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空間的道德演繹《蘿莉控公路》
4月
30
2012
蘿莉控公路(演摩莎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6次瀏覽
謝東寧

「蘿莉塔情結」(Lolita Complex,ロリコン,或蘿莉控)這個名詞,最早源自美國作家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發表的小說《Lolita》,老少戀故事中的12歲少女主角蘿莉塔,從此成為「戀童癖」的代稱。在當時這小說是個禁忌並未廣大流傳,但經過導演庫柏利克改拍成同名的電影(中文譯名:《一樹梨花壓海棠》)而聲名大作,主要挑戰的還是社會道德禁忌:到底愛一個人,是否是一種罪?(如果你愛的人,年紀比你小很多?)

公開討論「戀童癖」所引起的道德爭議,也不只在西方,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在1961年寫成的《睡美人》:一群老人固定到一個旅館,偷窺熟睡裸體美少女的故事便是一例。而發展到今日卡漫御宅文化裡的「蘿莉控」,其中戀童癖罪名已經被除污名化,是一種對於「萌」少女角色的愛好,甚至性別反轉,對於喜愛此道的女性,更嚮往自己能成為「蘿莉塔」。

所以當演摩莎劇團將同樣探討「老少戀」關係,敘述少女從11歲開始,便和姨丈有長期曖昧關係的劇本《How I Learned to Drive》轉譯名為《蘿莉控公路》之時,其中對於「蘿莉塔情結」的當代探討便不喻而明,但很可惜,導演在這整齣兩個小時的戲中,並無意在這方面做探討。

將劇場轉了九十度的橫向舞台,充分利用原黑盒子劇場牆壁通道,僅利用一道紅色碎花布幕簾,和在地板上的象徵性公路符號,成為一個簡約但場景多變的場域。的確,在這齣戲中,主角小不點(洪珮菁飾)從40歲回溯11歲開始的一段不倫之戀,全劇故事斷裂、跳躍,時空隨時轉變,劇本並採用扮演、敘述同步的疏離手法,劇作家已經設定,這必須在一個中性空間舞台發生。

但中性空間並不代表,不需要詮釋觀點,這個看來是讓演員出入方便,場景變換空間擴大的舞台,全劇除了功能性使用,可說是毫無觀點(音樂的使用亦是)。同樣的在故事的詮釋上,在全劇表現最精彩的姨丈(邱安忱飾),在劇本中原來看似一個老色鬼,但隨著劇情鋪陳,在那性別壓抑的年代,他對小不點全心的愛,及與小不點與之相互扶持的關係,其人性內在情感的誠摯流露,成為觀眾很難單憑道德,來判斷這段不倫之戀,而這也正是全劇最迷人的地方。

不幸地,導演只在意說故事,並用簡單的「道德」為故事下定義,小不點只是迷了路「劇中的角色姨丈,幾乎摧毀了女主角的童年和青春」(節目單導演的話),於是迷了路的女孩,最後終於還是要返回正常的世界。

本劇最精彩的還是演員的表演,除了前述兩位主要角色,必須寫實地抓住全劇的中心主幹,也就是這段戀情的進展,女主角更肩負著說明當時家庭社會環境的保守氣氛,與在壓力之下的內心衝突,非常不容易。而三位必須串演多種角色的歌隊角色(陳佳穗、竺定誼、卓香君),節制但也恰如其份地活潑了整個故事,選角相當成功。新成立的演摩莎劇團,標榜以「演員核心」為出發,首發演出開出十場並且滿座,可說是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盼望這批劇場實力派演員,能再接再厲,繼續製作以「表演」為核心的好戲。

《蘿莉控公路》

演出|演摩莎劇團
時間|2012/04/28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是因為本劇的文本實在太強烈而完整,技術上不需畫龍雕鳳;輕描淡寫,一定的飽滿度就於焉而成。本劇作為演摩莎劇團的第一號作品,以文本為奠基處,以演員為出發點,並不譁眾取寵,但可說是一路逆風——所以飛得高,看得遠。對於主題舉重若輕,在清新簡潔的敘事之後,留給觀眾的是禁得住再三咀嚼的餘韻。(黃心怡)
4月
23
2012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