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醒著,為劇場做戲《春眠》
2月
24
2012
春眠(外表坊時驗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610次瀏覽
謝東寧

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說:「有生命的劇場,跟外在條件無關」。即使是在位於臺北市中心某舊大樓中的四樓,約莫客廳加飯廳大小的狹長形空間,舞台上四個演員一字排開,左右已經稍嫌擁擠,燈光系統完全自製,大概三、四十個觀眾真的是「磨」肩擦「腫」」地擠在觀眾席上。在這個如此簡陋條件的劇場中,我們卻欣賞到足足一百分鐘,溫馨感人且毫無冷場,一場「有生命」的好戲。

外表坊時驗團在自家可愛的363小劇場上演的開春新戲《春眠》,是由團長李建常率領一批年輕編導團隊(編劇簡莉穎,導演黃郁晴),且令人驚奇地找來曾經活躍於劇場,甚至是闊別已久的資深演員,包括林如萍、安原良、林文尹及新秀鄭莉穎來搬演,光是這個堅強的演員陣容,立即吸引了連十場滿座的觀眾,並且對於曾經參與昔日小劇場的部份觀眾,也彷彿是某種舊時光的突然重返。

這齣戲好看的地方,首先就是在這批演員身上。自加拿大小說家孟若作品改編,並且已經有其他電影版本的《春眠》,其實有著不算複雜的故事軸線,主要描寫一對夫妻數十年的婚姻,從相識、相戀、結婚到外遇,及之後妻子罹患失智症住進安養院,並與另一名男患者發展出感情關係;但編劇簡莉穎卻將這故事刻意打散,以妻子罹患失智症前夕為起點,逐漸往後追溯過去、朝前推展後來,非線性地呈現整個故事。

這種時空迅速跳躍的敘述方式,到了單一場景的小劇場,成了演員演技的大考驗(也是劇場最迷人的地方),因為演員經常需要在極短時間,快速轉變年齡、事件、狀態,並要自然合理、不著痕跡。演員們的難度挑戰不盡然相同,男女主角美心與正洋,一路搬演單一角色,需要的是在分散的時空事件中,抓緊建立完整角色的細節;而兩個說書人負責述說故事、並不時扮演其他配角,必備的是保持說書時中性的基調,但又隨時可以進出各角色的技能。

導演和演員面對複雜的敘事,策略顯然是以整體氛圍為主調,然後用細膩的走位及表演方式,讓故事如剝洋蔥般逐漸顯現。細膩的走位表現在空間中,利用舞台後方樓梯、底部的房間、一個後來當病床的平台,及演員不同方位面向的精巧組合,來呈現不同事件狀態。演員的演技,最複雜的應該是林如萍扮演的美心,從年輕驕傲的掌上明珠,直到老公鬧緋聞、罹患失智症、和病友發生曖昧(有意或無意?),表演層次鮮明豐富,同時不慍不火的生動自然,更顯見其功力。安原良扮演的正洋是一個比較被動的角色,從靦腆的大學研究生、和老師美麗女兒結婚、直到鬧緋聞、年老冷落生病妻子,及最後面對殘酷的失去(妻子的心),將男人壓抑懦弱到崩潰的內在心理層面,極為生動地展現。

不過在這些角色事件的精密堆疊中,似乎還是缺少了一個深度面的大膽突破,其中最接近的時刻,應當是在美心被迫要離開安養院前,漁夫男病患於病床脫下褲子,要美心摸他身體,於是在情慾的晃盪中,後者也開始要褪去衣衫……,此時如果能更勇敢推進兩人的情慾(非理性),某種人失去記憶或失去一切後,更深沈內在之愛的渴望,也許才是全劇的高潮。

此外,不知道為何這齣戲標著外表坊「可能是最後一號作品」,但這種嚴謹製作的好戲,這種跟觀眾親密接觸的小劇場,這種因為條件簡陋,必須面對劇場本質的空間,實在應該繼續存在才對。

《春眠》

演出|外表坊時驗團
時間|2012/02/22 19:30
地點|台北市363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春眠》圍繞失智症主題,帶出主角們因「失智症」,在過去種種的堆疊和現在種種的累積,導致未來種種的發生。首次讀劇距今已十年,但每場演出幾乎完售,熱度不減,其題材與人們的生活貼切,在下一個十年必然也能繼續傳承戲中細膩的情感,引起觀眾反思。
7月
07
2023
我認為這些變動是相當有趣的,然而,即便此劇本沒有做任何變動,放在2022年的時空中也不會太過突兀。對我而言,《春眠》無論在角色、對白或情節的書寫上,都是一個能夠跨越時空的好故事。(蔡沛安)
6月
09
2022
如果「扮演」是演員進入角色的必需步驟,美心罹患失智症,逐漸遺忘周遭的事物與自己最親近的先生,相對地,作為失智症病患的家屬正陽,最在意到底美心是真的忘記?還是刻意不記得?她是在扮演(play)?還是沉浸玩(play)遺忘的遊戲(play)?(葉根泉)
5月
16
2022
縱使文本的處理方式一切得宜,仍卡在創作者為何選擇演出此一劇本。「難道就不能因為很好看,很感人嗎?」老實說,我也一直這麼問自己。然而若只是基於這樣的動力,並沒有不說不快,將思想承載於一齣戲的初衷,到底是如何工作,如何完成的?回過頭來,我的「不滿」或許來自於淹過自身的好奇心──好奇創作者為何選擇說這些話,好奇看到他與這主題之間的關聯。期待於節目冊上找到答案,找到一種論述,但或許因為字數限制,導演只表達了自己對劇本的一見鍾情,以及「希望是能與更多觀眾共鳴的主題。」(林柏華)
1月
18
2021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