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空間的道德演繹《蘿莉控公路》
4月
30
2012
蘿莉控公路(演摩莎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9次瀏覽
謝東寧

「蘿莉塔情結」(Lolita Complex,ロリコン,或蘿莉控)這個名詞,最早源自美國作家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在1955年發表的小說《Lolita》,老少戀故事中的12歲少女主角蘿莉塔,從此成為「戀童癖」的代稱。在當時這小說是個禁忌並未廣大流傳,但經過導演庫柏利克改拍成同名的電影(中文譯名:《一樹梨花壓海棠》)而聲名大作,主要挑戰的還是社會道德禁忌:到底愛一個人,是否是一種罪?(如果你愛的人,年紀比你小很多?)

公開討論「戀童癖」所引起的道德爭議,也不只在西方,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在1961年寫成的《睡美人》:一群老人固定到一個旅館,偷窺熟睡裸體美少女的故事便是一例。而發展到今日卡漫御宅文化裡的「蘿莉控」,其中戀童癖罪名已經被除污名化,是一種對於「萌」少女角色的愛好,甚至性別反轉,對於喜愛此道的女性,更嚮往自己能成為「蘿莉塔」。

所以當演摩莎劇團將同樣探討「老少戀」關係,敘述少女從11歲開始,便和姨丈有長期曖昧關係的劇本《How I Learned to Drive》轉譯名為《蘿莉控公路》之時,其中對於「蘿莉塔情結」的當代探討便不喻而明,但很可惜,導演在這整齣兩個小時的戲中,並無意在這方面做探討。

將劇場轉了九十度的橫向舞台,充分利用原黑盒子劇場牆壁通道,僅利用一道紅色碎花布幕簾,和在地板上的象徵性公路符號,成為一個簡約但場景多變的場域。的確,在這齣戲中,主角小不點(洪珮菁飾)從40歲回溯11歲開始的一段不倫之戀,全劇故事斷裂、跳躍,時空隨時轉變,劇本並採用扮演、敘述同步的疏離手法,劇作家已經設定,這必須在一個中性空間舞台發生。

但中性空間並不代表,不需要詮釋觀點,這個看來是讓演員出入方便,場景變換空間擴大的舞台,全劇除了功能性使用,可說是毫無觀點(音樂的使用亦是)。同樣的在故事的詮釋上,在全劇表現最精彩的姨丈(邱安忱飾),在劇本中原來看似一個老色鬼,但隨著劇情鋪陳,在那性別壓抑的年代,他對小不點全心的愛,及與小不點與之相互扶持的關係,其人性內在情感的誠摯流露,成為觀眾很難單憑道德,來判斷這段不倫之戀,而這也正是全劇最迷人的地方。

不幸地,導演只在意說故事,並用簡單的「道德」為故事下定義,小不點只是迷了路「劇中的角色姨丈,幾乎摧毀了女主角的童年和青春」(節目單導演的話),於是迷了路的女孩,最後終於還是要返回正常的世界。

本劇最精彩的還是演員的表演,除了前述兩位主要角色,必須寫實地抓住全劇的中心主幹,也就是這段戀情的進展,女主角更肩負著說明當時家庭社會環境的保守氣氛,與在壓力之下的內心衝突,非常不容易。而三位必須串演多種角色的歌隊角色(陳佳穗、竺定誼、卓香君),節制但也恰如其份地活潑了整個故事,選角相當成功。新成立的演摩莎劇團,標榜以「演員核心」為出發,首發演出開出十場並且滿座,可說是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盼望這批劇場實力派演員,能再接再厲,繼續製作以「表演」為核心的好戲。

《蘿莉控公路》

演出|演摩莎劇團
時間|2012/04/28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是因為本劇的文本實在太強烈而完整,技術上不需畫龍雕鳳;輕描淡寫,一定的飽滿度就於焉而成。本劇作為演摩莎劇團的第一號作品,以文本為奠基處,以演員為出發點,並不譁眾取寵,但可說是一路逆風——所以飛得高,看得遠。對於主題舉重若輕,在清新簡潔的敘事之後,留給觀眾的是禁得住再三咀嚼的餘韻。(黃心怡)
4月
23
2012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