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身體的多重/異質想像《無眠夜的微光》
1月
20
2020
無眠夜的微光(河床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20次瀏覽
程芝榆(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學生)

河床劇團成立於1998年,主要以「意象劇場」的形式演出,不以語言為敘述主體,改以肢體和空間的表演性與感受性來攫取觀眾的視覺感官,創造出非單線的敘述。正如亞陶(Antonin Artuad)提出「非身體」的概念,這樣的舞台不再需要依靠語言作為溝通、紀錄、理解的工具,排除語言的限制後讓身體回到身體真正的運作機制(而非僅對應語言塑造的身體意象),開展了身體能指性(作為signifier)的無限可能。此篇評論將以此出發,首先探討此次演出整體的創作與呈現,接著再針對其中特定角色關係進行討論,試圖從多個角度理解此劇創造的觀賞體驗。

《無眠夜的微光》係以漢斯‧季墨(Hans Zimmer)為科幻電影《星際效應》設計的配樂為創作來源。河床劇團一貫無語言、非寫實的手法,與科幻電影(同樣非寫實)的配樂相應,共同在觀眾與劇場之間創造出一定的距離感,形塑一個無特定指涉的呈現──正因如此,使得此一劇場的能指性與傳遞的內容不再受限,而是根本回到觀眾的感官感受。音樂亦從「配樂」的身份中解放,被提升為脈絡與舞台的主導者,從原本無對白的劇場強調的「視覺」再度拉回「聽覺」,但並非回到原本層次,而是更上層樓的展現了「聽覺視覺化」的可能性。

然而,演出最終安排反覆誦讀詩人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詩作的節錄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似乎顯示此劇仍難逃文本一定程度的參與或束縛。嘗試理解編導的安排,或許可以從同段文字曾反覆出現在《星際效應》中討論──透過同段文字提示「憤怒」、「對抗」等關鍵,強調配樂中的衝撞性與爆破性,讓此次演出中肢體互動間的安排也多了更多突破性的暴力運用。

接下來,我將聚焦討論演出中的一位女性角色。戲劇開始不久後,即由該名女子衣服無聲的被扯下、渾身赤裸的畫面給予觀眾震撼,接著女子帶著瑟縮的身體與眼神,毫無反抗的經歷另一名紅衣女性角色的檢查。而後其他角色魚貫步上舞台,角色們由溫和的褪下、遞給該名女子身上衣物,到由其中一名角色帶頭將衣服重重扔向或鞭打該名女子的身體,不斷前進,然後將女子逼至舞台邊緣;女子則先小心翼翼的接受角色們的溫和給予,接著在面對暴力時回到瑟縮的身體,直至被逼至舞台邊才突然起身反抗。後續的場景,該名女子穿著連身裙,由紅衣女性引導旁觀巨大氣球中的暴力,並接續折磨氣球中受暴的藍裙女孩。

首先,藉由衣物的扯下、給予與丟擲三種動作,導演利用了衣物與人的情感連結──自遠古的自我保護,逐步疊加為自我的尊嚴維護,可說人們共同賦予了衣物除實質使用外的情感意義。因此,這三項與衣物相關的動作,回應了女子的肢體,呈現尊嚴的被剝奪、尋求、施捨與再次被剝奪,甚至走向羞辱。其次,在該女子角色位置的轉變方面,沒有語言的劇場固然角色沒有名稱上的轉變,但觀察女子從蜷曲身體的被檢查到毫無動作的旁觀,再到折磨藍裙女孩,似乎足以解釋女子從「被壓迫者」(被劇中紅衣女子檢查的壓迫)轉為「次級壓迫者」(與劇中紅衣女子共同旁觀與壓迫藍裙子女孩,但仍受紅衣女子掌控)的身份變化。與之相對,同樣從被壓迫者出發的藍裙女孩,卻在劇末選擇挑戰最高壓迫者的權力,創造暗夜中的微光。這樣「壓迫—被壓迫關係」的循環及其突破,在架空的時空中展示,透過「進入循環」對應「突破循環」兩個相異想像的直接碰撞,得以給予觀眾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並延伸出無限的指涉可能。但,也得注意到的是,此劇無身份的設定更大程度打開了角色關係解讀的可能性,因此,「壓迫的循環」可能並非唯一解讀。

觀察整場演出,語言與人物的捨棄以及音樂引導的脈絡,解放了身體、音樂原先作為附屬品的身份,有效提高劇場的能指性與觀眾「回音」的異質性,無疑是其突破性。

《無眠夜的微光》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19/12/19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物們幾乎以靜態般的移動節奏,浸入非日常的情境,猶如試圖召喚自身肖像中的「靈光」,回應樂曲開創的氛圍與時間性。(謝淳清)
1月
07
2020
《無眠夜的微光》除了以配樂作為劇本發想,首先就捨去了演員需要唸台詞的設定,作品結構以如何呈現視覺畫面作為基本構圖來即興發展。演出中雖然沒有明確的故事或敘事線可以掌握,就文宣資料可以知道,作品欲呈現的命題與失眠者經驗和今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有關。(羅倩)
12月
23
2019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