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空間」的重複/新形構《一主二僕》
12月
25
2019
一主二僕(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攝影Sanne Peper)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5次瀏覽
林映先(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一個荒誕的情境成為作品的開場,兩個男人毫無隱私的共處一室,他們默默無語地進行著「日常」生活。支配生活內在的規則早已內化於他們制式化且僵硬的身體行動中。

雅克普・奧勒伯劇團(Jakop Ahlbom Company)讓《一主二僕》(Lebensraum)處於冷靜卻又瘋狂的情緒中,通過肢體能量的呈現和由阿拉莫賽軌樂團(Alamo Race Track)現場演奏音樂間的結合,展現一個模擬早期好萊塢默劇巨匠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默劇片段延伸的演出。也就是說,當舞台上一高一矮、以早期默劇電影彩妝出現的男性規律性地進行生活動作的同時,在他們生活裡所依賴的物理機制,帶來的並不是輔助生活的便利性,反而是制約生活的手段。舞台空間中的床鋪立起來就變成鋼琴,而書櫃的表面打開又變成了冰箱,餐具和調味料用掛線吊在半空中,隨著用餐的個體需求而擺盪。

這些看似巧思的空間設計,揭示了在無處可去的生存空間中漂流的兩人無法獨立的原因。所謂生存必須物件,定義了個體的行為特質和生存的需求本身。生活的秩序本身存在於自我制約、自我管理的行動中,也就使得角色自我與他者的關係維持在充斥權力結構的物質體系。因此,為了滿足內化的物質體系,為了操作生活必需的物件,個體需要因為物質體系規則的不和諧狀態重新創造生活自為機制的代理者。兩人互助合作地將自我相符的部分拼裝出一個全然異於己者的獨立存在物──一位人造「女僕」。創造「女僕」的行為本身,為生存在空間中的兩人創造出驅動物質體系的主導權的虛假幻覺,他們非常高興地為了人造物的完成搬演了一場剪綵儀式,而「女僕」存在後的行動,則狠狠地戳破了他們自以為可控制一切的幻覺本身,連同兩人生存的空間自身,也在最後崩解了。

人造「女僕」其實才是這個生存空間中的主導者,她不受限於空間原本的秩序,也不從屬於原本生活在空間中的兩個男性,她以不和諧於空間生活秩序方式來行動。如果說,創造她的男性只將她視為空間及自身的從屬物,那麼,當「女僕」在無人的空間中自由活動(澆花)的時刻,她創造出了不屬於空間和兩個男性角色的生命(花朵),因而翻轉了創造者和從屬物的階序關係,她構成了不可剝奪的自我主體。

這種生活存在了多久,沒有人知道,因為在劇場拉開大幕的同時已經假設了這將會是全新的一天。他們的「生存空間」僅僅存在於一個設定了第四面牆、充滿機關巧思卻也一目了然的房間。兩個人的關係、職業與階級並沒有隨著角色的日常行動獲得揭露,這一點果真巧妙地反映了早期默片中對於以肢體動作和簡單情節創造精緻且即刻刺激的特殊形式。然而,《一主二僕》想要表達的內容不僅是對於巴斯特‧基頓默片文本的模仿,它以默劇肢體作為形式,探討著父權與女性自覺、科技與人性,甚至是人與物質構成的空間之間的動態關係。當一切隨著人造女僕的介入而失控,此空間的原有秩序所呈現的混亂失序抵達了頂點時,那片有著壁紙花紋的牆面被拆下,露出了森林景致(又或者是另一個、更大的、受限的空間?),三人終於可以寧靜地處於確認自我的安穩位置上,重新形構一個新的「行動─空間」關係。

《一主二僕》

演出|雅克普・奧勒伯劇團
時間|2019/11/30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