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化」的金光戲《欲海波瀾》
1月
14
2017
欲海波瀾(清華閣周祐名掌中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20次瀏覽
熊蘭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金光布袋戲回歸劇場,近年來日益普遍。但從演出的情況來看,有些演出團體似乎滿足於複製過去內臺時期和野臺的成功經驗,未能進一步思考現代劇場與過去的戲院、露天搭建的戲臺在觀衆背景、觀賞期待、空間文化等層面的落差。清華閣周祐名掌中劇團的《欲海波瀾》(簡稱《欲》)突破了這樣的格局。製作團隊有意識地將這齣戲當作一齣「舞臺劇」來經營,從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欲》的故事圍繞一顆千年明珠展開。蚶精為培育千年明珠,利用人性弱點引誘過往的妖精和人類,再將其殺害以吸食其血肉。八家將奉城隍爺之命,將蚶精繩之以法,維護西港附近海域的安寧。總體而言,這個故事內容完整、首尾呼應,革除過去金光戲情節破碎的弊病。與此同時,劇本結構緊湊,敘事節奏把握得宜,八家將、海龍王、城隍爺登場時,導演和編劇並沒有浪費篇幅解說這些神明的角色定位,而是藉由劇情推進來揭示祂們各自的力量特質和職責範圍。

除此之外,劇中八家將的形象也不同於傳統的神明。後者的權威是不證自明的,而前者則需要藉由克服挑戰(例如:成功拿起玉錘)來證明自己。祂們同情蚶精為千年明珠所付出的心血,遵守約定保護千年明珠,一方面迎合了漢人社會兼顧公義與人情的倫理價值,另一方面亦展現神明相對於利慾薰心的妖精、人類在德性(virtue)上的卓越(exellence)。在我看來,這齣戲對於臺灣的文化產業也提供相當有意義的啟示。弘揚在地文化,不應該只是用神話人物的木偶演布袋戲(更何況做木偶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拿出精彩的故事,以寓意深刻的情節打動觀衆,才能超越符號和象徵的挪用,為在地文化資源注入新的生命。

作為一齣金光戲,《欲》的木偶造型、舞臺技術、聲光特效均展現出相當的水準和創意。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特色並未凌駕於劇本和演出的需求之上。製作團隊將金光戲在風格和形制上的特殊表現與劇本題材、故事內容充分整合,讓現代觀衆對金光戲的舞臺表現能力刮目相看。

劇中八家將的木偶採用陣頭中使用的臉譜、道具和服裝,獨樹一幟,讓人印象深刻。開場和結尾時,衆演師身著黑衣黑褲,戴著黑色頭套、袖套,從劇場的各個入口進入觀衆席,在走道間來回跑動、進行操偶表演,最後在舞臺與觀衆座位之間的區域作定點展示。透過這種方式,觀衆得以近距離欣賞木偶的造型,感覺耳目一新。

此外,現實世界中的陣頭展演,既為劇本提供靈感,也讓金光戲在道具、特效上的長處得以充分展現。例如,八家將奉命捉拿蚶精的過程,符合八家將陣頭中的發令程序;化為巨鶴追逐蚶精的情節,再現了水族陣陣頭中的「鶴蚌相爭」。我個人非常喜歡八家將登場時灑冥紙的安排。八家將包括文武判、四將軍、四季神和刑具爺在內,一共十一個角色;作為劇中的主角,陣容未免有些過於龐大。灑冥紙不但取得良好的視覺效果,而且這些個角色形塑為一個具有辨識度的群體,對於觀衆理解劇情很有幫助。就題材而言,布袋戲與漢人的民間信仰、祭祀儀式原本就有著深厚的淵源。民間信仰的視覺經驗,亦與金光戲的美學特質高度吻合。《欲》選擇以八家將故事為題材,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過去三、四十年間,布袋戲戲在舞臺效果方面進行許多實驗性的探索。這些演出經驗如何轉化為現代舞臺上的優勢,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欲》能夠將獵奇的趣味、感官的刺激轉化為對觀衆的吸引力,值得推崇和肯定。

清華閣主演周祐名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很多人以為把外臺的設備、技術直接整套搬進劇場表演就可以了,但那是行不通的。因為環境不同、場域不同,很多設備、技術是因場域、環境而製作的,離開劇場三十年的布袋戲要回到劇場,很多設備、技術是要經過調整的。」事實上,金光布袋戲要適應現代劇場,不僅需要是技術層面的更新換代,更需要製作理念的全面升級。那晚走出台泥大樓,我的心情有些激動。「劇場化」不見得是金光戲發展的唯一出路,卻對於提升演出的品質有著重要意義。它為吸引、培養新一代布袋戲觀衆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附注

