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功之流離《林沖.野豬林》
8月
24
2016
林沖・野豬林(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78次瀏覽
陳韻妃(社會人士)

《野豬林》取材自小說《水滸傳》的林沖情節。林沖故事最初演於崑曲舞臺,以李開先《寶劍記》和陳與郊的傳奇《靈寶刀》為本,京劇第一個排演其事是李桂春(李少春之父),安在連臺本戲《水泊梁山》中第二本;再來,1929年楊小樓採吳幻蓀的劇本,首與侯喜瑞合演於北平第一舞臺,分兩本演出──頭本《野豬林》,二本《山神廟》,後來為他配演魯智深是郝壽臣。翁偶虹指出楊版表演最精彩處乃〈發配〉一場,藉由各種甩髮力道,表現不甘受欺卻箝制於用武的憤怒,以及被兩名官差用滾水燙傷兩腳的「蹉步」忍痛之行;到了1946年,李少春有意改編《野豬林》,徵詢翁偶虹意見,合楊版頭二本為一,為主角創造唱唸作打全方位的表演空間,也增加林娘子、高俅、高衙內、陸謙、董超、薛霸的戲份,吳小如以為李版不單就主角的表演特色決定一切,實力求整體全備【1】。從翁、吳兩位名家對於楊、李版本不同優點的意見,恰好反映大陸1949年後進行「戲曲改革」,京劇由「演員中心」到「編劇中心」所產生的質變,重視表演體系的傳統立場被編劇、導演、演員三者共同創作取代,影響「傳統京劇」和「當代京劇」不一樣的審美方式【2】,而李少春《野豬林》是「開啟當代京劇新風格的重要關鍵」【3】。

國光劇團請來中國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李光教授本戲,李光(1941-)先攻武生,後習老生,武戲曾得蓋叫天、李少春、張雲溪等指點,他以李少春為基礎,亦學習李之勇於創造精神,扮相炯朗英武,表演風格明快。在李光指導下,國光版恢復〈菜園〉林沖舞劍段落,此是「楊小樓當年有意未遂,少春償之」【4】,卻未能保留在《野豬林》電影中,亦久不演於後人的舞臺版,所以難能可貴。戴立吾身穿白箭衣配銀劍,相襯得英姿煥發;劍舞手足直線比劃剛健,旋身迅疾不偏倚、劍繐齊整,顯示善使力道致身體軸心穩當。

武生行當英俊、身手了得,但非作表木訥便叫酷帥,戴立吾在〈白虎節堂〉唸白隨對手證詞而變換聲情,唸得「有戲」;最後聽聞高俅送交他至開封府的笑聲低沉,不像他人演林沖此笑仍維持昂揚,低音頻之笑更有對一切詭計瞭然於心的意思。【西皮倒板】「八十棍打得我沖天憤恨」、【高撥子倒板】「一路上無情棍實難再忍」等唱段都表現其唱腔特點,硬氣、哭腔--截斷字詞不拖尾音與悲聲,分別體現人物性格不屈和隱忍委曲,又能經營局部字音輕重,因此,他的唱不競嘹亮卻剛緩並濟,聽來十分有味兒。最後一場〈山神廟〉林沖單對八打手,不像〈發配〉受制於手銬,有撒開來打的快意。藍侉衣侉褲(快衣快褲)的戴立吾,甩衣奪刀槍、以腳尖勾提刀把等動作,衣著舉止都俐落矯捷。

主角出色,其他人物也有幫襯之功,特別一干丑角,陳元鴻「滿場飛」的步伐演活色鬼猴急狀,向林娘子求愛的反串小生唱腔,油極肉麻;陳清河的陸謙,唸白節奏依戲文止於所當止,且作表充分表現「靜」──小人靜觀其變、城府深沉的機心;謝冠生、孫元城、李佳麒、周慎行演菜園四潑皮饒富趣味。

這戲的好處尚有,劇本刪去高衙內自東嶽廟回府告狀、高俅和陸謙二次定計至滄州殺害林沖、〈長亭〉林娘子為夫守節義的幾句唱詞,既簡潔又合乎人情。主排善於營造氣氛,如惡勢力高張〈白虎節堂〉場次,運用昏暗不明燈光,與人物一組組成對串聯(高衙內-富安、牢子手一號-二號……),一個引一個出場,彷彿針線密織成天羅地網,邊配鑼鼓點點敲擊,一切就緒只待林沖自投;及高俅重責林沖八十大板,牢子手「軍牢……舉刑……」的喊聲到高俅「打」聲令下,死寂空氣被鑼鼓炸開之落差,通場肅殺氛圍令人不寒而慄。

《野豬林》最明顯主題是權勢凌駕於法理,世俗規範可以隨意更改,主持公義者不是官府,竟是化外僧人,如「機器神」功用的魯智深。另外,次主題人才無法施展則隱約爍爍,這見於林沖唱「大丈夫居人下無窮憤怨,將錦韜與繡略盡付花間」、「莽莽風塵龍虎藏」的心聲,也是劇中寶刀──高太尉持有、不與英雄為伍──正是「堪歎英雄困風塵」物化象徵,一身好武藝的林沖和魯智深,充其量僅得在菜園演習,這番困頓遭遇暗合著主演戴立吾從藝過程,復興劇校第24期生,初習武丑,後攻武生行當,畢業即進國光劇團,後感京劇環境無以施展所學,輾轉流蕩在影視圈、美髮業,經吳興國勸說重蹈戲曲舞臺,先後至當代傳奇、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附設京劇團演出【5】,如今再回國光擔任客席演員【6】,相信現今較有利之大環境和劇團條件當助其發光發熱。

註釋

1、楊小樓演出《林沖發配》後,尚有李萬春以楊版為基礎而調整成自身演出本,然此僅述京劇《野豬林》影響較大的版本,不做細校之功。參考翁偶虹〈兩代《野豬林》〉:http://www.answerlib.org/MzA4MzI3NDcyMA_2201269479_85243359e0d358a281e0db456eb41ef5.html,查詢日期:2016年8月23日,與吳小如《吳小如戲曲隨筆續集》所載,頁51-53。

2、詳見王安祈《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自序,頁13-14。

3、見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頁83-84。

4、見翁偶虹《翁偶虹編劇生涯》,頁241。

5、李岳〈京劇武生 戴立吾 半生緣一身功 只嘆知音難求〉,《PAR表演藝術》第240期(2012年12月),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頁88-89。

6、國光劇團2016年「傳承.傳演」節目本,頁10。

《林沖.野豬林》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6/08/13 14:30
地點|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