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老人穿越青春熱血一回-韓國授權音樂劇《Let Me Fly》
4月
12
2024
Let Me Fly(C Musical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70次瀏覽

文 白斐嵐(2024年度駐站評論人)

親身經歷後,才發現時空穿越並不難。在長輩偶爾認知失調的腦中,就像是一次又一次的時間旅行:不知道這次又是哪個宇宙?那個宇宙裡有沒有(此刻的)我存在著?又或者,是某次一睜開眼,忘記自己是怎麼來到這裡。閉眼前不是還是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怎麼瞬間穿越數十年光陰,成為眼前垂垂老矣的樣子?

許多家庭經歷的失能日常,化為C Musical韓國授權音樂劇《Let Me Fly》的奇幻情境。繼《小王子》後,C Musical再度推出同由李大雄(Daewoong Lee)執導、Chanhong Min作曲、 Minhyung Cho編劇暨作詞,並由崔台鎬擔任執行導演的韓版中譯音樂劇,接續韓國卡司於水源劇場演出共22場。故事場景跳接於阿波羅登月計畫啟動的1969年,以及50餘年後的現今。一開場,兩小無猜的少年少女拿著收音機天線,四處尋找訊號,迫切想要收聽登月相關報導。我們從兩人對話/唱中得知:少年懷抱服裝設計夢想,正在等待大城市的設計學院寄來入學通知;少女則做著NASA(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太空夢,期待有一天也能成為太空人,登上月球。

就在錄取通知書從天而降,少年少女欣喜又不捨地互道晚安後,少年忽被天上越來越大的月球撞擊,跌落在地。再次醒來,小鎮房舍依舊,女孩卻已不見,只剩下身邊一名焦急呼喊「老頭子」的奶奶。原來這才不是什麼韓劇常見的穿越情節!而是失智老人越發嚴重的病症,與照顧家屬的無奈日常。韓國音樂劇發展多年,題材選擇也越來日漸多元,近年更有多齣探討高齡議題的作品,比如去年首爾藝術團來台放映的音樂劇電影《如蝶翩翩》,或是由活性界面製作、即將於5-6月登場的中文版《文雄與秀英Beautiful Life》,自然也反映了台韓兩地都深刻感受的社會現象。然而,《Let Me Fly》並未過度著墨社會現實的沉重,反以輕鬆幽默、熱血浪漫的姿態,疊合寫實人生與青春追夢的雙重路線;並藉著「少年返老」的意識穿越,重新尋回對生命的熱忱,正視過往遺憾,並為接近終點、逐漸衰敗的人生旅程加添光亮色彩。


Let Me Fly(C Musical提供/攝影林育全)

劇中由四名演員【1】分飾年輕版與年老版男女主角,就表演而言是一大挑戰。除了少女角色內外年齡始終吻合,另三名演員不時得切換於老年、少年的內在心境與外在姿態之間。有時甚至心境是記憶中的青春少年,行動卻得是老者姿態。其中又以大甜飾演的奶奶最為困難(也精采)。妝容雖難以彌補實際上的年齡差距,近看也略顯不自然(題外話是故事設定的七旬老人,實際上似乎也不該像劇中呈現的這麼老?此部分確實令人出戲),然演員依然恰如其分地傳達出照顧者面對老伴失憶的擔心焦慮、跟著老伴重回舊日的遺憾內疚、不得不的豁達、不經意流露的自憐等複雜情緒,更時不時顯露少女般的慧黠,參雜生命歷練後的成熟智慧,細膩刻畫舞台少見的長者(特別是女性)形象。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此外,在音樂的強勢引導下,某些段落不免也導向更風格化的身體表現方式,比如在追逐場景中搭配樂曲行進間的間歇休止符,呈現卡通般的停頓畫面,或跟著音樂拍點做動作(類似戲曲鑼鼓點的概念),皆讓人感受此劇如何通盤思考音樂劇場「演、樂、舞」之間關聯。同時,切換於兩個時代/年紀的寫實角色表演,結合音樂主導的風格化身體表現,自然也對演員帶來更大挑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Let Me Fly》劇中的女性角色設定。一覺醒來回返少年時期的老頭子,遺忘了夢想失落後的五十餘年歲月;而身旁與其相伴的奶奶,雖然並無意識錯亂,卻同樣產生「遺忘」──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忘記少女時期得以懷抱夢想的自己。以「沉浸太空科學夢、擅長修理電器(收音機)」作為女主角設定,的確打破了某種根深柢固的性別刻板(特別是在1969年代,畢竟一直要到1983年美國才有了第一位女性太空人)【2】。然而,少女原先是要跟著少年去大城市追夢,卻因為父親突發意外,必須留在家鄉照顧。這也點出大部分女性的現實處境,常是被迫擔下家庭照顧者身分而放棄夢想。同樣的性別分工,更在「奶奶照顧失智老伴」的老年組合再次顯現,也呼應了此劇在社會寫實與熱血夢想之間建立平衡的企圖。

主角「穿越」至過去的時間點──接到入學通知,準備出發尋夢前夕──的確別有用意。在劇情後半段,觀眾得知少年為了陪伴要照顧父親的少女,而自願放棄夢想,與其相守原地。《Let Me Fly》並未選擇以宿命論角度控訴命運不公,反而積極訴諸人類自由意志。無論是恢復記憶的老頭子高喊「這是我的選擇」,或如奶奶選擇放手讓老伴意識留在「最快樂的那段日子」。我們或許可以簡單以「通俗音樂劇就是要積極樂觀的美好結局」來解釋,但這不也提供了另一種跳脫宿命、直面疾病的勇氣?


注解

1、我所看的場次為鍾琪、李梓揚飾演年輕版,大甜、鍾政均飾演年老版。

2、俄羅斯第一名女性太空人則早了二十年,不過中間的確出現長段空白。

《Let Me Fly》

演出|C Musical
時間|2024/03/29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