參考資料:周祐名:〈從劇場、回到劇場〉,涴莎藝術展演中心提供,http://www.wsa.com.tw/show_article.php,2017年1月9日讀取

周明:〈神秘威武的街頭舞者——「八家將」淺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http://web2.nmns.edu.tw/PubLib/NewsLetter/89/150/09.htm,2017年1月12日讀取。

郭益昌、廖紫均:〈八家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訊》第296期,網頁版見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http://edresource.nmns.edu.tw/ShowObject.aspx?id=0b81d9e9c00b81d9e9dc0b81f0b343,2017年1月9日讀取

《欲海波瀾》

演出|清華閣周祐名掌中劇團
時間|2016/12/12 19:30
地點|台泥大樓士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除此之外,《劈棺驚夢》本質上也有「頭重腳輕」的問題。京崑的演法,大致上切成前半思春、重逢、假死,後半試妻、劈棺、自刎,且融入紙紮人的演出,強化驚悚氛圍。但《劈棺驚夢》將群戲與多數看點集中於上半場,下半場則留予主演進行內心敘事,無論是視覺畫面或情節調度,都有明確的不均衡感。
7月
26
2024
本齣戲看似按演義故事時間軸啟幕,卻無過多三國人物出場,一些重要事件,甚至是赤壁之戰,都僅用荀彧唱段或幕後合唱轉場,虛寫歷史,去脈絡化明顯。如此濃縮主題核心,觀眾視域下的時空感會稍顯模糊,也較無法先入為主。對此,編劇在唱詞上大量打破傳統歌仔戲七字正格,擴大情感空間,潛入角色幽微,跳脫傳統三國戲框架,卻也成功襯托出曹操得意與懷疑自身之對比。
7月
25
2024
劇作原型《徐庶下山》出自外台民戲劇碼。搬進室內劇場後,選擇將演義故事轉換為武俠類型。武俠風格釋出較為寬闊的抒懷空間,民弱官強的亂世無奈、剷奸除惡的情義雙股糾纏,武俠本身混合感官刺激及抒情浪漫,淡化了演義戲碼的歷史色彩,趨近大眾娛樂形式。
7月
24
2024
劇團準確地將有限資源投注在最關鍵的人才培育,而非華麗服裝、炫目特效或龐大道具。舞台設計雖無絢麗變景,卻見巧妙心思。小型劇場拉近了觀演距離,簡單的順敘法則降低了理解故事的門檻,發揮古冊戲適合全家共賞的優勢。相對於一些僅演一次便難以為繼的巨型演出,深耕這樣的中小型製作,當更能健全歌仔戲的生態。
7月
16
2024
歌仔戲是流動的,素無定相;由展演場所和劇團風格共同形塑作品樣貌。這齣《打金枝》款款展示歌、舞、樂一體的古典形式;即使如此,當代非暴力觀點可以成為古路戲和解的下台階,古路陳套歡快逆轉後,沾染胡撇氣息,不見胡亂。為何一秒轉中文的無厘頭橋段可以全無違和?語言切換的合理性,承載著時空及意念盤根錯節構成的文化混雜實景。
7月
15
2024
《巧縣官》在節目宣傳上標舉的是一齣「詼諧喜劇」,於現代高壓的工作環境下,若能在週末輕鬆時刻進入劇院觀賞一場高水準的表演,絕對是紓壓娛樂的最佳選擇,也是引領觀眾接觸京劇表演藝術的入門佳作。
7月
12
2024
當然,《凱撒大帝》依然有當代傳奇劇場多年來的戲曲與聲樂、歌劇等表演形式結合的部分。吳興國演出賈修斯、凱撒、安東尼,各自使用了老生(末)、淨、武生、丑的行當,以聲腔與表演技巧詮釋三個角色,恰如其分,也維持《李爾在此》、《蛻變》的角色聲腔多重變化的設計。
7月
09
2024
從歌仔戲連結到西方劇本、德國文學、波蘭電影導演或法國文學批評,《兩生花劫》的故事起於江南恩怨,卻在台灣釋放和解。我們當然可以從《兩生花劫》關注且重探本土戲劇的本質,但也不妨將它置於世界文學的脈絡下思考。傳統必須走向世界,而傳統也永遠在當代重生
7月
03
2024
或許老戲新編不若以往跨文化的豫莎劇、取材本土小說系列、或實驗性質系列等劇目的開創與新意,現今的傳承與復刻路線讓豫劇團近幾年的劇目走向較為保守,但在經典劇目不斷重演的過程中,新一代的觀眾看見豫劇團在演員與劇目傳承中的成果亦是打磨功夫的必經過程。
7月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