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06
2016
Sun(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10次瀏覽
湯硯如 (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暨碩士班)

睽違四年,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再度來臺,帶來他2013年的作品《Sun》。如同2012年演出的《政治媽媽》,強烈的音樂及編舞手法,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給觀眾強大的感官衝擊。

「你們永遠無法抓到我們……」,一句句毫無音頻的口白,不帶情感,避無可避,一字一句滲透到觀眾耳裡,演出在一陣口白中展開。編舞者運用觀眾所熟悉的中文作為口白,使舞作的呈現能更加完整,口白是舞作中重要的一環,當觀眾聽懂了,才較能夠產生共鳴,舞作的渲染力也將更為強大。

開頭,先讓觀眾看一小段結尾,在歡快的音樂與節奏下,燈光大亮,舞者身穿米白色系的服裝,踩踏著愉悅輕盈的步伐,上半身恣意的擺盪舞動,短暫的呈現結尾片段,好似曇花一現,並在最後向宣告似的說了一句「最後一切都會沒事」,但真的會沒事嗎?這像是為了安撫觀眾的片段,為演出揭開了序幕。

在低沉的大鼓聲響起時,燈光變暗,口白再度發聲:「我現在要說的是一個關於良善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白與黑的故事。」一遍一遍的複誦,而舞者則拿著印有圖案的板子,先是羊,用跳併跳併的方式前進後退,板子也會隨著節奏,或右或左的傾倒,當三隻羊都出現時,一隻狼從右舞台現身,默默的,舞台上剩一羊一狼在場中對峙,微妙的氛圍在一聲尖叫之後被打破。白布出現在場中,從它後方打了一顆橘紅色的燈,照映在白布上,像是一顆火紅的太陽照耀著,彷彿在黑暗過後看到的曙光。音樂轉換為打擊樂,有點類似於非洲舞的音樂,舞者們的手勢多出現像是芭蕾舞中的手姿,一手在胸前,一手在頭頂上方,在舞動的過程中常出現小小的下墜頓點,好似被操控的木偶,許多顫動與踹腿的動作也出現在其中,而舞者的上半身多為前傾之姿,有時甚至微微拱背,像是在訴說著被操控者的懦弱與膽怯。舞作中,不斷的轉換場景,一下子是舞者,一下子是沒有生命的板子,卻因為舞者的帶動而賦予它生命,而場景的交替,似是一段段的故事片段,需要觀眾自行拼湊解讀。在每個片段出現的板子都不盡相同,有羊、狼、牧羊人、帽T男、商人,當這些板子兩兩相對時,人們總會主觀的認為,例如羊與狼,羊就是弱者,但這是事實嗎?我想謝克特就是要讓人們反思一些,看似合理,實際上是不合理的狀態吧!

《Sun》有太多的抽象涵義需要觀眾去解讀,例如拿鈴鼓的男子是否就是操控者;而舞作中有女舞者把衣服褲子都脫了,剩黑色內衣褲,這像是代表著女子卑微的地位;還有許許多多的小細節,例如燈光,在舞台上方吊掛著一顆顆燈泡,每一顆燈泡都可以獨立亮起,有個片段是一名男舞者站在舞台正中央,雙手高舉,運用腰部帶動上肢,環繞舞台,而舞台上的燈泡會隨著他的手繞到哪燈就亮到哪,但誰又知這是人在操控光,還是光一直牽引著人。

侯非胥‧謝克特就像是一個探照燈,觀眾在他的引領下,看見他要觀眾看清的一切,每一個照明,都是更深一層的思量,到底誰才是操控者,誰又是被操控者,謝克特引領著觀眾進入更深一層的思考,不僅僅是進劇院看完一場演出這麼簡單,《SUN》的強烈震撼在我心中久久不散。

《SUN》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
時間|2016/04/1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SUN》透過強化鏡框式舞台的平面特質,揉合編舞者刻意的線性敘事結構、重複模式與二分單一的價值觀宣導,似乎更有意暗中收納這曾經狂飆的身體。也就是說,侯非胥透過結構鋪排,諷刺歷史被扁平化後的理解。(樊香君)
5月
04
2016
侯非胥‧謝克特就像是一個探照燈,觀眾在他的引領下,看見他要觀眾看清的一切,到底誰才是操控者,誰又是被操控者,謝克特引領著觀眾觀眾進入更深一層的思考。 (湯硯如)
4月
28
2016
趨近結尾,劇院場燈漸亮,觀眾被暴露在光明底下,又再一次地被喚醒自覺,舞者們繼續歡慶,儼然一片世界大同,此刻,旁白更加直言控訴:「這就是操你媽的結局」,瞬間戳破和平表象,無疑像是打了所有人類一巴掌。越是沉浸於演出中任何時刻,這一掌,打得越是重。(吳政翰)
4月
27
2016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