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28
2016
SUN(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73次瀏覽
湯硯如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暨碩士班)

睽違四年,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再度來臺,帶來他2013年的作品《Sun》。如同2012年演出的《政治媽媽》,強烈的音樂及編舞手法,帶有濃厚的政治意味,給觀眾強大的感官衝擊。

「你們永遠無法抓到我們……」,一句句毫無音頻的口白,不帶情感,避無可避,一字一句的滲透到觀眾耳裡,演出在一陣口白中展開。編舞者運用觀眾所熟悉的中文作為口白,使舞作的呈現能更加完整,口白是舞作中重要的一環,當觀眾聽懂了,才較能夠產生共鳴,舞作的渲染力也將更為強大。

開頭,先讓觀眾看一小段結尾,在歡快的音樂與節奏下,燈光大亮,舞者身穿米白色系的服裝,踩踏著愉悅輕盈的步伐,上半身恣意的擺盪舞動,短暫的呈現結尾片段,好似曇花一現,並在最後宣告似的說了一句「最後一切都會沒事」,但真的會沒事嗎?這像是為了安撫觀眾的片段,為演出揭開了序幕。

在低沉的大鼓聲響起時,燈光變暗,口白再度發聲:「我現在要說的是一個關於良善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白與黑的故事。」一遍一遍的複誦,而舞者則拿著印有圖案的板子,先是羊,用跳併跳併的方式前進後退,板子也會隨著節奏,或右或左的傾倒,當三隻羊都出現時,一隻狼從右舞台現身,默默的,舞台上剩一羊一狼在場中對峙,微妙的氛圍在一聲尖叫之後被打破。白布出現在場中,從它後方打了一顆橘紅色的燈,照映在白布上,像是一顆火紅的太陽照耀著,彷彿在黑暗過後看到的曙光。音樂轉換為打擊樂,有點類似於非洲舞的音樂,舞者們的手勢多出現像是芭蕾舞中的手姿,一手在胸前,一手在頭頂上方,在舞動的過程中常出現小小的下墜頓點,好似被操控的木偶,許多顫動與踹腿的動作也出現在其中,而舞者的上半身多為前傾之姿,有時甚至微微拱背,像是在訴說著被操控者的懦弱與膽怯。舞作中,不斷的轉換場景,一下子是舞者,一下子是沒有生命的板子,卻因為舞者的帶動而賦予它生命,而場景的交替,似是一段段的故事片段,需要觀眾自行拼湊解讀。在每個片段出現的板子都不盡相同,有羊、狼、牧羊人、帽T男、商人,當這些板子兩兩相對時,人們總會主觀的認為,例如羊與狼,羊就是弱者,但這是事實嗎?我想謝克特就是要讓人們反思一些,看似合理,實際上是不合理的狀態吧!

《Sun》有太多的抽象含義需要觀眾去解讀,例如拿鈴鼓的男子是否就是操控者;而舞作中有女舞者把衣服褲子都脫了,剩黑色內衣褲,這像是代表著女子卑微的地位;還有許許多多的小細節,例如燈光,在舞台上方吊掛著一顆顆燈泡,每一顆燈泡都可以獨立亮起,有個片段是一名男舞者站在舞台正中央,雙手高舉,運用腰部帶動上肢,環繞舞台,而舞台上的燈泡會隨著他的手繞到哪燈就亮到哪,但誰又知這是人在操控光,還是光一直牽引著人。

侯非胥‧謝克特就像是一個探照燈,觀眾在他的引領下,看見他要觀眾看清的一切,每一個照明,都是更深一層的思量,到底誰才是操控者,誰又是被操控者,謝克特引領著觀眾觀眾進入更深一層的思考,不僅僅是進劇院看完一場演出這麼簡單,《SUN》的強烈震撼在我心中久久不散。

《SUN》

演出|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
時間|2016/04/1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作中,不斷的轉換場景,一下子是舞者,一下子是沒有生命的板子,卻因為舞者的帶動而賦予它生命,而場景的交替,似是一段段的故事片段,需要觀眾自行拼湊解讀。(湯硯如)
5月
06
2016
《SUN》透過強化鏡框式舞台的平面特質,揉合編舞者刻意的線性敘事結構、重複模式與二分單一的價值觀宣導,似乎更有意暗中收納這曾經狂飆的身體。也就是說,侯非胥透過結構鋪排,諷刺歷史被扁平化後的理解。(樊香君)
5月
04
2016
趨近結尾,劇院場燈漸亮,觀眾被暴露在光明底下,又再一次地被喚醒自覺,舞者們繼續歡慶,儼然一片世界大同,此刻,旁白更加直言控訴:「這就是操你媽的結局」,瞬間戳破和平表象,無疑像是打了所有人類一巴掌。越是沉浸於演出中任何時刻,這一掌,打得越是重。(吳政翰)
4月
27
2016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