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鐘響,王座不搖《景陽鐘變》
2月
19
2013
景陽鐘響(上海崑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8次瀏覽
王照璵(特約評論人)

在小龍年前,上海崑劇團老中青三代百餘名演員翩然來台,素來濕冷的北部也像說好似的,迎來了一星期和煦的天氣,讓我這種通勤看戲的觀眾,少了些歸家時寒風刺骨之苦,看起戲來也更有勁了。此次上崑來台演出二十週年紀念演出,帶來了六天七場的精彩好戲,有折子也有全本,劇目更是新老俱全,足以滿足各式戲饕。當最後一天走出劇院時,雖然夜風有幾分孤寒,但心頭洋溢著滿滿的感動與滿足,卻又同時泛著些許的不捨與寂寞,往後想要看到這樣的戲,怕是難了。

私心以為上崑第一代演員實在是近代崑劇的頂峰傳奇,雖然年齡多已七十開外,卻還能有這樣的舞台風華,他們表演藝術的圓熟洗練,舉重若輕,是深厚的傳統底子與清醒的時代意識,在數十年的舞臺生涯的淬練下,才能達到的境界。筆者以為上崑不僅是台灣崑劇異地復甦的起點,更是推動著這崑曲熱潮往前行的核心力量,更是許多觀眾的崑團王者。

對於以崑大、崑二班為主的傳統戲,筆者除了頂禮膜拜,也提不出其他的評價。因此筆者在不費詞贅地歌功頌德後,主要想談的其實是以崑三班為主力的上崑新生代。畢竟國寶們都已七十開外,崑劇未來畢竟擔負在年輕一輩的身上。而此次演出,上崑新生代以新戲為主,帶來了《景陽鐘變》、《煙鎖宮樓》兩齣大戲,其中《煙鎖宮樓》為兩岸聯手作品,較不能代表上崑風格,在此先不論。筆者將以廣受各界好評,被譽為象徵崑三班全面接班代表作─《景陽鐘變》,做為觀察討論的對象。

《景陽鐘變》是以清初《鐵冠圖》傳奇為基礎的改編戲。在清朝的文網頻張的環境下,《鐵冠圖》是少數直接描述崇禎殉國慘劇的劇作,而且在舞台上搬演竟相當盛行,這實為異數。即便在崑劇衰落至極的清末,都還有十餘齣可以串演,其中〈別母〉、〈亂箭〉、〈刺虎〉幾齣也常被京劇演員搬演,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但《景陽鐘變》也不是《鐵冠圖》的串本戲,它雖然大致保留了〈撞鐘〉〈分宮〉的精華,但也做了一些調整增刪,而看似有傳統折子基礎的〈守門殺監〉、〈亂箭〉其實是全新的編寫,為了強調全劇主軸,更放棄了膾炙人口的〈刺虎〉。全劇將時間扣緊在甲申之變前後十餘天中,以崇禎為主線,刻畫出大明朝最後一位君王的淒涼景況。只見金鼓震地、殺聲連天的血腥戰場,卻映襯著酒酣耳熱、紙醉金迷的京城豪宅。孤獨的帝王雖欲力挽狂瀾,卻無輔弼之人與回天之手,反倒是多疑自愎,行事失措,最終落得個大將陣頭死,皇家宮院亡的結果。短短兩個多小時,一曲訴說著王朝崩潰的淒涼輓歌,驚心動魄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比起其他崑團,上崑一向講究戲劇張力的營造,《景陽鐘變》同樣繼承了這樣的風格。從第一場〈廷議〉起,王朝崩壞有如骨牌般一發不可收拾,戲情猶似一條逐漸繃緊的弦,著實令人有些喘不過氣來。平心而論,新寫場次文詞並不出彩,甚至有小部分過於口語化與崑劇極不搭調,如〈守門殺監〉一場王承恩的【六轉】唱詞便是一例。但這層層鋪墊穿插意在為後半情節蓄勢,當劇情推衍到〈撞鐘〉〈分宮〉時,在那孤獨倉皇的帝王哀鳴中,觀眾方能將蘊積已久的情感噴薄而出,化為一泓洗滌心靈的清泉。

