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聲音/敘述觀點迴旋交疊的詠嘆——《春眠》
5月
16
2022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14次瀏覽

葉根泉(特約評論人)


從加拿大短篇小說家孟若(Alice Ann Munro)原著〈熊過山來了〉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的標題,若是以童謠 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 所呈現的景象,既是過了一山又一山,到達頂端,又見到下一個山頭,仿若生命的旅程有高有低,抵達看似終點之處,卻是另一個下坡的啟始。另一個從方向而論,「來」(come)比「去」(go)更有面對未來的未知,所將到來究竟是什麼?既被動又是主動期待,生命所帶來的考驗會是如何?


交替切換的敘述視角

簡莉穎改編孟若小說成為舞台劇本〈春眠〉,保留了小說的敘述聲音/敘述觀點交替切換的視角,呈現主角故事推展的客觀/主觀的生命樣態。劇本一開始,便由女、男敘事者開始敘述特定的時空、人物、與即將發生的事情,並時時穿插介入,成為舞台指示的執行者,或劇中的角色,與主角許美心、林正陽這對夫妻的互動。但簡莉穎更進一步,讓許美心、林正陽開頭的台詞,是以全知觀點的敘述聲音,來講述許美心將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情況。簡莉穎所揭露角色扮演的「時延」(duration),讓觀眾清楚看到兩位演員王安琪、林子恆進入美心、正陽的過程,這樣的重點亦如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史詩劇場」(epic theatre)利用「疏離」(Alienation)效果,讓觀眾拉出一個距離,去思索這齣戲所想要告訴觀眾的重點所在。因此,入戲前的出戲,是不可忽略的步驟。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所以,《春眠》的主旨重點在哪?如果「扮演」是演員進入角色的必需步驟,美心罹患失智症,逐漸遺忘周遭的事物與自己最親近的先生,相對地,作為失智症病患的家屬正陽,最在意到底美心是真的忘記?還是刻意不記得?她是在扮演(play)?還是沉浸玩(play)遺忘的遊戲(play)?這裡面的感情辯證攻防,成為這對結婚三十年的夫妻終需共同面對的問題:包括過去未解的外遇心結與原諒,現在美心在安養中心新結識的對象老漁夫李光雄,所衍生出來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


表層與內在的相符相逆

與孟若原著相較,簡莉穎省略了李光雄妻子的角色出現,並更動了情節:正陽嫉妒美心的新戀情,而強行把美心帶離安養中心。【1】原先四角的關係交錯互動,更能帶出失智症病患家屬所要獨自面對的無奈與寂寞,淡化而成為三角戀情的吃醋與和解,是此一改編令人感到不足之處。也使得《春眠》的焦點都集中在美心與正陽這對夫妻,從最初的相遇、到結合婚配、到外遇、到離家分別與最後的救贖。時間不斷切換過去與現在,時序錯亂不按線性邏輯,亦如美心記憶的狀態。

相對地,這亦是導演詮釋的考驗與難題,要讓觀眾看到的片段究竟是真實的還原還是扮演?劇中最關鍵的片段是美心與正陽在早餐桌上的對話,美心輕描淡寫說起因隔壁鄰居沒有邀約野餐,所引發背後的閒話,最後她將鄰居殺了,成為早餐的漢堡肉。這段對話重點在於何者為真?何者是玩笑?所有鋪墊是為了揭露美心發現正陽外遇的事實。不斷出現的咖啡壼成為重複的Motif(動機),不僅是正陽與女學生外遇的證據,亦是殺人的兇器,對比溫開水的美心,成為了隱喻。這是簡莉穎寫得最好的一場,同時也是演員與導演最難詮釋的一場,那些表層的話語與內在的意涵該如何切換聯結串流,表面假似真,亦是內在真似假。這也是演員王安琪、林子恆,與導演許哲彬對於全劇處理,未能拿捏得宜,有點失去準頭,在於這樣的表層與內在可能是互逆的語言與動作,太淡太濃都可能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最初亦是最終的承諾

