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記憶的碎片相愛相殺——《春眠》
6月
09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6次瀏覽

蔡沛安(國立成功大學戲劇碩士學位學程)

《春眠》這部劇作呈現的是林正陽與徐美心這對夫妻之間的過往與情感。演出的一開始,正陽正要帶美心前往安養中心。其後,觀眾隨著演員穿梭在兩人記憶的各種片段間,我們就像正陽一樣,不確定美心究竟是真的罹患失智症,抑或刻意遺忘來懲罰正陽。當時間拉回現在,觀眾也在安養中心的小房間中,得到自己心中的那份答案,並看見存在於這段關係中的愛與痛。

全劇僅有四位演員。林正陽由林子恆飾演、徐美心由王安琪飾演,兩位演員將角色的性格與心境刻劃得相當深入,也呈現出不同年齡的轉換。竺定誼與王世緯飾演敘事者男與敘事者女,劇中除了擔任說書,也會配合每個段落的情境飾演不同角色,其中佔比最大的兩個角色李光雄與吳若蘭,深刻展現出演員的功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可感受到竺定誼對台語發音下了許多工夫,成果令人驚豔,四位演員的表演能力都難以挑剔,成功牽動觀眾情緒。

舞台部分以白色調的景片與地板為主,四周可移動的木櫃方便演員自行移動,也組合出各種場景;燈光則呈現時而歡快時而惆悵的氛圍。服裝方面有些有趣的巧思,例如:技術人員換景時會穿著護理師服裝上場、女主角美心在不同時空之間切換時,會利用一些配件的增減來表示時間推移,例如外套的穿脫或是衣服領子的拆裝。由於男女主角有很長的時間須待在場上,這樣的方式省去許多演員快換的時間,也不影響觀眾入戲與理解,並兼顧設計上的美觀與演出的節奏,是很巧妙的處理方式。

這次演出中,整體視覺與調度上散發出一種現代感,我認為現代感是好的,可以呈現出每次演出當下、每個「現在」的差異。微妙的是,同時整個戲的氛圍有種難以言說的高級感、讓人感到太乾淨,似乎又讓故事本身那種美麗的殘缺少了一些味道,是我認為較違和的部分,但仍瑕不掩瑜。

《春眠》是時隔十年再次演出的劇本,距離劇本出版也已過了五年。在演後座談中,劇作家簡莉穎表示自己會進劇場跟排,並根據不同演員的質感對劇本進行微調。例如:正陽在樓下等待美心而跌進草叢的段落中,原始劇本裡的狗大便成為花朵;另外,護理師吳若蘭的戲份也增加了。隨著現實時間的推進,用詞也有所改變,吳若蘭對其職業的自稱從「護士」變為「護理師」。我認為這些變動是相當有趣的,然而,即便此劇本沒有做任何變動,放在2022年的時空中也不會太過突兀。對我而言,《春眠》無論在角色、對白或情節的書寫上,都是一個能夠跨越時空的好故事。

記憶或許會成為碎片,而一段親密關係中的相愛相殺,無論再過多久仍會如此充滿張力。簡莉穎用文字,將這些複雜的情感切片保留下來,得以呈現在觀眾眼前。整體而言,好的劇本為整個演出打下了重要基礎,而此次由四把椅子劇團演出的《春眠》在各個面向皆展現了很高的質感,看完演出後,心中留下的是溫暖,亦帶有淡淡的哀傷。期待未來《春眠》再被更多不同的團隊演出,讓這個故事中那些不同時代下獨特卻又共通的情感,得以持續被看見。

《春眠》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22/05/06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春眠》圍繞失智症主題,帶出主角們因「失智症」,在過去種種的堆疊和現在種種的累積,導致未來種種的發生。首次讀劇距今已十年,但每場演出幾乎完售,熱度不減,其題材與人們的生活貼切,在下一個十年必然也能繼續傳承戲中細膩的情感,引起觀眾反思。
7月
07
2023
如果「扮演」是演員進入角色的必需步驟,美心罹患失智症,逐漸遺忘周遭的事物與自己最親近的先生,相對地,作為失智症病患的家屬正陽,最在意到底美心是真的忘記?還是刻意不記得?她是在扮演(play)?還是沉浸玩(play)遺忘的遊戲(play)?(葉根泉)
5月
16
2022
縱使文本的處理方式一切得宜,仍卡在創作者為何選擇演出此一劇本。「難道就不能因為很好看,很感人嗎?」老實說,我也一直這麼問自己。然而若只是基於這樣的動力,並沒有不說不快,將思想承載於一齣戲的初衷,到底是如何工作,如何完成的?回過頭來,我的「不滿」或許來自於淹過自身的好奇心──好奇創作者為何選擇說這些話,好奇看到他與這主題之間的關聯。期待於節目冊上找到答案,找到一種論述,但或許因為字數限制,導演只表達了自己對劇本的一見鍾情,以及「希望是能與更多觀眾共鳴的主題。」(林柏華)
1月
18
2021
約莫客廳加飯廳大小的狹長形空間,舞台上四個演員一字排開,左右已經稍嫌擁擠,燈光系統完全自製,大概三、四十個觀眾真的是「磨」肩擦「腫」」地擠在觀眾席上。在這個如此簡陋條件的劇場中,我們卻欣賞到足足一百分鐘,溫馨感人且毫無冷場,一場「有生命」的好戲。(謝東寧)
2月
24
2012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