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陽鐘響,王座不搖《景陽鐘變》
2月
19
2013
景陽鐘響(上海崑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8次瀏覽
王照璵(特約評論人)

在小龍年前,上海崑劇團老中青三代百餘名演員翩然來台,素來濕冷的北部也像說好似的,迎來了一星期和煦的天氣,讓我這種通勤看戲的觀眾,少了些歸家時寒風刺骨之苦,看起戲來也更有勁了。此次上崑來台演出二十週年紀念演出,帶來了六天七場的精彩好戲,有折子也有全本,劇目更是新老俱全,足以滿足各式戲饕。當最後一天走出劇院時,雖然夜風有幾分孤寒,但心頭洋溢著滿滿的感動與滿足,卻又同時泛著些許的不捨與寂寞,往後想要看到這樣的戲,怕是難了。

私心以為上崑第一代演員實在是近代崑劇的頂峰傳奇,雖然年齡多已七十開外,卻還能有這樣的舞台風華,他們表演藝術的圓熟洗練,舉重若輕,是深厚的傳統底子與清醒的時代意識,在數十年的舞臺生涯的淬練下,才能達到的境界。筆者以為上崑不僅是台灣崑劇異地復甦的起點,更是推動著這崑曲熱潮往前行的核心力量,更是許多觀眾的崑團王者。

對於以崑大、崑二班為主的傳統戲,筆者除了頂禮膜拜,也提不出其他的評價。因此筆者在不費詞贅地歌功頌德後,主要想談的其實是以崑三班為主力的上崑新生代。畢竟國寶們都已七十開外,崑劇未來畢竟擔負在年輕一輩的身上。而此次演出,上崑新生代以新戲為主,帶來了《景陽鐘變》、《煙鎖宮樓》兩齣大戲,其中《煙鎖宮樓》為兩岸聯手作品,較不能代表上崑風格,在此先不論。筆者將以廣受各界好評,被譽為象徵崑三班全面接班代表作─《景陽鐘變》,做為觀察討論的對象。

《景陽鐘變》是以清初《鐵冠圖》傳奇為基礎的改編戲。在清朝的文網頻張的環境下,《鐵冠圖》是少數直接描述崇禎殉國慘劇的劇作,而且在舞台上搬演竟相當盛行,這實為異數。即便在崑劇衰落至極的清末,都還有十餘齣可以串演,其中〈別母〉、〈亂箭〉、〈刺虎〉幾齣也常被京劇演員搬演,可見其受歡迎程度。但《景陽鐘變》也不是《鐵冠圖》的串本戲,它雖然大致保留了〈撞鐘〉〈分宮〉的精華,但也做了一些調整增刪,而看似有傳統折子基礎的〈守門殺監〉、〈亂箭〉其實是全新的編寫,為了強調全劇主軸,更放棄了膾炙人口的〈刺虎〉。全劇將時間扣緊在甲申之變前後十餘天中,以崇禎為主線,刻畫出大明朝最後一位君王的淒涼景況。只見金鼓震地、殺聲連天的血腥戰場,卻映襯著酒酣耳熱、紙醉金迷的京城豪宅。孤獨的帝王雖欲力挽狂瀾,卻無輔弼之人與回天之手,反倒是多疑自愎,行事失措,最終落得個大將陣頭死,皇家宮院亡的結果。短短兩個多小時,一曲訴說著王朝崩潰的淒涼輓歌,驚心動魄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比起其他崑團,上崑一向講究戲劇張力的營造,《景陽鐘變》同樣繼承了這樣的風格。從第一場〈廷議〉起,王朝崩壞有如骨牌般一發不可收拾,戲情猶似一條逐漸繃緊的弦,著實令人有些喘不過氣來。平心而論,新寫場次文詞並不出彩,甚至有小部分過於口語化與崑劇極不搭調,如〈守門殺監〉一場王承恩的【六轉】唱詞便是一例。但這層層鋪墊穿插意在為後半情節蓄勢,當劇情推衍到〈撞鐘〉〈分宮〉時,在那孤獨倉皇的帝王哀鳴中,觀眾方能將蘊積已久的情感噴薄而出,化為一泓洗滌心靈的清泉。

