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意象共築的侵略命題《無眠夜的微光》
12月
23
2019
無眠夜的微光(河床劇團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0次瀏覽
羅倩(專案評論人)

以意象劇場著稱的河床劇團,這次以作曲家漢斯・季默《星際效應》電影配樂作為劇本創作《無眠夜的微光》。河床劇團過往以打造繁複舞台與鮮明的視覺呈現為主,捨棄演員的對話,以視覺意象為主要展演手法,採取肢體、服裝、影像、舞台裝置等方式,透過營造意象式的畫面來對反日常生活的慣習感知。河床劇團的作品,如《無眠夜的微光》和《當我踏上月球》(2018),總能讓觀眾在黑盒劇場中有新的觀看體驗與想像。

《無眠夜的微光》除了以配樂作為劇本發想,首先就捨去了演員需要唸台詞的設定,作品結構以如何呈現視覺畫面作為基本構圖來即興發展。演出中雖然沒有明確的故事或敘事線可以掌握,就文宣資料可以知道,作品欲呈現的命題與失眠者經驗和今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有關。微光除了是給予受困於漫漫黑夜的失眠者,同時也是代表點燃紛亂動盪世界的一小撮微光。比如演員(許家玲)揮舞黑色旗幟、或是出現士兵/們反覆操演突刺動作,又或是眾人以自己脫下的衣物不停揮打其中一位演員(張佳芝)的段落,皆以肢體意象的方式,直指近日國際上社會衝突與暴力。

導演暨舞台設計郭文泰自陳這次使用較少的舞台道具,也是為了方便後續移動巡演的緣故。比起一般強調人物對話的戲劇展演,《無眠夜的微光》更趨近現場性的視覺流動觀看。如果將《無眠夜的微光》比喻為劇場中的電影放映,也相當有趣,好比將看電影與看劇場兩種相似的觀看經驗重疊在一塊——都在黑盒子空間與固定座位席——且兩者都是根基於時間的藝術形式。

不過,比起面對電影不可移動的物質性銀幕,在劇場更能感覺到演員與觀眾彼此活生生的共同在場。如果說在電影院的銀幕通常無法/也不允許進行物質性破壞的話(這會使影像的播放被迫中斷或失去其放映的完整性)。擅長以意象劇場展演的河床劇團,可以說是直接把電影院的銀幕挪用到劇場空間,演員就地拾起鋪在地板上的白色塑膠墊,就成了跟隨演員移動的小布幕,成為可投影影像的銀幕介面。或是後段同樣由地上吊起升高垂吊的中型布幕,不只當成即時轉播之用,還以演員之手刺/穿破螢幕。

除了隱形的第四面牆,現在的投影與即時直播技術,使得在劇場也有各種搭配使用的影像裝置。比起電影院牢不可破的銀幕與已固定的影像內容,劇場內可以開展的即時影像也相當鮮活。《無眠夜的微光》如電影放映的意象劇場中再置入銀幕,影像中的影像放映,形成黑盒空間中多面向的立體展演。河床劇團以擅長的意象劇場手法結合影像裝置,豐富了影像實際可展開的空間層次。

導演郭文泰在演後座談提到這次使用的配樂情緒起伏比較大。有三段具有較強侵略性與戲劇張力的段落令人印象深刻,同時也與暴力的主題鑲嵌在一塊。第一段如前所述是裸著上身的女孩(張佳芝)被眾人各自脫下的衣物用力丟躑推移至舞台前方的時候。第二段是穿淡藍色洋裝的女孩(游育歆)躺在床上反覆被另一位演員(張寗)抱起,並用她口中咬住的即時錄像鏡頭不斷親吻的時候,鏡頭結合口腔部位成為入侵他人的視覺機具,既是溫柔的吻又是暴力的即刻見證。第三段則是穿淡藍色洋裝的女孩(游育歆)被親吻後起身靠近由塑膠地墊架起的投影銀幕,突然一直隱身在銀幕背後的士兵(吳思瑞)的手穿破銀幕,把女孩往銀幕後方拉去的時刻,觀看之窗不僅出現裂口,女孩竟又從銀幕背後抽出了一把小刀。

以上舉例的三個段落亦如《無眠夜的微光》其他的展演環節,並沒有特別的影像敘事次序,比較是以音樂主導、意象畫面經營、再結合動態影像,共同表達出侵略與暴力的視覺意象。舞台上演員的肢體與面部情緒,則是帶領觀眾進入各自腦海中自由想像的入口。

在當日的演後座談中,導演郭文泰分享了關於創作的理念以及與演員工作的過程,如演員需要透過即興一段段創造/組構出在舞台上好看的畫面。演員大部分以女性為主,只有一位男演員,也是為了避免一般二元性別窠臼的觀看慣性,他強調作品中作為人的「人類狀態」,而不是演員生理性別所囿限的性別觀看。

《無眠夜的微光》沒有對白,以配樂主導作品情緒,演員只有動作與行動,觀者只能透過演員的肢體與面部表情來感受作品。剝除旁白與對話的引導,注重畫面的營造與構成,是多年來河床劇團所堅守的創作美學。如導演郭文泰反覆強調的劇場,他相信每個觀眾都能透過鮮活的劇場觀看經驗,來稍稍擾動生活的穩定結構,以對抗或岔出一成不變的日常。

《無眠夜的微光》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19/12/15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語言與人物的捨棄以及音樂引導的脈絡,解放了身體、音樂原先作為附屬品的身份,有效提高劇場的能指性與觀眾「回音」的異質性,無疑是其突破性。(程芝榆)
1月
20
2020
人物們幾乎以靜態般的移動節奏,浸入非日常的情境,猶如試圖召喚自身肖像中的「靈光」,回應樂曲開創的氛圍與時間性。(謝淳清)
1月
07
2020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
而在日復一日中,他們彷彿接受了這樣的荒謬,讓廣播裡的那些政策宣導、那些無理事蹟和振奮人心的言語,都納入自我的意識裡,將之整合。因此,當他們開始說話時,戲劇的主題便自然地被帶出──關於底層人民那些對於生命、性、宗教、權力與死亡的感悟與無力。
9月
13
2024
遊戲設定的「革命」,參照的是哪一種現實歷史曾發生過的革命?不可諱言,它仍蘊存一種異托邦的思維。
9月
12
2024
這次人力飛行劇團的重製,不僅僅滿足於以寓言的形式召喚(或固著)某種意識或共識,更反身地凸顯了導演與演員位置的流動性與多重性,並透過後設戲劇的安排來凸顯「闖入」與「岔出」的一體兩面:影像技術對劇場空間的闖入、不同語言與身體間的闖入、演員對戲劇的闖入、吳子敬與黎煥雄雙導演彼此的闖入……
9月
11
2024
馬修.伯恩的創作不僅是對古典作品的尊重,更是對現代社會議題的深刻反思。他為《羅密歐與茱麗葉》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深度,讓這個經典故事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不同以往的魅力。通過舞蹈編排、角色塑造與情節改編,他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家庭、社會壓力與年輕人的困惑,並讓觀眾在觀賞中反思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9月
10
2024
如果我們問:「一齣戲能說明什麼,改變什麼,創造什麼」,答案或許不是「什麼都沒有」,但也確實有不少讓人不解之處。
9月
07
2024
《最後一個星期天》宛如一部公路電影,隨著車子行經雪地、颶風、海嘯,經歷死亡、分離,就連歌曲的音量也會因著車窗的開關變大變小
9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