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秀的嘗試《印象‧國樂》
1月
26
2015
印象‧國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3次瀏覽
高梅(故宮臨時雇員)

《印象‧國樂》(以下簡稱《印國》)是中國大陸實景印象系列歌舞秀延伸的作品,雖然沒有實境當佈景,在舞台設計中仍可見重現山川海景的企圖心。然而,正如以往印象系列因市場取向創作招致的批評,結合商業行銷的《印國》也出現形式視覺美學重於實質音樂內涵的情況。本文將著墨舞台、音樂二方面,分享筆者於該音樂秀之體驗。

舞台設計是本秀最大的亮點。團隊將舞台與樂池視為同等重要的展演場地,樂池隨著曲目的推進向上抬升,把樂團完整呈現在觀眾眼前,階梯式雙舞台的演出錯落有致,相映成趣。舞台的絨幕、百頁簾幕、黑紗幕依次將舞台隔成四個空間,營造舞台空間的層次深度。最後一層空間較大,遍布平面抽象山巒,山巒間有橫向的小型平台,有高低、或可移動,塑造舞台立體的視覺效果。

展演場地不拘泥於舞台,《百鳥朝鳳,我就在您身邊》一曲將吹管編入一、二樓觀眾席,與舞台上樂團一起合奏音響立體、立意新奇的曲章。演奏者散落節目演出前的大廳,各自彈奏主旋律,每一隅都富有情韻,是帶領觀眾進入音樂世界的前導車隊。

投影、燈光的巧妙處理也是擴展舞台想像的媒介,投影能改變原佈景道具用途,例如打上海浪影像,山巒佈景搖身一變成了波濤洶湧的大海。燈光設計善用大面積色塊,非常有張藝謀的色彩美學,尤其是《敦煌大曲》,金燦燦的燈效彷彿將觀眾載回那金碧輝煌的時代,展閱當時的璀璨年華。

製作團隊在舞台設計展現了極佳的創意,成功地在室內場地描繪出遼闊的視覺想像,整場秀因而有了近似山水實景的恢弘氣勢,令人嘆服。相較於磅礡的舞台視覺,音樂表現上就遜色多了。

本秀用電影配樂概念設計音樂,二段主題旋律及變奏貫串全戲,大多是平緩的行板或慢板,單一、缺乏變化,就連快節奏的樂章基底旋律仍是緩慢的。誠然,單一的旋律容易琅琅上口,能加深觀眾對劇情影像的記憶,但《印國》劇情的故事性不高,不足以製造類似電影、戲劇的影像敘事體驗,如此作法反而使音樂表情單薄無味。

行銷策略對《印國》的音樂處理也產生巨大的影響:首先,為提升視覺美感,樂器裝飾華麗,卻犧牲樂器原有的音質,敦煌鼓的鼓棒包裹金色膠帶,敲擊鼓框、鼓棒時,音色沉悶、不清脆。其次,樂團分割為舞台、樂池二塊,合奏時會發生吹管及拉弦短暫分家(最後二首曲目),或因打擊組過於接近觀眾席,致使音響失衡的情形。第三,音樂編曲商業氣息過濃。《敦煌大曲》是《印國》強打的主題,號稱「原音重現」,引起眾多樂迷關注。然而,曲風、樂團編制、甚至是復原古樂器本身都與現代國樂無異,顯然僅具「行銷」而無「原音」。當然,以「原貌」為行銷手段無可厚非,但如此商業操作粗糙,顯得誠意不足,有失水準。

筆者雖對《印國》音樂編排略有微詞,卻非常欣賞作曲者在曲名中放入演奏者姓名、劇中加入生命獨白、以演奏者經歷為藍本創作的構想,這不僅讓我們在音樂中「認識」演員,更在無數次展演中強化國樂家對自我身分的認同,凝聚國樂圈的內部意識,非常值得深入探討。

時入二十一世紀,不管是創作者或欣賞者,對藝術詮釋的角度越來越多元廣泛,商業與藝術不再是二條平行線,有更多的互動,《印國》或許在二者之間沒有取得完美的平衡,但仍不失為一次有趣而大膽的實驗。我們可以這麼說,《印象‧國樂》不是音樂會,不是音樂劇,是一種新型態的音樂秀,是音樂展演另一種嶄新模式的發端。

《印象‧國樂》

演出|中央民族國樂團
時間|2015/1/1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