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中關係的裂痕、斷裂與重生
7月
07
2023
感謝授權劇照:飛人集社劇團|台南人劇團|四把椅子劇團|人力飛行劇團/設計:王景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2次瀏覽

文 鄭心怡(中正大學中文系)

《春眠》圍繞失智症主題,帶出主角們因「失智症」,在過去種種的堆疊和現在種種的累積,導致未來種種的發生。整場戲只有四名演員,王安琪與林子恆分別飾演徐美心和林正陽的年輕與老年時期,透過衣服領子和外套等道具的穿脫和講話的語氣來改變年齡狀態。而王世緯和竺定誼則分別飾演敘事者女、男,擔任旁白解說或是穿插演出美心與正陽人生中所遇見的人,以協助故事進行。

舞台背景以白色為基調,以打光顏色襯托氛圍,配合木櫃的擺置形成敘事空間,整體簡單而乾淨,讓觀眾更能集中注意力於演員身上。且大部分演員切換角色狀態都是在舞台上完成的,雖然站在舞台較暗處更換身上的道具,但觀眾仍可清楚看見演員切換的過程。或許是為求省時而減少到後台的程序,但這樣的設計卻可以讓觀眾對於演員們要切換的下一個角色狀態產生期待,在舞台上更衣也許會使觀眾「出戲」,但因為看見更衣的過程,觀眾也能更快進入狀況,達到「入戲」的效果。

徐美心與林正陽因美心父親而結緣,兩人陷入熱戀,戀情雖然不受外界看好,但兩人仍舊結為連理過著幸福的日子,直到正陽捲入與女學生外遇的風波中,兩人的關係開始經歷一連串的考驗,在以為風波平息後,老年時美心出現失智症症狀,往事種種再度因為錯亂的記憶而發酵產生變化。

關係的裂痕

正陽的台詞提及「好像不安慰一下,不把手放到她們身上就是在侮辱她們一樣」,並與女學生之間有了過於親暱的動作,再加上後續提及正陽將家裡的咖啡壺借給學生,雖然沒有明確證實正陽外遇,但外遇傳聞卻是兩人之間感情出現裂痕的第一步。因為正陽的緣故,兩人被鄰居疏遠,正陽也失去了工作。這個事件從此變成兩人心中的疙瘩,美心於演出前、中、後段不斷對正陽提出質問,甚至在失智症發作當下,無意間說出「那個年紀的女學生連狗都要」,一切跡象在在顯示美心對這個事件的介意,但正陽卻無法解釋清楚,導致關係的裂痕越裂越開,終至難以修復。

關係的斷裂

以美心住進羅蘭安養中心為始是兩人關係斷裂的起點,正陽佯裝出國但卻躲回家中,自主切斷與美心的來往。而美心則於入住安養中心後,被迫與正陽斷聯。兩人的關係因為分離而斷裂。這個放棄溝通的開始,美心的記憶或循序或加速脫軌,有關正陽的記憶徹底從正陽這個「人」身上剝離。

關係的重生

因為有了前面關係的斷裂,美心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林正陽」一切的影子開始重疊於「李光雄」身上,將正陽的喜好與正陽之間的美好回憶疊加在光雄身上,而光雄剛好也是經歷了關係的斷裂,與他重視的「阿青妹」失聯,兩人互將彼此誤認為生命中重要的另一半,曾經斷裂的關係在彼此身上獲得「重生」,所以當真正的正陽出現時,美心卻已認不得正陽。正陽對此曾感到萬分痛苦,但在發現美心仍舊清楚記得自己的一切,只是再也不能連結到他這個「人」身上時,到最後,正陽也接受了這段「重生」的關係,妥協當個陪伴在美心身邊的「陌生人」。

整個敘事架構如同失智症患者的記憶一般,具有片段且重複的特性,例如美心問:「你覺得我們結婚好玩嗎?」,這個情節分別以老年狀態和年輕狀態各演一次,但在老年狀態時,兩人並沒有答覆這個問題,是在之後的年輕狀態才有回覆,除了造成重複性,也預示了兩人之後婚姻不順利。戲中也重複使用特定元素,在不同情節中形成不同寓意。例如咖啡壺可以是正陽與學生之間的不倫感情,卻也是美心瘋言瘋語下的殺人工具。而「狗」是使正陽能與美心結緣的推手——包括正陽為救助受傷的狗而遲到,以及綺麗絲美容造型比賽上令美心開懷大笑的貴賓狗,但同時在導致正陽與美心之間出現裂痕的外遇事件裡,美心譏諷女學生動不動就覺得自己茂盛如花,連路上的狗都會來強姦時,「狗」在美心與正陽的愛情中卻瞬間成為了破壞感情的第三者。整齣劇元素不會過於複雜,卻誕生了非常豐富的故事。

現今社會仍有不少人飽受失智症所苦,不管是患者也好,又或者是照顧他們的家屬也罷。在失智症患者腦中的記憶不斷經歷斷裂與重組的同時,患者與家屬之間的關係也是不斷經歷裂痕、斷裂與重生的階段。《春眠》首次讀劇距今已十年,但每場演出幾乎完售,熱度不減,其題材與人們的生活貼切,在下一個十年必然也能繼續傳承戲中細膩的情感,引起觀眾反思。

《春眠》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23/06/03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認為這些變動是相當有趣的,然而,即便此劇本沒有做任何變動,放在2022年的時空中也不會太過突兀。對我而言,《春眠》無論在角色、對白或情節的書寫上,都是一個能夠跨越時空的好故事。(蔡沛安)
6月
09
2022
如果「扮演」是演員進入角色的必需步驟,美心罹患失智症,逐漸遺忘周遭的事物與自己最親近的先生,相對地,作為失智症病患的家屬正陽,最在意到底美心是真的忘記?還是刻意不記得?她是在扮演(play)?還是沉浸玩(play)遺忘的遊戲(play)?(葉根泉)
5月
16
2022
縱使文本的處理方式一切得宜,仍卡在創作者為何選擇演出此一劇本。「難道就不能因為很好看,很感人嗎?」老實說,我也一直這麼問自己。然而若只是基於這樣的動力,並沒有不說不快,將思想承載於一齣戲的初衷,到底是如何工作,如何完成的?回過頭來,我的「不滿」或許來自於淹過自身的好奇心──好奇創作者為何選擇說這些話,好奇看到他與這主題之間的關聯。期待於節目冊上找到答案,找到一種論述,但或許因為字數限制,導演只表達了自己對劇本的一見鍾情,以及「希望是能與更多觀眾共鳴的主題。」(林柏華)
1月
18
2021
約莫客廳加飯廳大小的狹長形空間,舞台上四個演員一字排開,左右已經稍嫌擁擠,燈光系統完全自製,大概三、四十個觀眾真的是「磨」肩擦「腫」」地擠在觀眾席上。在這個如此簡陋條件的劇場中,我們卻欣賞到足足一百分鐘,溫馨感人且毫無冷場,一場「有生命」的好戲。(謝東寧)
2月
24
2012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