以緊湊的敘事強化人物的情感,是此改編本特出之處,但在〈撞鐘〉〈分宮〉之後,全劇不免成為強弩之末,即便是崇禎死前再大唱一段,也無法超越〈分宮〉殺妻斬女所帶來的震撼,如何為全劇作一個恰當的結尾,收豹尾擊石之效,我想編劇對此是煞費苦心的。當代歷史劇往往有以史為鑑的意圖,新寫的〈景山〉安排君臣促膝飲酒談心情節,藉此反省觀照這段明朝覆亡的原因,得出「積重難返、求治太急」的結論,扣合到崇禎遺詔,頗有《曹操與楊修》的影子,可見作者精心結撰之意圖。可惜這段戲話劇色彩太重,與前面風格產生了明顯斷裂,過強的歷史意識也顯得矯揉造作,致使說教意味太濃,未能在傷心慘變後,沉澱出歷史的蒼茫悲涼感,若此劇還有修改機會,末場〈景山〉將是足以提升全劇境界的關鍵。

在舞台調度上,《景陽鐘變》不走傳統路子,全劇運用了不少舞台劇的手法,如透過燈光切換場面,使得節奏更加緊湊流暢,不過有些烘托氣氛用的舞台畫面還是累贅了些,如一開始探馬報急與群臣上奏的場面,都刪去為妙。燈光變化有時過於花俏,偶有讓人有身在舞廳的錯覺(在《邯鄲夢》也有類似的情況,這只能說是兩岸劇場審美的差異吧)。

全劇最亮眼的明星,無疑是飾演崇禎的黎安,在本劇中他的唱作極為繁重,原本單〈撞鐘〉〈分宮〉便有壓大軸的份量,遑論前後還加上那麼多的場次,負擔之重可想而知,但他穩穩的挑起這根大樑,不管是真假嗓轉換時,那清越卻又蘊含三分粗嘎的嗓音,所磨出的蒼涼韻味,還是〈撞鐘〉末尾,那化用窮生瑟縮的身形與望向觀眾席充滿了惶惑與絕望的眼神,都令人印象深刻。

而好花還需綠葉扶持,在諸多配角中,最值得一談的是飾演李國禎的季雲峰與飾演周奎的吳雙,前者以激昂火熾卻又飽含情感的武打,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悲劇英雄。這武戲絕不僅只是交代劇情、調劑冷熱而已,而是開拓全劇的視野,將觀眾帶到了金戈鐵馬的戰場,目睹崇禎的多疑如何摧折自己最後的擎天棟樑。吳雙可說是崑三班中最擅長表演者,在《龍鳳衫》、《亂紅》等劇中,我們都可以欣賞到他在淨行粗邁豪曠的風格中,所展現細膩豐富的表演層次。他所詮釋的周奎雖是全劇最大反派,卻非老奸巨猾的梟雄,而是外智內愚、利令智昏的小人,他精準掌握此一特質,每次出場都表現出一種荒唐喜感,尤其在抱著細軟逃亡穿插的蘇白,看似滑稽突梯,實則在不離戲情的前提下鬆緩了全劇的沉重步調,顯得極為搶眼。其餘飾演王承恩和周皇后的袁國良、余彬也都十分出色,但在劇本設定上,兩人不脫崇禎附屬品的格局,揮灑空間不免限制,但整體來看全劇配角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展現了上崑新生代整體的氣勢與水準。

從2004年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青春一詞霎時在對岸戲曲界風行起來,各崑團紛紛以「青春」做為號召,投入大筆經費為青年演員們製作大戲,在這樣的風潮下,年齡略長的崑三班反而有絲尷尬,雖然他們更早有《殤逝》、《龍鳳衫》這樣的專屬作品,但在藝文界的版面顯得有些黯淡。但隨著青春浪潮退去,國寶藝術家也逐漸淡出舞台之際,所謂功夫不虧人,崑三班多年積累的成果逐漸展現。猶記去年(2012)七月筆者在蘇州崑劇節第一次觀賞此劇時,戲散後與同行好友們喋喋不休地討論此劇。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即使是新生代,崑三班以此劇宣告了上崑依舊穩坐崑團中的「王者」。《景陽鐘變》正是他們邁向成熟藝術家的一大步。

《景陽鐘變》

演出|上海崑劇團
時間|2013/01/2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