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是安蒂岡妮的傳人《島》
11月
06
2014
島﹝陳少維 攝,EX-亞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7次瀏覽
邱書凱﹝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臺灣是個充滿祥和的島嶼,卻缺乏意識整個世界的現況」,導演江譚佳彥自述剛渡海來台時,所觀察到這座島國人民的普遍現象。因此,究竟是我們被關在空間上的島嶼內,還是整體環境的塑造使我們不自覺地關在自我狹隘的意識中?

「島」相較於內陸具有四面環海孤立而存的意象與地理特徵,不論在文學或是影視媒體都曾出現島的符號,而《島》一劇正是描述兩位囚犯小唐(劉唐成 飾)與小馨(蕭景馨 飾)被拘禁在某座島嶼監獄時的故事。開演前,囚犯以慢動作的肢體展露行刑過程,海濤聲環於耳畔,藉由視覺與聽覺的畫面感形塑身處的環境;正戲開始不久後叮叮聲響,角色如逃亡般迅即地狂奔,最後卻在監所管理員綠蒼蠅的強押下回到牢獄;在極小的空間,兩人相處長達三年,不久監獄所將舉辦所有獄卒的娛樂大會,他們決定演出希臘悲劇「安蒂岡妮」,重現安蒂岡妮在服刑前與克里昂的對峙,卻因小馨不願飾安蒂岡妮並穿女裝而起衝突;頓時,小唐被帶離小房間,回返後卻提及自己將於三個月後離開此地的減刑消息,兩人在興奮後顯得極度焦慮,甚至導致彼此心理的不平衡;在演出當天他們倆以傳統戲曲的身段重現克里昂與安蒂岡妮的對話;最終,兩人互勾著手一齊狂奔,作為戲的終點。

自2009年首演後,今年再度搬演時著力於表演,90分鐘的情節唯獨兩位演員支撐,故事大多藉著當下發生的事件、未來要執行的事務與一同入獄的回憶作推動,卻由於「演戲」與「出獄」二事件破壞彼此情感的維繫進而產生衝突。兩位角色的性格看似一主動一被動,卻往往在爭論的爆炸時刻出現地位逆轉的情勢。在囚犯的壓力世界下,他們需快速地轉換他們的思維,連帶著情緒也跟著跳躍,他們就像顆不定時炸彈,在無數的爭辯中,有無數個爆炸點,並在爆炸後隱埋著若隱若現的沉靜與潛台詞,作為觀者雖然難以捉摸劇中角色的情緒,但仍可隨著情境去感受彼此的內心。尤其是在討論「出獄」一事時,對於事件真實性的探討、另一方遙遙無期的徒刑等待心理,充滿著悲傷、期盼、嫉妒、自責、懷疑、恐懼......等五味雜陳相互煎熬。不僅深刻地展現演員熟稔的功力,更讚賞導演在分析角色與文本時所下的功夫。

EX-亞洲劇團向來擅用東方元素,舞台上的四個角落藉由倒吊的紅色圓錐做為符碼暗示空間感,也令人聯想到運用點與點間的連結構成陣形的壓制意象;側重表演元素的同時,極簡的舞台擺設倒顯得恰如其分,也服膺於文本所透露出空間上的簡陋;反觀,高掛在上舞台正中央作為視覺主體「裝著燈泡的籠子」,雖然不至違和,也表態出設計者對「困牢」的意識,卻比較像個裝置藝術品,對於整體演出並無太大的助益。音樂的表現上有出現類似西藏梵音與東南亞甘美朗﹝Gamelan﹞作襯的節段,但當劇情氛圍轉至悲傷時,又忽倏地扭轉為西方的弦樂器,在多元展現聽覺效果的同時,反令觀眾抓不住音樂的統一性,又或許設計欲透過東西兩方的音樂作為文本內容「不因地域而分界」的暗示?其中關係得以再三思量。

表演藝術強調的是能橫躍地域、縱跨時間並與人類或社會具有共通性的創作,原著劇作家Athol Fugard巧妙地挪用Sophocles的經典劇作,在次要情節中納入戲中戲去控訴國家、法律與執政者的行為;「戲劇演出」也間接地成為劇中人物抒發不滿或作為意識形態宣傳的反抗工具,也正是奧古斯都‧波瓦(Augusto Boal)於《被壓迫者劇場》一書中宣稱:「本書試圖揭露所有劇場都必然是政治性的,因為人類一切活動都是政治性的,而劇場是其中之一。」

劇終了,最後的狂奔究竟暗示著不斷逃亡或衝破限制?答案自在人心。但,「安蒂岡妮」亙古流傳下的精神確實為《島》下了最佳的註解。

《島》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4/10/25 19:30
地點|浣莎藝術展演中心永華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段戲中戲的《安蒂岡妮》,因依附在《島》的框架裡,主題變得聚焦在對抗外部的嚴峻律法和體制,同時也在對抗當時的南非政府。然而,在現今台灣這個已然相較自由許多的語境底下搬演,難以激起對話。(吳政翰)
5月
16
2019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