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空間的道德演繹《蘿莉控公路》
4月
30
2012
蘿莉控公路(演摩莎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4次瀏覽
謝東寧

「蘿莉塔情結」(Lolita Complex,ロリコン,或蘿莉控)這個名詞,最早源自美國作家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發表的小說《Lolita》,老少戀故事中的12歲少女主角蘿莉塔,從此成為「戀童癖」的代稱。在當時這小說是個禁忌並未廣大流傳,但經過導演庫柏利克改拍成同名的電影(中文譯名:《一樹梨花壓海棠》)而聲名大作,主要挑戰的還是社會道德禁忌:到底愛一個人,是否是一種罪?(如果你愛的人,年紀比你小很多?)

公開討論「戀童癖」所引起的道德爭議,也不只在西方,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在1961年寫成的《睡美人》:一群老人固定到一個旅館,偷窺熟睡裸體美少女的故事便是一例。而發展到今日卡漫御宅文化裡的「蘿莉控」,其中戀童癖罪名已經被除污名化,是一種對於「萌」少女角色的愛好,甚至性別反轉,對於喜愛此道的女性,更嚮往自己能成為「蘿莉塔」。

所以當演摩莎劇團將同樣探討「老少戀」關係,敘述少女從11歲開始,便和姨丈有長期曖昧關係的劇本《How I Learned to Drive》轉譯名為《蘿莉控公路》之時,其中對於「蘿莉塔情結」的當代探討便不喻而明,但很可惜,導演在這整齣兩個小時的戲中,並無意在這方面做探討。

將劇場轉了九十度的橫向舞台,充分利用原黑盒子劇場牆壁通道,僅利用一道紅色碎花布幕簾,和在地板上的象徵性公路符號,成為一個簡約但場景多變的場域。的確,在這齣戲中,主角小不點(洪珮菁飾)從40歲回溯11歲開始的一段不倫之戀,全劇故事斷裂、跳躍,時空隨時轉變,劇本並採用扮演、敘述同步的疏離手法,劇作家已經設定,這必須在一個中性空間舞台發生。

但中性空間並不代表,不需要詮釋觀點,這個看來是讓演員出入方便,場景變換空間擴大的舞台,全劇除了功能性使用,可說是毫無觀點(音樂的使用亦是)。同樣的在故事的詮釋上,在全劇表現最精彩的姨丈(邱安忱飾),在劇本中原來看似一個老色鬼,但隨著劇情鋪陳,在那性別壓抑的年代,他對小不點全心的愛,及與小不點與之相互扶持的關係,其人性內在情感的誠摯流露,成為觀眾很難單憑道德,來判斷這段不倫之戀,而這也正是全劇最迷人的地方。

不幸地,導演只在意說故事,並用簡單的「道德」為故事下定義,小不點只是迷了路「劇中的角色姨丈,幾乎摧毀了女主角的童年和青春」(節目單導演的話),於是迷了路的女孩,最後終於還是要返回正常的世界。

本劇最精彩的還是演員的表演,除了前述兩位主要角色,必須寫實地抓住全劇的中心主幹,也就是這段戀情的進展,女主角更肩負著說明當時家庭社會環境的保守氣氛,與在壓力之下的內心衝突,非常不容易。而三位必須串演多種角色的歌隊角色(陳佳穗、竺定誼、卓香君),節制但也恰如其份地活潑了整個故事,選角相當成功。新成立的演摩莎劇團,標榜以「演員核心」為出發,首發演出開出十場並且滿座,可說是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盼望這批劇場實力派演員,能再接再厲,繼續製作以「表演」為核心的好戲。

《蘿莉控公路》

演出|演摩莎劇團
時間|2012/04/28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是因為本劇的文本實在太強烈而完整,技術上不需畫龍雕鳳;輕描淡寫,一定的飽滿度就於焉而成。本劇作為演摩莎劇團的第一號作品,以文本為奠基處,以演員為出發點,並不譁眾取寵,但可說是一路逆風——所以飛得高,看得遠。對於主題舉重若輕,在清新簡潔的敘事之後,留給觀眾的是禁得住再三咀嚼的餘韻。(黃心怡)
4月
23
2012
《解離》是一個真誠而不「討好」的作品,對觀眾而言,既是情感的考驗,亦是理性的挑戰,既是私密的傾訴,亦是公共的對話,在表演者與觀看者的共同體驗中,印證了劇場兼具的公共性與私密性,也就是劇場的價值。
5月
29
2023
誠然本片面對的客群多數是男同志,選擇面容姣好、身材精實的男演員搭配彷彿布料比金還貴的戲服和許許多多露骨的性愛場面與台詞,應該是導演有意為之而非失手,但是如此擁抱商業的手法,是否也犧牲了表達角色深度的空間?
5月
29
2023
做戲,本來也就是一種填補空白的企圖。但比起填補,《感謝公主》則是打量與顯影了這些空白與縫隙,就算靜止,也是一種行動,讓南管曲音與演員凝練的身體協助冷卻與打亮,同劇中人物一起望斷水遠山遙
5月
22
2023
有別於布萊希特的暴露設備、歌隊敘事等舞台疏離手法,導演湯京哲整合了對於柏拉圖〈理想國〉中地穴寓言想像的舞台設計,透過取消表演、雙面舞台、物件、煙霧和水平燈光設計等巧思,成功阻斷習慣自我投射的觀演習慣;與此同時,光與影二元卻共存的舞台調度,也恢復了實驗劇場早被遺忘的實驗性。
5月
22
2023
創立於2021年的時生劇團,以青少年教育為出發。此次推出劇團二號作《妖怪》,改編自野田秀樹的《赤鬼》。⋯⋯成功另闢蹊徑⋯⋯
5月
22
2023
《ART》中三位演員良好的配合,不管是激烈爭吵或爭吵後靜默的表演,都呈現出生活中應該有的劍拔弩張與尷尬,也正是因為自然的節奏營造出真實氛圍,讓觀眾將焦點更聚在角色的性格,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5月
22
2023
欲言又止的《尋找一個屬於我們的島》只製造了一種「寓言感」,但僅止於「感」,未達「寓言」程度。
5月
19
2023
「成為商品」乍聽有點負面,特別是以「精實的男體」為號召,確實顯得刻板,但是否讓劇場的蕭條票房為之一振?——這明顯延續自《仲夏夜汁夢》,令人振作的或許不只有票房。
5月
1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