國樂》
1月
26
2015
印象‧國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2次瀏覽
高梅(故宮臨時雇員)

《印象‧國樂》(以下簡稱《印國》)是中國大陸實景印象系列歌舞秀延伸的作品,雖然沒有實境當佈景,在舞台設計中仍可見重現山川海景的企圖心。然而,正如以往印象系列因市場取向創作招致的批評,結合商業行銷的《印國》也出現形式視覺美學重於實質音樂內涵的情況。本文將著墨舞台、音樂二方面,分享筆者於該音樂秀之體驗。

舞台設計是本秀最大的亮點。團隊將舞台與樂池視為同等重要的展演場地,樂池隨著曲目的推進向上抬升,把樂團完整呈現在觀眾眼前,階梯式雙舞台的演出錯落有致,相映成趣。舞台的絨幕、百頁簾幕、黑紗幕依次將舞台隔成四個空間,營造舞台空間的層次深度。最後一層空間較大,遍布平面抽象山巒,山巒間有橫向的小型平台,有高低、或可移動,塑造舞台立體的視覺效果。

展演場地不拘泥於舞台,《百鳥朝鳳,我就在您身邊》一曲將吹管編入一、二樓觀眾席,與舞台上樂團一起合奏音響立體、立意新奇的曲章。演奏者散落節目演出前的大廳,各自彈奏主旋律,每一隅都富有情韻,是帶領觀眾進入音樂世界的前導車隊。

投影、燈光的巧妙處理也是擴展舞台想像的媒介,投影能改變原佈景道具用途,例如打上海浪影像,山巒佈景搖身一變成了波濤洶湧的大海。燈光設計善用大面積色塊,非常有張藝謀的色彩美學,尤其是《敦煌大曲》,金燦燦的燈效彷彿將觀眾載回那金碧輝煌的時代,展閱當時的璀璨年華。

製作團隊在舞台設計展現了極佳的創意,成功地在室內場地描繪出遼闊的視覺想像,整場秀因而有了近似山水實景的恢弘氣勢,令人嘆服。相較於磅礡的舞台視覺,音樂表現上就遜色多了。

本秀用電影配樂概念設計音樂,二段主題旋律及變奏貫串全戲,大多是平緩的行板或慢板,單一、缺乏變化,就連快節奏的樂章基底旋律仍是緩慢的。誠然,單一的旋律容易琅琅上口,能加深觀眾對劇情影像的記憶,但《印國》劇情的故事性不高,不足以製造類似電影、戲劇的影像敘事體驗,如此作法反而使音樂表情單薄無味。

行銷策略對《印國》的音樂處理也產生巨大的影響:首先,為提升視覺美感,樂器裝飾華麗,卻犧牲樂器原有的音質,敦煌鼓的鼓棒包裹金色膠帶,敲擊鼓框、鼓棒時,音色沉悶、不清脆。其次,樂團分割為舞台、樂池二塊,合奏時會發生吹管及拉弦短暫分家(最後二首曲目),或因打擊組過於接近觀眾席,致使音響失衡的情形。第三,音樂編曲商業氣息過濃。《敦煌大曲》是《印國》強打的主題,號稱「原音重現」,引起眾多樂迷關注。然而,曲風、樂團編制、甚至是復原古樂器本身都與現代國樂無異,顯然僅具「行銷」而無「原音」。當然,以「原貌」為行銷手段無可厚非,但如此商業操作粗糙,顯得誠意不足,有失水準。

筆者雖對《印國》音樂編排略有微詞,卻非常欣賞作曲者在曲名中放入演奏者姓名、劇中加入生命獨白、以演奏者經歷為藍本創作的構想,這不僅讓我們在音樂中「認識」演員,更在無數次展演中強化國樂家對自我身分的認同,凝聚國樂圈的內部意識,非常值得深入探討。

時入二十一世紀,不管是創作者或欣賞者,對藝術詮釋的角度越來越多元廣泛,商業與藝術不再是二條平行線,有更多的互動,《印國》或許在二者之間沒有取得完美的平衡,但仍不失為一次有趣而大膽的實驗。我們可以這麼說,《印象‧國樂》不是音樂會,不是音樂劇,是一種新型態的音樂秀,是音樂展演另一種嶄新模式的發端。

《印象‧國樂》

演出|中央民族國樂團
時間|2015/1/1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