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聲音/敘述觀點迴旋交疊的詠嘆——《春眠》
5月
16
2022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51次瀏覽

葉根泉(特約評論人)


從加拿大短篇小說家孟若(Alice Ann Munro)原著〈熊過山來了〉The Bear Came Over the Mountain 的標題,若是以童謠 The Bear Went over the Mountain 所呈現的景象,既是過了一山又一山,到達頂端,又見到下一個山頭,仿若生命的旅程有高有低,抵達看似終點之處,卻是另一個下坡的啟始。另一個從方向而論,「來」(come)比「去」(go)更有面對未來的未知,所將到來究竟是什麼?既被動又是主動期待,生命所帶來的考驗會是如何?


交替切換的敘述視角

簡莉穎改編孟若小說成為舞台劇本〈春眠〉,保留了小說的敘述聲音/敘述觀點交替切換的視角,呈現主角故事推展的客觀/主觀的生命樣態。劇本一開始,便由女、男敘事者開始敘述特定的時空、人物、與即將發生的事情,並時時穿插介入,成為舞台指示的執行者,或劇中的角色,與主角許美心、林正陽這對夫妻的互動。但簡莉穎更進一步,讓許美心、林正陽開頭的台詞,是以全知觀點的敘述聲音,來講述許美心將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情況。簡莉穎所揭露角色扮演的「時延」(duration),讓觀眾清楚看到兩位演員王安琪、林子恆進入美心、正陽的過程,這樣的重點亦如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史詩劇場」(epic theatre)利用「疏離」(Alienation)效果,讓觀眾拉出一個距離,去思索這齣戲所想要告訴觀眾的重點所在。因此,入戲前的出戲,是不可忽略的步驟。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所以,《春眠》的主旨重點在哪?如果「扮演」是演員進入角色的必需步驟,美心罹患失智症,逐漸遺忘周遭的事物與自己最親近的先生,相對地,作為失智症病患的家屬正陽,最在意到底美心是真的忘記?還是刻意不記得?她是在扮演(play)?還是沉浸玩(play)遺忘的遊戲(play)?這裡面的感情辯證攻防,成為這對結婚三十年的夫妻終需共同面對的問題:包括過去未解的外遇心結與原諒,現在美心在安養中心新結識的對象老漁夫李光雄,所衍生出來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


表層與內在的相符相逆

與孟若原著相較,簡莉穎省略了李光雄妻子的角色出現,並更動了情節:正陽嫉妒美心的新戀情,而強行把美心帶離安養中心。【1】原先四角的關係交錯互動,更能帶出失智症病患家屬所要獨自面對的無奈與寂寞,淡化而成為三角戀情的吃醋與和解,是此一改編令人感到不足之處。也使得《春眠》的焦點都集中在美心與正陽這對夫妻,從最初的相遇、到結合婚配、到外遇、到離家分別與最後的救贖。時間不斷切換過去與現在,時序錯亂不按線性邏輯,亦如美心記憶的狀態。

相對地,這亦是導演詮釋的考驗與難題,要讓觀眾看到的片段究竟是真實的還原還是扮演?劇中最關鍵的片段是美心與正陽在早餐桌上的對話,美心輕描淡寫說起因隔壁鄰居沒有邀約野餐,所引發背後的閒話,最後她將鄰居殺了,成為早餐的漢堡肉。這段對話重點在於何者為真?何者是玩笑?所有鋪墊是為了揭露美心發現正陽外遇的事實。不斷出現的咖啡壼成為重複的Motif(動機),不僅是正陽與女學生外遇的證據,亦是殺人的兇器,對比溫開水的美心,成為了隱喻。這是簡莉穎寫得最好的一場,同時也是演員與導演最難詮釋的一場,那些表層的話語與內在的意涵該如何切換聯結串流,表面假似真,亦是內在真似假。這也是演員王安琪、林子恆,與導演許哲彬對於全劇處理,未能拿捏得宜,有點失去準頭,在於這樣的表層與內在可能是互逆的語言與動作,太淡太濃都可能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最初亦是最終的承諾

