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畫於空間《乘法》、《12》、《秋水》
10月
29
2019
秋水(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劉振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5次瀏覽

陳盈帆(特約評論人)


《乘法》

舞台是白地板黑翼幕的單面台,范懷之設計的服裝在此舞台上驚人地美。白、黑與黃的漸層色階、略高的腰線與不對稱的褲擺,將舞者的身體切為軀幹與下盤兩份區塊,而下身帶有硬度的垂墜則恰到好處地強調了所有抬腿的弧線。燈光設計李婉玲不時與服裝及身體對話,螢光黃的側燈將服裝染色,或熾白的頂燈鋒利了舞者的身體與陰影。舞作中肩肘腕、頸脊腰、胯膝踝的圓行運作時常不畫滿一圈,在一個圓的結束前,畫圓的部位往往已經轉移,形成身體部位接續螺旋的流動,彷彿是無限大的符號。而舞作結構,也從一:八開始,展示二:七、三:六、五:四、九為整體的結構趣味。


乘法(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劉振祥)


《12》

舞台規範出一個長方形白色舞蹈地板空間,略小於國家劇院的十六米寬開口,無翼幕單面台,像是個巨大的黑盒子。三十分鐘的十二個段落都是獨舞,而台上除了一個舞者外,什麼都去除了。身著石灰色長袖與哈倫褲(harem pants),僅露出與手足,舞者們不僅服裝每位都同款式,全員的頭髮還修短了,否則他們無法勝任這項幾乎不離地起身又無處遁形的任務。

獨舞是編舞的最開始。陶冶在《12》重新開始了十二次。每一位舞者入場時,都從長方形的其中一個角落出發,低身,彎下左膝,跪下右膝,雙手或許觸地,或許還沒觸地便開始貼著地面不斷畫圓。最後,抵達對邊的角落,自蹲姿起身,離去。陶身体劇場每個單獨的動作組合都是圓,而每個圓周都完整畫完三百六十度,這便是獨特於其他舞團動作語彙的地方。每段兩分鐘的獨舞,主速率不一,就快的段落來說,二十六秒就可能畫出十六個圓。【1】頭、脊椎、骨盆、四肢,每一處的畫圓,對一般人是難以跟上的,對雲門舞者來說或許不難上手,但若想掌握,相對陶身体舞者而言,他們較少使用大腿外側的闊筋膜張肌(tensor fasciae latae)以及骨盆的臀中肌(gluteus medius)可能還是會特別痠痛,然而,若想發揮至淋漓盡致,難怪需要圓周動作的編舞家陶冶親自一對一傳授,才能完成如「一筆畫」般,從入場到出場都不斷裂的線性,這條線需要舞者絕對的專注才能外顯並牽引身體每一個部位的動作。


12 (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勝坤)


《秋水》

秋葉漂浮在上舞台巨幅投影幕的淺水中,黑地板的舞台上,五位著水色無袖服裝的女性舞者,以緩和節制的速率演出。在二十分鐘的《秋水》中我們可以見到林懷民著名的雙人表現。身體相離,氣息卻緊緊相依的雙人舞。有時,是利用空間序位的對稱性與可辨識的符號動作,將局部舞句同步在畫面上,例如兩位舞者有著相同的手肘曲折角度與手勢,往同一個方向運動,但一人跨站挺立,另一人卻跪坐在地。有時,是將雙人動作本該貼身接觸的「面」拉開,將這個面拉遠至兩者無法觸及彼此的距離,然而,舞者之間卻形塑了雙人動作原本的作用力,使這個面化為「體」。此時,動作不僅造成「氣」在舞者的體內收放,彷彿也推動另一股「氣」在這個創造出來的體中流轉。

舞蹈,可以是無數種身體與空間的探索,而空間是間隔,是身體外部、身體與物體之間的間距【2】,如何穿越間距,可以說是本次三位編舞家的共同命題,這或許在《12》特別顯著,因為間距的路徑特別長,但《乘法》的間距雖花俏,《秋水》的間距雖微觀,卻都是透過動作建立間距、又再穿越間距的嘗試。同樣是探討間距與圓,觀眾能從兩個舞團的舞蹈身體察覺不同的運行,而同樣是雲門舞集,也能從不同世代的編舞視角,察覺不同的身體美學表達。本次「三合一」演出,以觀賞的大腦飽和度而言,原始安排《秋水》、《12》、《乘法》可能是比較容易消化的順序,但許多觀眾們期待著林懷民老師的最終策畫之作,於是,台北場的演出順序更動為先《乘法》後《12》,以《秋水》作結。多年來,那麼多靜靜地到來又靜靜地離去的雲門觀眾們,將長嘆的盛情化作掌聲填滿國家劇院,久久不能散去。


註釋

1、以2019/10/16彩排記者會段落為例

2、郭亮廷譯(2014)),《疊韻-讓邊界消失,一場哲學家與舞蹈家的思辨之旅》。台北市:漫遊者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ancy, Jean-Luc. Monnier, Mathilde. 2005)

《乘法》、《12》、《秋水》

演出|雲門舞集、陶身体劇場
時間|2019/10/18 14: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原著裡,《卡門》所著重刻畫的還有另一位男性名為荷塞,其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述說他如何身處道德與情感的誘惑當中猶疑與走火入魔,最終在極其糟糕的情境下謀殺了卡門,抹滅掉了一位熱愛自由且敢愛敢恨的吉普賽女性。
10月
02
2023
於是《舞到巷弄》不僅是在巷弄的空間,更也銜接了在地關係,藉由舞蹈表演連結了場域。雖然多數表演者為素人,然因動作發展與自身相關,使得表演美學嵌合關係,而能在限制中保有個人的特色。
9月
28
2023
人類和土地的關係,究竟是共生?還是破壞?隨著演出的進行,漸漸從作品裡得到答案。2020年首演的《吃土》,歷經疫情後,帶來更多的感動,也因為走過疫情,作品更能讓觀眾喚起群體意識,更懂得土地的珍貴。
9月
26
2023
我發現當代藝術眾多討論對於藝術能動性、提高互動連結的同時,很快的轉向「人類藝術家會被AI取代嗎?」、「藝術如何不怕被取代」的警覺,在此展開辯證的同時,另一腳已經伸入科技所提供的更迅速便捷的通往,享受人工智慧與虛擬真實、沈浸或疏離的想像的快感,疫情三年的身體,是被定位、鎖定的,被觀看的。
9月
18
2023
真正值得訾議的是字幕燈的文案告示。不是它作為statement(聲明)有問題,也不是它重複講述了生態危機的批判辭令,而是這個直白本身,枉費《Super》在展演手法上歷歷可見的能指經營。
9月
11
2023
對他來說,殖民主義所帶來的檔案發展正是侵毀剛果真正歷史的元兇,不僅使不擅文字的祖先被奪去聲音,更讓短短兩百年的檔案成為一種極其有限且難以信任的材料。
9月
06
2023
這個人類四處爬的作品不含扮裝(role play),不含戀物(fetishism),不含物化調教(discipline,如BDSM犬奴或狗狗),不含政治宣言。他們是高度概念化的「人」,一群集體意識。
9月
06
2023
如何重看一部作品如《親愛的》在此時此刻重製?其中所透顯的舞蹈身體、關係與劇場調度形式,除可溯回理解創作者作品系譜,又給出什麼持存的思考?
9月
06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