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啟示錄《我可能不會度化你》
2月
03
2015
我可能不會度化你(奇巧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1次瀏覽
張靜宜(社會人士)

熱鬧、詼諧、打破框架,是欣賞奇巧劇團演出的一貫感想,然這部以宗教為載體卻非傳道弘法的「宗教狂想曲」,以實驗劇的規格搬演,究竟會呈現出何種樣貌?

觀眾進場時已然開始播放的佛歌,仿若風景區歡迎遊客的音樂,揭櫫了這趟神佛度假之旅,在場觀眾都將被迫一起前往孤島,在Smith、阿難、Yes、苦哈哈及飲料吧老闆之外,成為隱形的第六人;觀劇「他者」在此時被巧妙納入度假成員當中,即使「被迫」聽來像是負面的形容詞,但以阿難所代表現代人難以放鬆的形象來看,有時的確必須被迫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方能體會假期的樂趣。

編劇開宗明義表示僅想分享一個感悟:你以為的東西,可能並不是你以為的那個樣子。劇中隨處可見闡述此意旨的符號,如炸彈(或排球)的「能指(signifier)/炸彈」與「所指(signified)/執念」,或青椒的「食物(BBQ)/佛、法象徵(救了阿難)」,反覆操作加強意象,最後再以「可能是這個東西也可能不是」打破符號所指涉的意涵。不過,這齣戲最有趣之處並非在於「創造vs.破壞」的過程,反而是劇名早已大剌剌書寫的「可能」二字:可能神佛真會度假,可能只是瘋人院的故事,可能你我都被騙了九十分鐘,也可能了悟人生;於是一百多位觀眾就有一百多種「可能」,觀眾以自身視角解構原作,創造出第二文本,專屬每一個體的度化於焉誕生。

一向在奇巧劇團作品裡舉足輕重的音樂,此番於《我可能不會度化你》劇中,扮演的角色更為吃重,循序所出現的曲式轉變及節奏快慢變化,可看出編導劉建幗在創作時已將音樂設計為劇情結構的一環,讓其擔任戲劇節奏掌控的要角,透過演員質感各異的聲音表演,不同唱腔及曲風相互交融,成果極為出色。過場時由豫劇皇后王海玲所演唱的佛歌,更是串起全劇主旨的精髓所在。該劇團一直以來擅於玩耍各種元素,有時膽大到讓人捏一把冷汗之際卻見其輕巧地跨過險境,又是一個令人驚艷的嘗試出現。這些嘗試是奇巧劇團所發展出的獨特美學形式,與其以跨界融合名之,不如說仍處於未定型的成長階段,看得出戲曲是該劇團的核心,如何演繹則為每回立下的突破界線,且不論嘗試成功與否,至少以本劇而言,劇場內的即時回饋,顯示大多數觀眾對劇團的用心仍是肯定的。

相較於燈光、音樂、服裝甚至是表演方式等元素,本劇的舞美與劇情結構反而顯得相對簡單,單純的「沙丘」與「度假行為」,散發出如公路電影般的孤立與疏離感,而這趟度假之旅,亦如一上路便猛踩油門不再煞車的駕駛過程,直至失速前唱誦「瘋言」達到劇情高潮,再歸於平靜,全劇在汽笛聲響與佛陀質問中嘎然而止,仍在孤島的觀眾,不免也跟著思考,究竟要選擇上岸?還是下海?

本劇在玩轉音樂方面實驗精神甚佳,然聽覺被滿足的同時,視覺則顯得侷促;偌大沙丘對場面調度既是助益也是阻礙,身兼編導的劉建幗首次進行實驗劇場創作,對小劇場的畫面掌握度略顯生澀,期待在經驗積累後,奇巧劇團能在未來端出更多面向且更為成熟的作品。

《我可能不會度化你》

演出|奇巧劇團
時間|2015/01/2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詼諧戲劇取代莊嚴教義,場上表演者勞苦功高,而最令人激賞之處在於全劇的音樂設計與編排,從音樂曲調嘗試「胡撇仔」風格更增魅力,在當代戲曲跨界表演中著實不容小覷。(黃佳文)
2月
25
2015
爆笑漫畫路線,無厘頭的劇情轉折,往往造成意外笑料,幽默的處理手法,卸除了過往劇場宣道傳教的模式,為端凝肅穆的宗教議題做了不同新解。(王妍方)
2月
03
2015
台灣小劇場戲曲還好有這些「業餘的」團隊,憑著熱情與使命感,更重要的是非科班出身所注入的非制式/框架之外的思考方式,為戲曲帶來了另類的多元的視角,成為台灣戲曲現代化過程中一支清新的隊伍。(謝筱玫)
2月
02
2015
這齣戲的情節薄弱,師徒與東西二聖的關係,趣味一再重複,缺乏開展性。全劇的最大成就,仍在奇巧向來擅長的,音樂的雜糅上。一種屬於當代的胡撇仔美學,撐起了這部《我可能不會度化你》。(鴻鴻)
1月
27
2015
此回《棄老山傳奇》以傳統歌仔戲敘事回應現代議題,讓新編戲也能用歌仔戲自身的語彙來說故事,可視為胡撇仔精神的一種延續,維持歌仔戲的主體性外,也展現了歌仔戲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力。
5月
07
2025
古冊戲往往罩著一層名為秩序的紗幕,在生死別離的決絕場景中,模糊了角色初心,呈現集體至上的凜然正義。《棄老山傳奇》掀開秩序之幕,自歌仔戲格律挖掘可鬆動空間另闢蹊徑,化用現代事物置於古典;悄悄佔據觀眾腦海一方。
5月
07
2025
或許在短影音興起的世代,唐版擔心原劇本拖沓、冗長,將緊湊當成第一要務,但失去了綠葉的故事架空在社會關係之上,這種抽離或許反映了現代人的不安與茫然。
5月
04
2025
然換成在自由開放的公民社會,反抗的代價何其輕微,甚至可以毫無代價地表演反抗,偷換概念,亂人耳目,相應的思辯變得相形重要。正如日前集結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前的先後兩個社群,皆稱自己反抗獨裁政權,熟真孰偽、難道皆是「赤子」?
5月
02
2025
然而儘管技藝狀似在此種失智的殘餘中,彷彿取得了對於歷史舞台的詮釋權,卻在這種歷史智性與技藝身體的對立下,喪失了歷史能夠寓居於肉身內的可能性。於是,技藝最終反而可以說是被剝奪了承載歷史的能力,被吸收為當代的一種失憶形式。
5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