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亦難成金《紅樓夢》
3月
07
2012
紅樓夢(新象藝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49次瀏覽
陳彬

自從二○○一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崑曲列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之後,崑曲頓時成為「顯學」,許多藝文界的人士開始關心崑曲,甚至直接參與製作演出,更甚至於開始創作,一時間崑曲界好不熱鬧,但真正讓人心服口服的作品似不多見,現在又多了一個《紅樓夢》的大製作。

崑曲現在多稱崑劇,它包含了戲劇性、文學性、音樂性、舞蹈性和美術性。從這五項特性來看,崑曲《紅樓夢》上下本好像都有所欠缺,它的戲劇性並不強,有人說沒看過《紅樓夢》小說的人大概不知道上下本的《紅樓夢》在說什麼故事,下本則更只是把每個人物的結局交代一下而已。我想製作單位應該是設定:會來看崑曲的人都看過曹雪芹寫的這部小說,沒看過的人,想要弄清楚故事的來龍去脈,只好回家再看看小說了。

唱詞和念白很多是把小說中的原文照搬過來,也許是希望忠於原著,但原著是小說,在舞台上卻是戲曲啊!有些原著中的對話可能用作話劇台詞會鏗鏘有力,變成戲曲的韻白就是彆扭。王熙鳳的一句「放你媽的屁」恐怕使全場大部分的觀眾傻眼,雖然知道原著中是有這麼一句,但總覺得出現得很突兀。

再說到音樂性,崑曲是曲牌體,本劇雖然每個唱段都標明曲牌的名稱,但對曲牌有研究的觀眾卻表示,曲牌的結構不對。樂隊則是中西合璧的樂器,每當要顯現氣勢時,都讓我覺得好像在看西洋古裝片,羅馬競技場的競技活動開始前,皇帝或總督出場的配樂。至於演員的唱,很多字都尖團不分,目前兩岸的年輕人平時說話就分不清ㄐ、ㄑ、ㄒ與ㄗ、ㄘ、ㄙ,唱起曲子來,依舊是舞台下的習慣,自然影響唱曲的準確度。更有甚者,上本的林黛玉出場的第一支曲子就唱得含混不清,看著字幕都聽不出來他唱到那一個字,事後看了節目單才知他是京劇演員,學習背景列了十六位老師,但京劇也講究唱啊!怎能唱到嘴裡沒字兒呢?

戲曲的許多動作都是從生活中來,只是加以美化,因此身段是具舞蹈性而非舞蹈,通常都是配合唱詞而形成載歌載舞的表演藝術,本劇中卻有只配樂不唱曲的純舞蹈,舞姿也頗為現代化,讓我有點找不著家門的感覺。

舞台的後半區貼了不少標示地位的白色膠帶,在黑膠皮地板的襯托下,特別顯眼,但是兩天的演出並沒有用到多少道具啊!這些白色膠帶只讓舞台顯得凌亂。上本序曲中會閃綠光的假石頭,下本黛玉焚稿所用的火爐,都是特效,但是紫鵑把火爐從床頭推到床前,即使動作再緩慢,還是看得出是靠爐子底下的滾輪才能使火爐滑動,更誇張的是旁邊還拖著一條電線,詩帕丟入爐中立刻有紅綢條被風吹動的假火燄與煙升起,雖有不少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但仍難掩滑稽感。

每場戲之間的銜接是用暗燈、亮燈的方式,但因舞台上仍有不太微弱的光線,演員各自歸位,工作人員調整道具,都看得一清二楚,雖知演戲是假的,但這些出戲的過程,非常干擾我看戲的情緒。

劇中有不少伴唱的曲子,一般演出都把伴唱人員放在幕後,《紅樓夢》卻讓伴唱人員站在樂隊旁邊,伴唱人員不固定,有時一人有時多人,有穿戲服的有穿便裝的,又是一種凌亂,完全沒有美感。

這年頭流行「跨界」,因此劇中有京劇演員有梆子演員,有中樂器有西樂器,……很多觀眾私下表示崑曲《紅樓夢》不像崑曲。也許把崑曲兩字拿掉,會讓我看得舒服些。

《紅樓夢》

演出|北方崑曲劇院
時間|2012/02/28(上本)、2012/02/29(下本) 19:30
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我而言,在討論「林奕華的《紅樓夢》『是/不是』對名著的改編或是再造」的同時也返照著「那些說著《紅樓夢》的文字『是/不是』評論的思考」,但顯然對於後者的討論,目前還少有人關心。(吳牧青)
1月
26
2015
當性別成了被操作的假議題,原罪與宿命之間曖昧不清,畫面關係只有放肆的符號堆疊,《紅》劇的角色單薄空虛,故事輕挑嬉戲,想像力匱乏的城市泛景,便失控得無以復加。(黃佩蔚)
1月
06
2015
型男群舞帥氣養眼,仍舊符合林奕華作品中一貫當代城市的調性,以古典文本攤開了現代人在情感裡的孤寂脆弱,以及再三想要握在手中對於關係中的強勢權力。(賴妍延)
12月
31
2014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
真正獨特之處,是此作依循古典歌仔戲結構形式,卻深入核心思維以求突破,以自由意志挑戰既有體制。自此,作為創作者不畏權勢、自由表述的「身分責任」,取代倫常階級的封建定義。所謂「守本分」,不再是臣服於體制,而是忠於信念的堅持。
7月
23
2025
《尋》結合過往被劃分於不同領域的影音實踐,直球對決編導提出的布袋戲傳承問題:如何在不同技術元素間進行有效調節,使各種力量的消長既相容、又能共構出表演的敘事張力。
7月
21
2025
《雙身》自序幕起,即大量使用意象破除既有的性別框架,也挑戰傳統歌仔戲大多是「忠君愛國」的母題,展現青世代對時代議題的關注與對傳統技藝的創新。
7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