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轉化下的療癒與成長《祕密花園》
1月
13
2025
授權公版圖片/王景銘設計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02次瀏覽

文 李天群(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整體演出雖然以兒童為主要觀眾群,但無論是故事結構、角色刻畫,還是舞台設計,皆展現足以吸引成年觀眾的深度與魅力。

在這部改編中,小莉、小凱與僕人小六的關係成為情節核心。三人之間的互動,逐步展現友情與親情的多重面向。尤其是小莉(許哲珮 飾)與小凱(徐浩忠 飾)之間的情感轉變,從冷漠疏離到彼此支持,層次豐富且自然。小莉從一個孤僻任性的女孩逐漸成長為堅毅樂觀的領導者,其表現讓觀眾對角色的情感變化有明確的共鳴。而小凱的角色塑造則更具挑戰性,他在病弱與渴望之間游走,將角色內心的掙扎與希望演繹得動人心弦。相比之下,僕人小六(呂紹齊 飾)的幽默與活力為整齣劇帶來節奏上的平衡。他的誇張肢體動作與機智台詞,不僅增添輕鬆感,更成為連結角色間情感的重要紐帶。其他角色如班爺爺(王鏡冠 飾)和瑪莎(廖梨伶 飾)亦各具特色,前者透過細膩的肢體語言展現對祕密花園的深厚情感,後者則以幽默而熱情的表現為故事注入生氣。

如果兒童劇團的舞台設計可謂是演出的另一亮點。布景中運用剪影、透幕與煙霧效果,成功打造祕密花園的神秘氛圍,而換場手法則模仿翻閱故事書,拉動式的場景轉換帶來流暢且夢幻的視覺效果。更值得注意的是,角色幾度走入一樓觀眾席的設計,巧妙地模糊舞台與現實的界限。例如,小莉上半場前往小凱家的路途,透過實地穿梭觀眾席,讓觀眾如同親歷這段旅程;下半場姨丈歸來的段落,亦因這種沉浸式演出而更具情感張力。這種形式上的突破,不僅拉近演員與觀眾的距離,也使觀眾成為故事的參與者,深化劇場的感染力。

音樂與舞蹈為劇情注入靈魂,特別是六位精靈的舞蹈段落,象徵自然生命力的復甦。舞蹈設計中融入花朵隨風搖曳的動態,結合詩意的歌詞與悠揚的旋律,為祕密花園的核心主題——愛與成長——增添層次。反覆出現的音樂主題亦有效強化情感,從輕快到深情的旋律轉變,完美契合角色的心理發展。

如果兒童劇團對《祕密花園》的詮釋,成功跨越兒童劇的限制。除了對原作主題的忠實保留,更賦予其新的生命力。透過精心編排的視覺效果、飽滿的角色刻畫與創新的場域設計,這部劇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在劇場中找到共鳴。對於孩子,這是一堂關於勇氣與同理心的課程;對於成年人,則是一次對家庭與自我成長的反思。

或許,劇中「沒有送不走的冬天」正是對生命旅程最好的註解。在祕密花園盛放的那一刻,觀眾的心靈也隨之被療癒,帶著感動與希望走出劇場。這種對劇場可能性的探索與實現,正是如果兒童劇團最值得欣賞之處。

《祕密花園》

演出|如果兒童劇團
時間|2024/12/22 14:30
地點|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