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巴爾大師的馬勒詮釋《馬勒,馬勒!》
4月
13
2015
殷巴爾(TSO北市交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8次瀏覽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文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學生)

以色列知名指揮家伊利亞胡‧殷巴爾(Eliahu Inbal)以詮釋後浪漫派作品見長,其中又以詮釋馬勒最為人樂道。今年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馬勒,馬勒!》音樂會,便邀請到殷巴爾與該團合作馬勒第三號交響曲,這是殷巴爾大師首度訪台,也是睽違多年後北市交再次挑戰馬勒的作品,尚未開演便已話題性十足。

殷巴爾絕對是當今碩果僅存的馬勒專家之一,筆者認為他的詮釋特色便是在主觀與客觀的邊緣遊走,他可以完全的沉浸於音樂中,但又可以冷靜的抽離旁觀,使得馬勒的音樂不會淪為過度的情緒化,相反的也不會令聽眾有冗長之感,音樂緊湊且張力十足,聽殷巴爾現場指揮馬勒是非常過癮的。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為作曲家十首半交響曲中唯一一首與死亡無絕對關聯的作品,其音樂描寫史坦巴赫(Steinbach)的自然景色,六個樂章從牧神潘的甦醒,繼而寫到人類,最終寫到愛的昇華,編制龐大,戲劇張力強大。然而正因為戲劇張力強,使得一些指揮通常著重在樂曲大起大落的效果與高潮,然細部卻比較匆忙的帶過。第一樂章法國號的序奏,北市交的獨奏家群演奏出非常漂亮且雄渾飽滿的音色,其音量與音色都讓人有著鮮明的印象。長號在第一樂章中同樣有非常吃重的獨奏樂段,其演奏也成功地過關。然而隨著樂曲的進行,銅管的穩定性便走下坡,先前有著非常好表現的銅管,在第二樂章後開始出現氣不足、音準走調的問題,高水準的銅管聲部未能保持到最後實在非常可惜。

殷巴爾的速度偏快,樂曲進行得十分流暢。樂團全體演奏的時候,內聲部有些不明顯甚至模糊的帶過;又如第一樂章結尾,指揮的速度比先前更快,然而樂團卻有點像是老牛拖車般急於跟上指揮的速度,但整體卻顯得混亂,差點拖拍,但是若論及氣勢,殷巴爾在這最後高潮將音樂處裡的氣勢浩淼,令聽眾激動不已。

特別的是第三樂章使用的幕後小號,團員直接在樂曲進行中走到後台準備,之後再回到舞台上演出。當晚幕後小號吹奏的十分穩定,音色也十分漂亮,但是否有達到使用幕後小號的目的:曖曖含光的效果,以及朦朧宛若天國的色彩,筆者在現場似乎無法感受到這樣的境界。

為了要進合唱團,這次演出第三樂章完後指揮便先離場,隨後進合唱團,這樣的做法似乎將樂曲的連續性破壞了,尤其是合唱團出場後觀眾的掌聲,筆者認為這切割了馬勒交響曲,抑或這樣的安排是為了讓高齡七十九的老大師能夠休息?筆者不得而知,但實是有些干擾。北市交附設合唱團的演唱頗具畫龍點睛之作用,筆者認為他們應當是台灣極少數具有相當水準的合唱團。西松國小小羔羊兒童合唱團的音質部分應當還有進步空間,筆者乍聽之下咬字不清楚,尤其有種「壓著喉嚨唱歌的感覺」,十分可惜。

第四樂章雙簧管有多次滑音(wie ein naturlaut),馬勒特別在總譜上指示必須發出自然的聲響,然而殷巴爾的詮釋拿掉了雙簧管的滑音,取而代之的是非常乾淨的吹奏,這樣的詮釋與海汀克((Bernard Haitink)相同,至於效果如何則見仁見智,筆者認為只要有令人信服的詮釋便沒有絕對。第六樂章是整首交響曲最深層、音樂層次也最複雜的一個樂章,在這裡北市交的細節做得更加模糊,當然指揮可能也沒有特別要求,寫在總譜上的其實有非常多細微的表情變化,例如總譜標示7前六小節,是法國號加進來的鋪陳,馬勒寫的音量為PPP,之後慢慢漸強,到最後以ff到達頂點,與法國號做呼應,筆者目前聽到最仔細的版本是阿巴多與楊頌斯,他們在細節上做的樂句與極小的變化,都讓樂曲更加的內斂,但如此仔細的反效果便是音樂可能有些鬆散,相對來說殷巴爾的詮釋便是酣暢淋漓,而且彈性速度也較多,像是總譜標示15前三小節,殷巴爾突然明顯的漸快,可說是神來一筆,但效果卻也相當不錯。筆者認為,殷巴爾將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的第六樂章處裡的像極了華格納的樂句,其綿延不斷的旋律線條與色彩,都不禁讓人聯想起《崔斯坦與伊索德》中的〈愛之死〉(Liebestod),但這樣的詮釋方向卻會疏忽了馬勒寫在樂譜上極小的情緒變化。

北市交挑戰馬勒第三號交響曲,成績斐然。然而耐力不足是北市交最大的缺點,誠如文章開頭所提及,樂手的不穩定以及精神的不集中,在第六樂章尤其明顯,若不是大師賣命苦撐,音樂很可能因此渙散。簡而言之,這次北市交的馬勒第三算是交出了一張非常漂亮的成績單,樂團的表現應該也可算是近年演出中的一里程碑,當然指揮大師殷巴爾功不可沒,筆者深信若有更充裕的排練機會,細節部分定會有所改善。「當我第一次聽到馬勒的作品,我感覺馬勒在跟我講話,我甚至認為馬勒就是我,因為如果我會作曲,我肯定也是這樣寫。」指揮大師如此說道,筆者感覺到馬勒的音樂對於殷巴爾來說是非常自然的,甚至有點像是以意識流的觀點,進入到作曲家的視野進行詮釋,能夠如此內化便已讓馬勒權威的頭銜名不虛傳。筆者深深期待殷巴爾大師能夠再次與市交合作,屆時的表現應該會更加令人動容。

《馬勒,馬勒!》

演出|殷巴爾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SO)
時間|2015/04/06 19: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第四段以非常緩慢且輕聲的方式,將聽眾帶到一個神祕的空間氛圍,殷巴爾似乎是嘗試著把女聲的聲線點綴在主旋律上,使其主旋律更加凸顯出來。(翁于晴)
4月
14
201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