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轉化下的療癒與成長《祕密花園》
1月
13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9次瀏覽

文 李天群(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整體演出雖然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群,但無論是故事結構、角色刻畫,還是舞台設計,皆展現足以吸引成年觀眾的深度與魅力。

在這部改編中,小莉、小凱與僕人小六的關係成為情節核心。三人之間的互動,逐步展現友情與親情的多重面向。尤其是小莉(許哲珮 飾)與小凱(徐浩忠 飾)之間的情感轉變,從冷漠疏離到彼此支持,層次豐富且自然。小莉從一個孤僻任性的女孩逐漸成長為堅毅樂觀的領導者,其表現讓觀眾對角色的情感變化有明確的共鳴。而小凱的角色塑造則更具挑戰性,他在病弱與渴望之間游走,將角色內心的掙扎與希望演繹得動人心弦。相比之下,僕人小六(呂紹齊 飾)的幽默與活力為整齣劇帶來節奏上的平衡。他的誇張肢體動作與機智台詞,不僅增添輕鬆感,更成為連結角色間情感的重要紐帶。其他角色如班爺爺(王鏡冠 飾)和瑪莎(廖梨伶 飾)亦各具特色,前者透過細膩的肢體語言展現對祕密花園的深厚情感,後者則以幽默而熱情的表現為故事注入生氣。

如果兒童劇團的舞台設計可謂是演出的另一亮點。布景中運用剪影、透幕與煙霧效果,成功打造祕密花園的神秘氛圍,而換場手法則模仿翻閱故事書,拉動式的場景轉換帶來流暢且夢幻的視覺效果。更值得注意的是,角色幾度走入一樓觀眾席的設計,巧妙地模糊舞台與現實的界限。例如,小莉上半場前往小凱家的路途,透過實地穿梭觀眾席,讓觀眾如同親歷這段旅程;下半場姨丈歸來的段落,亦因這種沉浸式演出而更具情感張力。這種形式上的突破,不僅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也使觀眾成為故事的參與者,深化劇場的感染力。

音樂與舞蹈為劇情注入靈魂,特別是六位精靈的舞蹈段落,象徵自然生命力的復甦。舞蹈設計中融入花朵隨風搖曳的動態,結合詩意的歌詞與悠揚的旋律,為祕密花園的核心主題——愛與成長——增添層次。反覆出現的音樂主題亦有效強化情感,從輕快到深情的旋律轉變,完美契合角色的心理發展。

如果兒童劇團對《祕密花園》的詮釋,成功跨越兒童劇的限制。除了對原作主題的忠實保留,更賦予其新的生命力。透過精心編排的視覺效果、飽滿的角色刻畫與創新的場域設計,這部劇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在劇場中找到共鳴。對於孩子,這是一堂關於勇氣與同理心的課程;對於成年人,則是一次對家庭與自我成長的反思。

或許,劇中「沒有送不走的冬天」正是對生命旅程最好的註解。在祕密花園盛放的那一刻,觀眾的心靈也隨之被療癒,帶著感動與希望走出劇場。這種對劇場可能性的探索與實現,正是如果兒童劇團最值得欣賞之處。

《祕密花園》

演出|如果兒童劇團
時間|2024/12/22 14: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