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滿溢幻想泡沫的《海海人生》
3月
18
2017
海海人生(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1次瀏覽
方姿懿(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班)

海海住在一個四面環海的地方,但她沒有真正去過海邊,她很想去海邊,卻有各種理由不讓自己去。她有閱讀障礙,作為百貨公司的櫃姐,透過錄音他人讀出說明書的聲音反覆背誦再向客人介紹產品,卻收到一封裝在包裹裡的信。這兩點懸疑,是支撐著我將戲繼續看下去的主因(這表示戲很難看嗎?不,只是這戲就像是七八年級城市人的鏡子,看著看著不禁會想為什麼要看另一個近似的人生。)

海海是誰?是這齣戲的女主角,《海海人生》就是她的人生,戲的開頭就得知主題不免會心一笑又擔心將會陳腔濫調。海海有什麼魅力,值得將她的人生放在舞台上展示在眾人面前?「在人生重重的時候,海海藉由她的故事,讓我去思索,一個舉重若輕的可能,一個在最兵荒馬亂之際如何面對明天的態度。寫的時候也常常在想,真的有人可以這樣豁達嗎?真有人可以這樣欣然接受所有人生的挑戰與磨難嗎?」【註1】這就是海海的魅力,不過也因著這樣的魅力曾令我迷失在觀眾席中想:究竟想要演什麼?幸好,懸疑就出現了。

但重點不是懸疑,整齣戲的細節是種象徵。一同上瑜珈課的Amanda起初以為海海異於平常的好心情是失戀所致,而她已經結婚有四個小孩,脫離了尋找穩定愛情的輪迴;接近劇終,她約海海去海邊上私人瑜珈課程,想要擺脫公公婆婆老公四個小孩獲得幾天真正自由的日子。這,大概是所有現代城市媽媽的心聲吧。無論到哪裡都可以遇見的阿土,從早到晚兼差著各式工作,他會煮拉麵、開公車、洗水塔……,如果他需要這麼多兼差才能養活自己,絕對是不折不扣被制度剝削的打工仔。另外,還有狂熱電器產品的電器航和具有日本懷舊色彩的小杉先生。台詞表達著每天都是一樣的,則揭示著人類生活的速率和資訊的多元相較於過往,千方百計試圖讓每分每秒變得有效率,卻仍然在不知不覺中呼吸著消耗生命。百貨公司是城市中虛假的虛假,集人造物之大成,透過演員身體展示著商品的機械感,無論是燈光或是影像都堆疊出大量人造夢幻的氛圍,商場是個讓人目眩神迷的地方。或許,這也是最終海海終於去看海,而看到應該是真正海的投影在舞台上時心裡漣漪一絲激動的原因吧。看海的時候舞台上的牆被推開隱沒於黑暗中,不再需要「保持一種隨時可以離開的距離」【註2】。我想戲的最終告訴我們必須要真正的生活,而這樣的真實建構在最能提供幻覺的戲劇舞台上,是很有趣的。

至於因為媽媽被海帶走而既想看海又不去看海,亦或是終於放棄對木村拓哉的妄想,由阿土唸出對於海海相當重要的老先生過世所留下關於看海的信息,作為推動她立即起身看海的強大動力。是否人對於想望的猶疑不定都必定有因果關係?轉折又真的這麼容易嗎?探究因果關係就會落入必須完整的魔咒中,但人生的切片不應該模擬一個完整的動作。看海的一刻,當幻想被真實取代,曾有的恐懼與擔慮隨著海浪遠離,能踏出這一步便足矣。

1.節錄自趙啟運於《海海人生》演出節目手冊〈編劇的話〉。

2.劇中台詞,形容海海。

《海海人生》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7/03/11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海海人生》雖轉變了感官接收與劇場質性,卻無法跨越創作者自己所設定的界線,並顯得有些扁平與單薄。有別於《無差別日常》以大量的事件去撕開社會的假面;《海海人生》則將整個焦點集中於單一人物身上,於是事件與情節都完全依附著海海而發生。(吳岳霖)
3月
18
2017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