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事廳裡的舞蹈劇場——《一杯眾人的咖啡》
2月
14
2022
一杯眾人的咖啡(聲舞團提供/攝影王翰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9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如果說每座城市都能擁有它獨特的樣貌,那別忘了一塊名為「聲舞團」的舞蹈拼圖。這不僅僅是為了向在地舞團的耕耘致敬,聲舞團自2018年的創團首演《XQ-Kreuz & Quer》,便嘗試走入彰化縣立美術館內進行open house演出,再到南郭郡守官舍的《夭壽浪漫》以及此次《一杯眾人的咖啡》,一連串離開黑盒子的環境創作,並且開發地域性的創作可能,幾乎有別於其他城市舞蹈創作者專注於身體的美學思維;雖說在筆者動筆的當下,團長吳思瑋已在個人臉書上宣告其團隊暫時冬眠,但我卻也深信如雲門舞集亦曾在1988年暫停運作,聲舞團未來的暫緩,或許能夠換來更充沛的能量也未可知!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一杯眾人的咖啡》的舞台位於縣議會的正中心,也就是民眾平日熟悉的政治環境。議會,一個極度階級反差的現實空間:官、民、公僕與社會,在空氣氛圍如此凝重的場域裡,舞蹈的置入就像是在一杯水中投入鎂金屬,產生了相當活潑的質變與火花,同時也似乎在試探著「政治舞台要如何成為靈魂的出口」?

一杯眾人的咖啡(聲舞團提供/攝影王翰僑)

但總體而言,《一》的組成相當複雜,其觀看體驗就如同筆者首次觀看德國舞蹈家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熱情馬祖卡》一樣,有種「非常名」的認知邏輯,很難將其編創帶來的衝擊感一言以蔽之。

吳思瑋首先結合門外的造景、Live Music與小市集,打造出類似法國左岸的氛圍,其次又在門內以兩個架高的平面覆蓋主席台,利用鷹架與現有的硬體結構,組成了一個恰似魯班鎖的劇場空間。熟悉碧娜・鮑許《穆勒咖啡館》的人們應不陌生,舞蹈劇場不尋常卻前衛的內容表達,往往能激發出觀者內心深處的糾結與慾望,而吳思瑋旅德的文化背景,巧妙地融合了前者所帶給後人的影響,並且進一步延伸沉浸式劇場的部分概念,使得議場內的各個名牌,與應該是從不同地方調度而來的座椅,其錯置的違和感都被拼貼成了各種擁有隱喻的視覺可能。

同時,《一》的舞者個性似乎都有兩種模式,「有」與「無」,抑或是「正」與「反」的相異質地。當舞者仍穿著特定色彩的時裝,如紅、黃、白等,他們或許展現了表達的慾望、封閉的人格,又或者是一派正經的肢體線條,然而場序的替換下,他們迅速換上黑衣,搖身一變成了操控他人的無屬性角色。前者的縱情呼應後者的冷漠,在看似有意無意的動作組合背後,其落差的疏離感彷彿帶有某種程度上的控訴與嘲諷,這些都是筆者在走入議事廳時不曾預料到的。


一烹過滿的茶水,自有人會為我們倒空

若說在茶道的藝術中,茶湯不宜過滿,那麼舞蹈的過程恐怕也是;品舞人亦然。

在《一》的身體表現裡,筆者認為他們的舞蹈似乎已不具功能性,只是純粹的舞動而已。故過程中,我不僅有一種「當代舞蹈的功能性極大」的想法,還有對於「為表演而表演」的否決情愫產生。譬如近期多數的舞蹈作品,不論是在線條、美感甚至跨域機能上,都有強烈的可行需求,雖說可能已脫離過去後現代時期的實驗精神與「說不」的身體實踐方式,但給予觀眾的效益極高。

一杯眾人的咖啡(聲舞團提供/攝影王翰僑)

然而在離開縣議會議事廳後,筆者反覆咀嚼舞者於作品中所帶來的後續效應,五感的記憶卻迅速地被剝奪,徒留吳思瑋在最後一幕張口怒吼,但靜謐無聲的莫名反思。可這並不代表《一》的舞蹈毫無意義,相對的吳思瑋身為創作者,在舞台上出現五次的身體表現:歡呼、自拍、拉紙、吶喊與說不,也未必替《一》堆疊了有形的建築,卻相反地是無形的鋪陳,同時也是專屬於觀眾的思考與留白。

於是乎純粹也有純粹的美好,功能性的展現有時也容易弄巧成拙,譬如現場音樂家的表現。在《一》的中後段,原先音樂家演奏樂器的肢體渾然天成,與舞者飽滿張狂的肢體相互輝映,但有一個篇章的設計,音樂家試圖模仿舞者的肢體,在那一刻起便失去了筆者自身所滿足的「自然」一事。同樣,作為觀眾的我也有類似的謬論發生,例如筆者試圖在《一杯眾人的咖啡》這樣的命題裡,預期挖掘出與創作者的共同生命經驗,遺憾的是觀賞此作品的感受更像是臨水自照,照得出自己的樣子,卻照不出他人的影子,故緩下內化自己與作品的腳步,反而使我一度理不清整場演出能帶來的思辨與衝擊。

一杯眾人的咖啡(聲舞團提供/攝影王翰僑)

 

一定會有說不出話來的時候

在紀錄片《PINA》中,開場有這麼一句話:「一定都會有說不出話來的時候,這時候需要使用一點暗示的符號,即便是語言也於事無補,這時候就是舞蹈。」筆者認為這句話很適合套用在《一》的演出當中。如果我們最終要探問創作者,到底在一杯咖啡的時間裡,作品開啟了什麼事情?那這恐怕也是於事無補的。

《一杯眾人的咖啡》

演出|聲舞團
時間|2022/1/8 19:30
地點|彰化縣議會議事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