導演許哲彬在處理文本與場面調度,常會令人感覺陷入不知該往哪個方向去的困窘。這一場是要好笑?是要悲傷?要顯露有點驚悚懸疑?還是真情流露?往往舉棋不定、難以定調。簡莉穎的劇本只有一場暗場,在早餐桌兩人言語攻防之後,接續老年正陽正開車載著美心到安養中心的轉折處前,燈暗在黯黑中,由男女敘事者說出:眼晴閉著是不要看到我不想看到的,而這世界很美麗那是因為我眼睛是閉著的。讓觀眾一同在黑暗中,思索外在世界的建構,正由心像決定所造成,延伸到美心的失智,允許她扮演記得或忘記的重要開關,由她抉擇。但導演在全劇中有多次暗場,由幕後工作人員執行換景,卻同時中斷了戲劇的氛圍與節奏,實為可惜;布萊希特反利用當眾直接換景,讓觀眾直視目暏工作人員換景的過程,來達到揭露舞台一切為假的真實。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孟若在小說的最後,讓丈夫重新好好凝視已在安養中心安置的妻子,回溯到他們在海邊妻子向他求婚的場景,丈夫一直沒有忘記,他向她承諾永遠也不要離開她。簡莉穎改編後,寫了二種結局,無論哪一個,她都讓這三人——丈夫、妻子、新戀人的關係,達到某種和諧共存的狀態,而正陽所在乎美心是否還記得他的執著,也得到安心的救贖。無論孟若或簡莉穎均認可兩人最初亦是最終的承諾,足以抵擋外在如海嘯般記憶的變遷與改異,惟有初衷不變,才能在春日的暮色下安然入眠。

編按:孟若原著〈熊過山來了〉的四個角色如下:Fiona和Grant是夫妻,Fiona是大家閨秀,老年後患有失智症(dementia),Grant則是文學教授,老年退休。Marian和Aubrey是夫妻,Aubrey短暫入住安養中心,因主要照護者Marian去佛羅里達度假。Marian因經濟不濟,未將Aubrey安置於安養中心,而是帶回家親自照護。

《春眠》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22/05/12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春眠》圍繞失智症主題,帶出主角們因「失智症」,在過去種種的堆疊和現在種種的累積,導致未來種種的發生。首次讀劇距今已十年,但每場演出幾乎完售,熱度不減,其題材與人們的生活貼切,在下一個十年必然也能繼續傳承戲中細膩的情感,引起觀眾反思。
7月
07
2023
我認為這些變動是相當有趣的,然而,即便此劇本沒有做任何變動,放在2022年的時空中也不會太過突兀。對我而言,《春眠》無論在角色、對白或情節的書寫上,都是一個能夠跨越時空的好故事。(蔡沛安)
6月
09
2022
縱使文本的處理方式一切得宜,仍卡在創作者為何選擇演出此一劇本。「難道就不能因為很好看,很感人嗎?」老實說,我也一直這麼問自己。然而若只是基於這樣的動力,並沒有不說不快,將思想承載於一齣戲的初衷,到底是如何工作,如何完成的?回過頭來,我的「不滿」或許來自於淹過自身的好奇心──好奇創作者為何選擇說這些話,好奇看到他與這主題之間的關聯。期待於節目冊上找到答案,找到一種論述,但或許因為字數限制,導演只表達了自己對劇本的一見鍾情,以及「希望是能與更多觀眾共鳴的主題。」(林柏華)
1月
18
2021
約莫客廳加飯廳大小的狹長形空間,舞台上四個演員一字排開,左右已經稍嫌擁擠,燈光系統完全自製,大概三、四十個觀眾真的是「磨」肩擦「腫」」地擠在觀眾席上。在這個如此簡陋條件的劇場中,我們卻欣賞到足足一百分鐘,溫馨感人且毫無冷場,一場「有生命」的好戲。(謝東寧)
2月
24
2012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