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功之流離《林沖.野豬林》
8月
24
2016
林沖・野豬林(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22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野豬林》取材自小說《水滸傳》的林沖情節。林沖故事最初演於崑曲舞臺,以李開先《寶劍記》和陳與郊的傳奇《靈寶刀》為本,京劇第一個排演其事是李桂春(李少春之父),安在連臺本戲《水泊梁山》中第二本;再來,1929年楊小樓採吳幻蓀的劇本,首與侯喜瑞合演於北平第一舞臺,分兩本演出──頭本《野豬林》,二本《山神廟》,後來為他配演魯智深是郝壽臣。翁偶虹指出楊版表演最精彩處乃〈發配〉一場,藉由各種甩髮力道,表現不甘受欺卻箝制於用武的憤怒,以及被兩名官差用滾水燙傷兩腳的「蹉步」忍痛之行;到了1946年,李少春有意改編《野豬林》,徵詢翁偶虹意見,合楊版頭二本為一,為主角創造唱唸作打全方位的表演空間,也增加林娘子、高俅、高衙內、陸謙、董超、薛霸的戲份,吳小如以為李版不單就主角的表演特色決定一切,實力求整體全備【1】。從翁、吳兩位名家對於楊、李版本不同優點的意見,恰好反映大陸1949年後進行「戲曲改革」,京劇由「演員中心」到「編劇中心」所產生的質變,重視表演體系的傳統立場被編劇、導演、演員三者共同創作取代,影響「傳統京劇」和「當代京劇」不一樣的審美方式【2】,而李少春《野豬林》是「開啟當代京劇新風格的重要關鍵」【3】。

國光劇團請來中國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李光教授本戲,李光(1941-)先攻武生,後習老生,武戲曾得蓋叫天、李少春、張雲溪等指點,他以李少春為基礎,亦學習李之勇於創造精神,扮相炯朗英武,表演風格明快。在李光指導下,國光版恢復〈菜園〉林沖舞劍段落,此是「楊小樓當年有意未遂,少春償之」【4】,卻未能保留在《野豬林》電影中,亦久不演於後人的舞臺版,所以難能可貴。戴立吾身穿白箭衣配銀劍,相襯得英姿煥發;劍舞手足直線比劃剛健,旋身迅疾不偏倚、劍繐齊整,顯示善使力道致身體軸心穩當。

武生行當英俊、身手了得,但非作表木訥便叫酷帥,戴立吾在〈白虎節堂〉唸白隨對手證詞而變換聲情,唸得「有戲」;最後聽聞高俅送交他至開封府的笑聲低沉,不像他人演林沖此笑仍維持昂揚,低音頻之笑更有對一切詭計瞭然於心的意思。【西皮倒板】「八十棍打得我沖天憤恨」、【高撥子倒板】「一路上無情棍實難再忍」等唱段都表現其唱腔特點,硬氣、哭腔--截斷字詞不拖尾音與悲聲,分別體現人物性格不屈和隱忍委曲,又能經營局部字音輕重,因此,他的唱不競嘹亮卻剛緩並濟,聽來十分有味兒。最後一場〈山神廟〉林沖單對八打手,不像〈發配〉受制於手銬,有撒開來打的快意。藍侉衣侉褲(快衣快褲)的戴立吾,甩衣奪刀槍、以腳尖勾提刀把等動作,衣著舉止都俐落矯捷。

主角出色,其他人物也有幫襯之功,特別一干丑角,陳元鴻「滿場飛」的步伐演活色鬼猴急狀,向林娘子求愛的反串小生唱腔,油極肉麻;陳清河的陸謙,唸白節奏依戲文止於所當止,且作表充分表現「靜」──小人靜觀其變、城府深沉的機心;謝冠生、孫元城、李佳麒、周慎行演菜園四潑皮饒富趣味。

這戲的好處尚有,劇本刪去高衙內自東嶽廟回府告狀、高俅和陸謙二次定計至滄州殺害林沖、〈長亭〉林娘子為夫守節義的幾句唱詞,既簡潔又合乎人情。主排善於營造氣氛,如惡勢力高張〈白虎節堂〉場次,運用昏暗不明燈光,與人物一組組成對串聯(高衙內-富安、牢子手一號-二號……),一個引一個出場,彷彿針線密織成天羅地網,邊配鑼鼓點點敲擊,一切就緒只待林沖自投;及高俅重責林沖八十大板,牢子手「軍牢……舉刑……」的喊聲到高俅「打」聲令下,死寂空氣被鑼鼓炸開之落差,通場肅殺氛圍令人不寒而慄。

《野豬林》最明顯主題是權勢凌駕於法理,世俗規範可以隨意更改,主持公義者不是官府,竟是化外僧人,如「機器神」功用的魯智深。另外,次主題人才無法施展則隱約爍爍,這見於林沖唱「大丈夫居人下無窮憤怨,將錦韜與繡略盡付花間」、「莽莽風塵龍虎藏」的心聲,也是劇中寶刀──高太尉持有、不與英雄為伍──正是「堪歎英雄困風塵」物化象徵,一身好武藝的林沖和魯智深,充其量僅得在菜園演習,這番困頓遭遇暗合著主演戴立吾從藝過程,復興劇校第24期生,初習武丑,後攻武生行當,畢業即進國光劇團,後感京劇環境無以施展所學,輾轉流蕩在影視圈、美髮業,經吳興國勸說重蹈戲曲舞臺,先後至當代傳奇、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附設京劇團演出【5】,如今再回國光擔任客席演員【6】,相信現今較有利之大環境和劇團條件當助其發光發熱。

註釋

1、楊小樓演出《林沖發配》後,尚有李萬春以楊版為基礎而調整成自身演出本,然此僅述京劇《野豬林》影響較大的版本,不做細校之功。參考翁偶虹〈兩代《野豬林》〉:http://www.answerlib.org/MzA4MzI3NDcyMA_2201269479_85243359e0d358a281e0db456eb41ef5.html,查詢日期:2016年8月23日,與吳小如《吳小如戲曲隨筆續集》所載,頁51-53。

2、詳見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自序,頁13-14。

3、見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頁83-84。

4、見翁偶虹《翁偶虹編劇生涯》,頁241。

5、李岳〈京劇武生 戴立吾 半生緣一身功 只嘆知音難求〉,《PAR表演藝術》第240期(2012年12月),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88-89。

6、國光劇團2016年「傳承.傳演」節目本,頁10。

《林沖.野豬林》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6/08/13 14:30
地點|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