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盛大嘉年華會《皆大歡喜》
6月
15
2016
皆大歡喜(臺大戲劇系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2次瀏覽
曾達元(自由業)

《皆大歡喜》為莎士比亞於西元1599年首演的音樂喜劇,劇中人物性格自然而活潑,尤其對愛情的描摹更是生動而直接,藉由大量的譬喻來形容戀愛的無理與瘋狂。導演不時將舞台之第四面牆打破,讓角色突如其來地從後方登場,亦於台上換景時讓演員在舞台前作戲,如同劇中人傑魁斯在森林裡說道:「全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男女僅不過是個演員,他們有著各自的下場與出場。」順時讓表演空間擴大至整個場館,彷彿故事真實地在身邊發生,提供多角的視線欣賞本戲。

在本次呈現中,導演以兩種時代風格重新詮釋原著故事背景,將皇宮拘謹的禮數,轉換成日本幕府時代嚴謹的禮教,踩踏木屐身穿浴衣,十足日式形象,直至景幕進入亞登森林,將森林的自由奔放以嬉皮風做為借代,東西合璧別有一番效果。但台詞仍保留莎劇原著語句,如此轉化詮釋有些牽強,整體融合不自然而稍嫌突兀。

全戲奔放的戀愛都發生在森林之中,但原著並無明顯地指出森林是何種樣貌,因此如何營造此地讓人心之迷戀,是個重要的設計。本次舞台超脫樹木的概念,亦用象徵的方式來詮釋森林,上舞臺以鐵網為基底的上下兩層空間,讓演員的走位更加豐富,白色背景依靠燈光照劇情轉換顏色,戀愛的粉紅、歡快的黃等,簡潔而直接地讓觀眾感受色彩帶來的氛圍。舞台上大量白色軟墊不平整的堆疊,讓角色能在舞台上自在地玩鬧,隨意依劇情或心情,不斷掀開、躲藏、追打與摔倒,像是兒童遊樂場般,呈現出自由自在的活潑與無拘無束。

演員活靈活現地將死心迷戀與一見鍾情發揮極致且趣味十足,但主要角色在詮釋性格上略顯平板,易流於群眾演員中而無法區分。動作設計與走位刻意,尤其森林獵殺鹿的橋段,槍聲音效與演員用槍動作無法配合,甚為可惜。試金石(陳冠豪飾)傻子不傻的表現突出,雖台詞包含大量哲理對白,但輔以音調與動作且咬字清晰,不時讓觀眾捧腹大笑,對娥瑞的戲弄與邪壞的念頭十分生動,在論述謊話七次演變時,更下台與觀眾直接互動,臨場反應快速且自然。奧蘭多(陳羿帆飾)雖口齒稍嫌含糊,但木訥、憨厚的大塊呆形象鮮明而有趣。余治賢所演繹之羅瑟琳時而古靈精怪時而任性嬌蠻,在裝扮成牧羊男時風流帥氣,與奧蘭多湊成對的效果格外令人注目。

歡樂在《皆大歡喜》中是個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換幕時直接讓觀眾欣賞白色軟墊由上向下丟疊的玩樂感,演員亦現場彈奏吉他與合唱,成功營造亞登森林的無憂無慮。結尾的婚禮讓眾角色在台上大合舞,歡快而逗趣。此外,不少與觀眾互動的橋段,不論奧蘭多將綁著詩信的小樹拿給觀眾,或試金石對著台下的男士評論髮型,時而與觀眾談話時而回到劇中,不但順利表達劇中的歡喜感,亦讓觀眾有參與其中的樂趣,台上台下成為一體,正切合劇名「皆大歡喜」。

《皆大歡喜》

演出|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時間|2016/06/04 14:30
地點|台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