以緊湊的敘事強化人物的情感,是此改編本特出之處,但在〈撞鐘〉〈分宮〉之後,全劇不免成為強弩之末,即便是崇禎死前再大唱一段,也無法超越〈分宮〉殺妻斬女所帶來的震撼,如何為全劇作一個恰當的結尾,收豹尾擊石之效,我想編劇對此是煞費苦心的。當代歷史劇往往有以史為鑑的意圖,新寫的〈景山〉安排君臣促膝飲酒談心情節,藉此反省觀照這段明朝覆亡的原因,得出「積重難返、求治太急」的結論,扣合到崇禎遺詔,頗有《曹操與楊修》的影子,可見作者精心結撰之意圖。可惜這段戲話劇色彩太重,與前面風格產生了明顯斷裂,過強的歷史意識也顯得矯揉造作,致使說教意味太濃,未能在傷心慘變後,沉澱出歷史的蒼茫悲涼感,若此劇還有修改機會,末場〈景山〉將是足以提升全劇境界的關鍵。

在舞台調度上,《景陽鐘變》不走傳統路子,全劇運用了不少舞台劇的手法,如透過燈光切換場面,使得節奏更加緊湊流暢,不過有些烘托氣氛用的舞台畫面還是累贅了些,如一開始探馬報急與群臣上奏的場面,都刪去為妙。燈光變化有時過於花俏,偶有讓人有身在舞廳的錯覺(在《邯鄲夢》也有類似的情況,這只能說是兩岸劇場審美的差異吧)。

全劇最亮眼的明星,無疑是飾演崇禎的黎安,在本劇中他的唱作極為繁重,原本單〈撞鐘〉〈分宮〉便有壓大軸的份量,遑論前後還加上那麼多的場次,負擔之重可想而知,但他穩穩的挑起這根大樑,不管是真假嗓轉換時,那清越卻又蘊含三分粗嘎的嗓音,所磨出的蒼涼韻味,還是〈撞鐘〉末尾,那化用窮生瑟縮的身形與望向觀眾席充滿了惶惑與絕望的眼神,都令人印象深刻。

而好花還需綠葉扶持,在諸多配角中,最值得一談的是飾演李國禎的季雲峰與飾演周奎的吳雙,前者以激昂火熾卻又飽含情感的武打,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悲劇英雄。這武戲絕不僅只是交代劇情、調劑冷熱而已,而是開拓全劇的視野,將觀眾帶到了金戈鐵馬的戰場,目睹崇禎的多疑如何摧折自己最後的擎天棟樑。吳雙可說是崑三班中最擅長表演者,在《龍鳳衫》、《亂紅》等劇中,我們都可以欣賞到他在淨行粗邁豪曠的風格中,所展現細膩豐富的表演層次。他所詮釋的周奎雖是全劇最大反派,卻非老奸巨猾的梟雄,而是外智內愚、利令智昏的小人,他精準掌握此一特質,每次出場都表現出一種荒唐喜感,尤其在抱著細軟逃亡穿插的蘇白,看似滑稽突梯,實則在不離戲情的前提下鬆緩了全劇的沉重步調,顯得極為搶眼。其餘飾演王承恩和周皇后的袁國良、余彬也都十分出色,但在劇本設定上,兩人不脫崇禎附屬品的格局,揮灑空間不免限制,但整體來看全劇配角各司其職,各盡其力,展現了上崑新生代整體的氣勢與水準。

從2004年白先勇打造青春版《牡丹亭》,青春一詞霎時在對岸戲曲界風行起來,各崑團紛紛以「青春」做為號召,投入大筆經費為青年演員們製作大戲,在這樣的風潮下,年齡略長的崑三班反而有絲尷尬,雖然他們更早有《殤逝》、《龍鳳衫》這樣的專屬作品,但在藝文界的版面顯得有些黯淡。但隨著青春浪潮退去,國寶藝術家也逐漸淡出舞台之際,所謂功夫不虧人,崑三班多年積累的成果逐漸展現。猶記去年(2012)七月筆者在蘇州崑劇節第一次觀賞此劇時,戲散後與同行好友們喋喋不休地討論此劇。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即使是新生代,崑三班以此劇宣告了上崑依舊穩坐崑團中的「王者」。《景陽鐘變》正是他們邁向成熟藝術家的一大步。

《景陽鐘變》

演出|上海崑劇團
時間|2013/01/2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
或許老戲新編不若以往跨文化的豫莎劇、取材本土小說系列、或實驗性質系列等劇目的開創與新意,現今的傳承與復刻路線讓豫劇團近幾年的劇目走向較為保守,但在經典劇目不斷重演的過程中,新一代的觀眾看見豫劇團在演員與劇目傳承中的成果亦是打磨功夫的必經過程。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