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退位的木偶身體——短評《大話西遊—鬧天宮》
4月
11
2023
大話西遊—鬧天宮(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0次瀏覽

文 吳岳霖(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大話西遊—鬧天宮》裡有兩種身體狀態——木偶的身體與操偶師的身體——的此消彼長,甚至是主客位錯置。

比較明顯的例子是,幾段大型武打場景,操偶師都著全黑裝備,執偶移動至舞台前方表演,此時木偶與操偶師的主客位就被對調。上半場的最高潮「花果山大戰」,哪吒諸神如閱兵大典般現身,最後被孫悟空打得落花流水,劇團近乎讓觀眾的焦點落在操偶師身上——幾個滑步,仿若要滑進觀眾席;幾段打鬥,操偶師的身段編排得相對精彩。特別是主演陳皇寶領著孫悟空出場,在搖滾風音樂下,如樂團主唱衝向觀眾,更成為全場注目。電視木偶再大,終究無法與人體相提並論,此時又將所有動作加諸於操偶師時,更讓木偶的存在瞬間退位。

這樣的編排並無不可,也可看出劇團的用心——反過來想,是否乾脆將這段表演都轉為「人戲」?只是,在目前的主客關係裡,操偶師的身體應是木偶的某種延伸,但此時的木偶更像是操偶師套在手上的「道具」或「裝飾」。這些編排之外,木偶在多數情節的身體狀態也像消了氣的氣球,如玉帝在凌霄殿上的歪斜坐姿、偶對話的方向不自然等——它們搖晃、垂掛,缺少了生氣。

木偶身體的陸續退位,多少也因舞台投影與動畫的比例。值得嘉許的是,這些技術確實加強了武打場景,更突破劇場與布袋戲表演的畫面與層次。但除了偶與動畫、投影間的配合可以更精準外,劇團的做法其實降低了偶可以表現的空間,甚至是棄守這個機會。舉例來說,孫悟空在丹爐裡練成火眼金睛、如來佛祖將悟空壓制於五指山等劇情,劇團都將技術含量讓給投影與動畫,迴避了操偶技藝、現場表演與劇場轉譯的更多可能。 

坦白說,我完全不否定劇團致力的方向,將所有(可能會被認為的)噱頭都化作(實際能操作的)效果,現場也獲得極為歡快的迴響。同時,投影、動畫、操偶師現身等作法,都讓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成為極少數能在中大型劇場演出的布袋戲團隊。只是,當以劇場、傳統藝術等角度來考量時,「被退位的木偶身體」仍是劇團需要再檢視需求、回應定位之處——終究「木偶」還掛在團名上。 

《大話西遊—鬧天宮 》

演出|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
時間|2023/4/9 14:30
地點|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
《神木之心》從劇團所在地嘉義發生的故事為發想,編劇沈婉婷不過度聚焦政治受難者的悽慘遭遇,筆者認為編劇反而藉由高一生述說台灣人在歷史上的處境與編劇對於歷史的詮釋。
7月
14
2025
或許我們應問:當歌仔戲的身體不再只為忠孝節義服務,而開始述說未竟的愛與多元的倫理關係時,是否正是其與當代觀眾建立新聯繫的契機?是否意味著戲曲的未來,不在於回望,而在於那道由身體開啟、正在持續生成中的裂縫?
7月
11
2025
《文武天香》重演版和首演版所呈現的落差,或許出自換角;但版本差異讓演員與作品、行當與人物、技藝與情感等繁複美學辯證浮上檯面。真正叩問的,或許是觀眾心中的戲曲美學尺度。
7月
11
2025
時空交疊的當代戲曲作品並不少見,要如何讓觀眾理解,端看主創團隊的手法與功力。但《新新》在這方面明顯不足,三段時空的轉換缺乏合理的解釋。
7月
07
2025
編劇在整齣戲中跨越八世紀的唐代、1930年代的大稻埕以及2025年信義區等三處時空,企圖改變對客家的想像。這齣古今對話的《新新》似乎開展出客家戲曲新興的可能性與思考。
7月
04
2025
《幽戀牡丹》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達到了優秀當代戲曲作品的水準。小而美的製作規模,非常適合四處巡演。對筆者而言,這齣戲更是開拓了對薪傳歌仔戲劇團的想像。
7月
02
2025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