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導演的實驗困境《紅色跑車》
4月
25
2013
紅色跑車(不畏虎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5次瀏覽
鴻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個出身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團隊,一齣銳意實驗的戲,一次慘烈的失敗。

《紅色跑車》講述七個陷入生存困境的人物之間,偶然或必然的連結。遊蕩的少女、賣場專櫃櫃員、水族館的老闆、男女通吃的pub浪子……等等。他們夢想在紅色跑車內馳騁,卻猶如身陷水缸中的魚群,吐著自己的泡泡,無路可出。

全劇統一的表演風格,便是在寫實的相處交談中,不斷讓演員「變身」成為怪魚。他們模仿各種魚或海洋生物的肢體動態,或屈臂扭身、或在地上爬行。然而,演員概念化地擺出這些姿勢,只不過是從一種慣性的身體,換成另一種慣性而已。動物性作為演員/導演用來詮釋角色的狀態,卻並未提供更多觀點或感受,反而讓人物可能的複雜性窄化為單向的圖解。

再加上演員說話吐詞,經常刻意經營,時而放到極慢、或字與字間留白。這非但無法呈現動物天然的不同速度感,反而與動物的野性背道而馳,處處凸顯鑿痕。人工化的語言加上圖像化的身體,固然解構了寫實的劇情,卻因彼此矛盾,而讓觀眾疏離到底。

更大的問題是,在一個仍然寫實推展的劇情裡,演員突然張牙舞爪變身,身旁的人卻彷彿毫無所覺。這造成每位演員封閉接收的感官,只能自顧自表演,而少了互動回應,也失去了劇場最可貴的「當下真實」。

空間的處理讓困窘更為嚴重。在不算大的牯嶺街小劇場二樓,後方搭起了雙層鋼架,左右兩側也有鋼架作為屏擋,還有幾個過度巨大的木箱經常有勞工作人員無謂地搬來搬去,留下的活動空間極為侷促。或許這是導演或設計要求的封閉感,但當七位演員全部擠在台上,面朝觀眾、隨音樂節拍抖動他們的動物姿勢時,只剩下表演者又要放恣忘我、又要小心維持不要彼此碰撞的尷尬。

這也恰恰反映出學院導演/演員/設計在創作實驗中各自為政所導致的尷尬。因為台灣的戲劇教育以技能訓練為主。演員的肢體靈活,可以寫實可以意象,可以演人也可以模仿蟲魚鳥獸,但是缺乏發乎自我生命的「內在驅力」──而這必須靠長期對內在意識的省察與修練,方可能開掘出。葛羅托斯基的名言:「如果在一個形體動作之前,沒有其內在驅力存在的話,那此一形體動作就會變成一個因襲慣性的動作,變成僅是一個姿勢而已。」恰似《紅色跑車》從導演到表演的註腳。

學院導演的實驗中,經常為解構而解構、為疏離而疏離,儘管梅耶荷德的生物機械論、阿鐸的殘酷劇場、或布萊希特的陌生化效果,都可能隨時被召魂,但背後空洞淺薄,無法啟人深思,只留下斷錯的舞台片段。同樣的理論可能激發南轅北轍的結果,單一實驗某個概念、而無配套,可能就像魯莽的革命一樣,造成的不是自由解放,而是無辜傷亡或荒唐暴政。團名「不畏虎」,年輕的傲氣可喜,但畏忌不是問題──有所畏忌,才能不大意輕敵;有時無所畏忌,才是真的問題。

《紅色跑車》

演出|不畏虎
時間|2013/04/21 14: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2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類日常(看似寫實)與偏詩意(看似風格化)的台詞間,相較於形式化的肢體,並沒有在口語做出刻意的轉換。這些看似失重、帶有虛無氛圍的台詞,對創作者而言究竟承載什麼意圖,還有待更多的作品來說明。(余岱融)
5月
06
2013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