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滿溢幻想泡沫的《海海人生》
3月
18
2017
海海人生(台南人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0次瀏覽
方姿懿(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班)

海海住在一個四面環海的地方,但她沒有真正去過海邊,她很想去海邊,卻有各種理由不讓自己去。她有閱讀障礙,作為百貨公司的櫃姐,透過錄音他人讀出說明書的聲音反覆背誦再向客人介紹產品,卻收到一封裝在包裹裡的信。這兩點懸疑,是支撐著我將戲繼續看下去的主因(這表示戲很難看嗎?不,只是這戲就像是七八年級城市人的鏡子,看著看著不禁會想為什麼要看另一個近似的人生。)

海海是誰?是這齣戲的女主角,《海海人生》就是她的人生,戲的開頭就得知主題不免會心一笑又擔心將會陳腔濫調。海海有什麼魅力,值得將她的人生放在舞台上展示在眾人面前?「在人生重重的時候,海海藉由她的故事,讓我去思索,一個舉重若輕的可能,一個在最兵荒馬亂之際如何面對明天的態度。寫的時候也常常在想,真的有人可以這樣豁達嗎?真有人可以這樣欣然接受所有人生的挑戰與磨難嗎?」【註1】這就是海海的魅力,不過也因著這樣的魅力曾令我迷失在觀眾席中想:究竟想要演什麼?幸好,懸疑就出現了。

但重點不是懸疑,整齣戲的細節是種象徵。一同上瑜珈課的Amanda起初以為海海異於平常的好心情是失戀所致,而她已經結婚有四個小孩,脫離了尋找穩定愛情的輪迴;接近劇終,她約海海去海邊上私人瑜珈課程,想要擺脫公公婆婆老公四個小孩獲得幾天真正自由的日子。這,大概是所有現代城市媽媽的心聲吧。無論到哪裡都可以遇見的阿土,從早到晚兼差著各式工作,他會煮拉麵、開公車、洗水塔……,如果他需要這麼多兼差才能養活自己,絕對是不折不扣被制度剝削的打工仔。另外,還有狂熱電器產品的電器航和具有日本懷舊色彩的小杉先生。台詞表達著每天都是一樣的,則揭示著人類生活的速率和資訊的多元相較於過往,千方百計試圖讓每分每秒變得有效率,卻仍然在不知不覺中呼吸著消耗生命。百貨公司是城市中虛假的虛假,集人造物之大成,透過演員身體展示著商品的機械感,無論是燈光或是影像都堆疊出大量人造夢幻的氛圍,商場是個讓人目眩神迷的地方。或許,這也是最終海海終於去看海,而看到應該是真正海的投影在舞台上時心裡漣漪一絲激動的原因吧。看海的時候舞台上的牆被推開隱沒於黑暗中,不再需要「保持一種隨時可以離開的距離」【註2】。我想戲的最終告訴我們必須要真正的生活,而這樣的真實建構在最能提供幻覺的戲劇舞台上,是很有趣的。

至於因為媽媽被海帶走而既想看海又不去看海,亦或是終於放棄對木村拓哉的妄想,由阿土唸出對於海海相當重要的老先生過世所留下關於看海的信息,作為推動她立即起身看海的強大動力。是否人對於想望的猶疑不定都必定有因果關係?轉折又真的這麼容易嗎?探究因果關係就會落入必須完整的魔咒中,但人生的切片不應該模擬一個完整的動作。看海的一刻,當幻想被真實取代,曾有的恐懼與擔慮隨著海浪遠離,能踏出這一步便足矣。

1.節錄自趙啟運於《海海人生》演出節目手冊〈編劇的話〉。

2.劇中台詞,形容海海。

《海海人生》

演出|台南人劇團
時間|2017/03/11 14:30
地點|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海海人生》雖轉變了感官接收與劇場質性,卻無法跨越創作者自己所設定的界線,並顯得有些扁平與單薄。有別於《無差別日常》以大量的事件去撕開社會的假面;《海海人生》則將整個焦點集中於單一人物身上,於是事件與情節都完全依附著海海而發生。(吳岳霖)
3月
18
2017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