導演許哲彬在處理文本與場面調度,常會令人感覺陷入不知該往哪個方向去的困窘。這一場是要好笑?是要悲傷?要顯露有點驚悚懸疑?還是真情流露?往往舉棋不定、難以定調。簡莉穎的劇本只有一場暗場,在早餐桌兩人言語攻防之後,接續老年正陽正開車載著美心到安養中心的轉折處前,燈暗在黯黑中,由男女敘事者說出:眼晴閉著是不要看到我不想看到的,而這世界很美麗那是因為我眼睛是閉著的。讓觀眾一同在黑暗中,思索外在世界的建構,正由心像決定所造成,延伸到美心的失智,允許她扮演記得或忘記的重要開關,由她抉擇。但導演在全劇中有多次暗場,由幕後工作人員執行換景,卻同時中斷了戲劇的氛圍與節奏,實為可惜;布萊希特反利用當眾直接換景,讓觀眾直視目暏工作人員換景的過程,來達到揭露舞台一切為假的真實。


春眠(四把椅子劇團提供/攝影秦大悲)

孟若在小說的最後,讓丈夫重新好好凝視已在安養中心安置的妻子,回溯到他們在海邊妻子向他求婚的場景,丈夫一直沒有忘記,他向她承諾永遠也不要離開她。簡莉穎改編後,寫了二種結局,無論哪一個,她都讓這三人——丈夫、妻子、新戀人的關係,達到某種和諧共存的狀態,而正陽所在乎美心是否還記得他的執著,也得到安心的救贖。無論孟若或簡莉穎均認可兩人最初亦是最終的承諾,足以抵擋外在如海嘯般記憶的變遷與改異,惟有初衷不變,才能在春日的暮色下安然入眠。

編按:孟若原著〈熊過山來了〉的四個角色如下:Fiona和Grant是夫妻,Fiona是大家閨秀,老年後患有失智症(dementia),Grant則是文學教授,老年退休。Marian和Aubrey是夫妻,Aubrey短暫入住安養中心,因主要照護者Marian去佛羅里達度假。Marian因經濟不濟,未將Aubrey安置於安養中心,而是帶回家親自照護。

《春眠》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22/05/12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春眠》圍繞失智症主題,帶出主角們因「失智症」,在過去種種的堆疊和現在種種的累積,導致未來種種的發生。首次讀劇距今已十年,但每場演出幾乎完售,熱度不減,其題材與人們的生活貼切,在下一個十年必然也能繼續傳承戲中細膩的情感,引起觀眾反思。
7月
07
2023
我認為這些變動是相當有趣的,然而,即便此劇本沒有做任何變動,放在2022年的時空中也不會太過突兀。對我而言,《春眠》無論在角色、對白或情節的書寫上,都是一個能夠跨越時空的好故事。(蔡沛安)
6月
09
2022
縱使文本的處理方式一切得宜,仍卡在創作者為何選擇演出此一劇本。「難道就不能因為很好看,很感人嗎?」老實說,我也一直這麼問自己。然而若只是基於這樣的動力,並沒有不說不快,將思想承載於一齣戲的初衷,到底是如何工作,如何完成的?回過頭來,我的「不滿」或許來自於淹過自身的好奇心──好奇創作者為何選擇說這些話,好奇看到他與這主題之間的關聯。期待於節目冊上找到答案,找到一種論述,但或許因為字數限制,導演只表達了自己對劇本的一見鍾情,以及「希望是能與更多觀眾共鳴的主題。」(林柏華)
1月
18
2021
約莫客廳加飯廳大小的狹長形空間,舞台上四個演員一字排開,左右已經稍嫌擁擠,燈光系統完全自製,大概三、四十個觀眾真的是「磨」肩擦「腫」」地擠在觀眾席上。在這個如此簡陋條件的劇場中,我們卻欣賞到足足一百分鐘,溫馨感人且毫無冷場,一場「有生命」的好戲。(謝東寧)
2月
24
2012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