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自我《Play Me 我不是我》
6月
15
2015
Play Me我不是我(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5次瀏覽
李時雍(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往往,當創作者反身追問著「我」、甚而以之入題,意謂的,不是切近,而是遠離、是一種手勢揮別一如問句。我想起2010年驫舞劇場的《我》、2011年周書毅的長篇獨舞《我/不要/臉》,同年底「新人新視野」節目中余彥芳《當我不在的時候》與董怡芬《我沒有說》;而其中,董怡芬更有意識地展開她的「自我否定系列」,2013年《我不在這》,及至今年新作《Play Me 我不是我》。

承續短篇《我沒有說》引人注目的麥可風借喻話語權力的形式,《我不是我》從雙人擴展為五人,並突出遊戲的概念。序幕時,台上是幾近橫縱擺滿的椅子,像另一面坐席,舞者們逐一拖行椅子將空缺補滿。再入場,人身在錯綜的椅上迅捷穿梭成各種姿態,或跨越、或平衡、或倒立,彼此動線關係彷若可以拉出一道道佛賽(William Forsythe)《重製一道平面》的複雜線條。第一段,於首部曲的王靖惇向觀眾席間問得一支麥可風起始,表演者們輪流至台前給出「大風吹」指令,五人搶據聚光下的椅子,指令隨後也加入現場觀眾提問,由外貌衣著、而漸為抽象的意念,如「吹可以預想未來十年自己樣子的人」,回應遂愈猶疑不決,連帶轉換了場中嬉戲而至憂悒的氛圍。終於尾聲椅子成排粗暴地推倒,幾人愈退愈後如臨危崖。

董怡芬如此以椅子零亂散置成圈為空間,藉不同遊戲指令發展段落,尤其突出發話者絕對的話語聲源。「大風吹」後,另一段由劉俊德與董怡芬在第三者指令組合下的雙人,推移著彼此左肩右肩、前後跑跳、撫摸或擁抱,一再一再重複、再加速,竟致身體無有意識地倒錯了回應,愈聽及擁抱、愈推離,卻又彷彿是那推離中更抱緊的曖昧關係。一段表演者在側台另一人積木堆疊、塌落、摩擦刮地所製造的聲響如配音中,人身像木塊般堆疊、摩擦、塌落。或是另一段當群體其中一人高喊一聲「Me」而傾倒,不管哪個位置,其他人需及時承接住他。又或是黃芃睿在指令聲中,為其他人被動托舉在椅子堆疊如堡壘之間彷如戲偶。

如同標題「Play Me」,作品集中在「我」的受格狀態。董怡芬受訪時說,嘗試從遊戲中找到遊戲規則,及其參與者回應中呈現的相異身體和個性。卻或許是所謂的「遊戲規則」總是隱隱然趨向了邏輯的一致性,相對於《我沒有說》藉麥可風圍成的話語場域、藉雙人的爭奪辯證複雜的權力關係,《我不是我》復現相同形式,卻未能使得發話與受格之間的群體與個人間,有更明晰意義層次的鋪展,並從中反身疑問「我」的核心主題。就結構來說,每一個段落都有意思的可單獨成篇,但如何連綴成一個推進的思考?如此的困難,最具體呈現在尾聲終將需要調度一段突然插入的後設情境、回到設計下的排練現場彷彿中斷抽離;藉此形式,收束此前段落的內容於一。

作品延伸出一個「否定」的問題。機遇、組合、遊戲、即興,或者甚至非舞者身體,是為編舞者在反思「自我」時重要的方法,從中找尋受制的關係、結構,乃至相對的自我、自由。自由,同為今年「新點子舞展」另一齣蘇威嘉《自由步》的主題,而觀眾在《自由步》中必然感覺到體現自由,需體現在「自由不」(借舞者葉名樺語)的嚴謹結構之中。竟如舞蹈。於是對我而言,問題是,那麼當我們嘗試提出「否定自我(既存的個性、習性、身體圖示)」之時,何以總是連繫到機遇、組合、遊戲、即興?換個方式說,機遇、組合、即興,何以總是令我們得以想像「自我」、「自由」?

我曾有一段難得的時間於董怡芬的課上初次接觸即興、學習認識身體,每個週末早晨,在窗鏡間,隨其指令,看著自我的鏡像,觸及未曾想像的界線。同時期,從《十號線》(2011)看起、其後幾齣為動見体肢體編排之作,以及「我」系列。董怡芬擅用物件創造空間感(牛仔褲、麥可風、椅子)、尤其速度感的肢體、形式運用嫻熟而風格化 、濃厚的戲劇性或呈現長期跨足劇團工作、關注群體間的關係暴力、身聲話語的權力。《Play Me 我不是我》就像一次總合,像每一個藝術創作者來到了反身疑問「自我」的轉折階段;以受格或否定的形式,槓掉了自己,以證成自己。我不知道對於創作者來說,是否在編創中遇到所謂機遇、即興,如何可能形構成另一種「規則」,與切近自我的難題?關於形式、或也攸關舞蹈本身。但對我來說,因而想起了她曾在我即興時,吩咐說,不要看鏡裡的你。這也是一種否定。在否定後,才能開始感覺新的身體。而在「我」系列之後,相信她就像閉上的目光第一次開啟,洞穿規則和形式,正開始切近著新的自己。

《Play Me 我不是我》

演出|2015新點子舞展(董怡芬)
時間|2015/06/07 14: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變化主要展現在搶椅子、傳遞麥克風或是隨機發號司令給予動作指令時,也在這些變化中,呈現了個人與群體的競合關係,例如玩大風吹時的競爭態勢,或是玩信任遊戲時的合作互助。(戴君安)
6月
09
201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