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人的狂歡《生之慶》
10月
19
2017
生之慶(窮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1次瀏覽
吳岳霖(特約評論人)

時間是週末的夜晚,理應入秋的節氣卻只在悶熱的空氣裡添了些許皺褶。地點是台南文化中心的星光音樂廣場,一個在地居民白天散步、入夜坐下聆聽或觀看表演的場地。這一夜,窮劇場在星光音樂廣場原有的表演舞台正前方加設了一個舞台,連結之間的空間,帶領一群參與工作坊培訓的學員(可能有演出經驗,也可能是素人),以「環境劇場」的型態構成蒼穹下的戲劇──台南文化中心三十三週年的館慶演出《生之慶》。

或許,有別於過往此場地於此時間的表演類型,觀眾群裡總有些騷動,可能是不諳/不耐實驗劇場的表演質性而急於離場、若有所思,可能在場地的開放性裡過於自由而穿越了演出空間還理直氣壯。這些觀演關係的成立可被視為個案,但在一個又一個個案的組成後,可以思索的是:《生之慶》在難以預期的環境變因裡,所試圖傳達的是什麼?在看似跳脫「命題作文」的框限後,是否達到演出主題的更多可能?

受台南文化中心委託而製作的《生之慶》必然是「命題作文」,從劇名「生之慶」的「誕生」與「慶祝」即已清楚呈現,其文案亦白紙黑字地寫著「這一日,我們慶生」,慶的是台南文化中心的三十三歲生日。不過,《生之慶》的詮釋更多回到了窮劇場對於多元語言、肢體開發的演出質性與印記,不斷去擴充「生」與「三十三歲」的指涉與符號,進而延展出「時間」對於個人到整體的亙古意義。劇中有一段藉由演員的麥克風說出許多歷史名人在三十三歲時發生的事情,如耶穌已被釘上了十字架、古巴政治家卡斯楚(Fidel Alejandro Castro Ruz)走上革命道路等。其主旋律看似仍環繞著台南文化中心三十三週年館慶,反覆交響、和鳴,卻嘗試拉開更寬、更長的詮釋脈絡;更可喜的是回到表演藝術的本體、作為一個完整並具獨立性的演出,而不是對其歌頌、宣傳。「跳脫命題作文的窠臼」是近年創作者接受這類型的委託製作始終面臨的課題,像是去年(2016)台中國家歌劇院開幕的《淨.水》系列展演、國光劇團為台灣戲曲中心淨台所創作的《關公在劇場》等都以「儀式」與「劇場」間的流動去衝破「命題作文」的制約;【1】而窮劇場的《生之慶》亦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

《生之慶》運用幾組關鍵字支撐了整部作品的發展,且持續回應與發散創作主題,但其情節性並不強,也未完整地述說單一故事,更像是在身體與語言的操演下,以極富節奏感的律動將片段、破碎的靈光構成整體畫面。編導似乎不斷找尋著「度量時間」的方式──有一大段表演都以定格的日常行為,如刮腋毛、梳西裝頭、講電話等,表現出我們的生活都以這些動作的反覆來渡過時間,也形成我們對時間的認知、以及時間長度的度量衡。可以注意到的是,越近尾聲,《生之慶》對於「時間」的詮釋也越見清晰(或許是,這個作品的演員與創作脈絡來自窮劇場帶領的「『時間X劇場』表演與創作工作坊」);特別是其中一個橋段,多數演員躺臥在鋪滿木屑的圓台上,圓台中央站立著一位敞開雙臂的演員,彷若時針的轉動,以時鐘或是日晷呈現時間的牽引與消逝,是頗有畫面感與隱喻性的表現。

雖說,《生之慶》在演員的肢體操演有所開發,但支撐其作品的文學意涵與質素卻略顯薄弱,多以零散的唸白加以陳述──對於「生」的想像過於貧乏與單調,僅顯現其積極、樂觀的一面(特別是講述三十三歲的那段演出文本,揀選的多半是成功案例,而多數人在三十三歲的階段其實是庸庸碌碌的;於是,多數語言便流於一種夢想式的呼告),導致其對生命的刻度似乎鑿得過淺,未能提供更多的刺激與想像。其實,劇中曾出現一句「癌是最抗拒死亡的生命」,一度讓我以為即將有對「死亡」詮釋而窺探出「活著」的另一層意義,卻僅是夾雜在其他語彙裡而倏然即逝。我會想到,已逝世的中國殘疾作家史鐵生(1951-2010)如何書寫「活著」,是正視自身的的殘疾與困境,從「缺」的一面去觀看生命的「完善」,進而形成他對生死的辯證,留下《命若琴弦》、《務虛筆記》等作。於是,對「生」的意義本就不只有淺白而略帶文青語彙的「慶祝」,而有更豐富且立體的思考。

另一方面,《生之慶》或許跳脫了命題作文的窠臼,以表演體現「生」與「時間」,卻似乎走進另一種迴圈──《生之慶》似乎是一個不斷環繞著表演者個人處境的自我期許或自身吶喊。當然,在其表演主題裡安放這樣的探問作為詮釋並無不可;但,在表演者與觀看者如此緊密的演出空間,若其試圖與這個場地/館、這群觀眾有所呼應的話,所運用的舞台與言語傳達的意念似乎只拉開兩者間的鴻溝與距離,整場演出也就成為表演者/創作者這群人自我表現的狂歡舞會,而觀眾仍舊是觀眾,難以打入這個結界之中。此外,劇中不斷唱的那句「相招來弄獅喔」(台語,可能出自台語歌曲《弄獅》),究竟是窮劇場擅於的「多語言」一環,還是刻意的「在地化」,卻只在沒有前因後果的嵌入過程裡,成為尷尬的頌歌(因為慶祝,所以要舞獅?)。

狂歡過後的《生之慶》到底要如何定位、或離開這個場域繼續琢磨,或許也是件有意思的事情。

註釋

1、可參考吳岳霖:〈後設的儀式‧本位的情感《關公在劇場》、《淨.水》之《踏境.巡福》〉,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1218(瀏覽日期:2017.10.18)。

《生之慶》

演出|窮劇場
時間|2017/10/07 19:30
地點|台南文化中心星光音樂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特殊的文學性、多種語言的混雜使用、肢體與台詞字句間的錯置節奏、停頓與疊合等;都不難看出是窮劇場簽下的名。其中某些肢體語言的應用更是脫胎自過往作品的印記,可見窮劇場對於表演身體的訓練自有其脈絡。(謝鎮逸)
10月
12
2017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