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的道與藝《77個擁抱》
10月
04
2016
77個擁抱(優人神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4次瀏覽
汪俊彥(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優人神鼓(以下稱「優」)由藝術總監劉若瑀帶領,9月21日從屏東開始徒步行走西台灣,優稱之為「雲腳」。這次的雲腳計畫是《77個擁抱》系列活動與演出的一環,從9月21日到10月15日共二十六天,自屏東啟程五百二十公里路程,沿途經過十一個監所,分別在高雄、嘉義、彰化、台中、新竹、新北、台北舉辦免費公益演出。十月一日這場到了台中,路程已經快過了一半了。

優一向有雲腳傳統,從1980年代的「溯計畫」開始,優與民俗、土地與人的關係,就密不可分。甫完成與德國柏林廣播電台合唱團的跨國音樂劇場《愛人LOVER》不久,優回到了其擅長與熟悉的身體與關懷。自2009年開始,優與彰化監獄合作,協助收容人組成「鼓舞打擊樂團」,以優的技藝與美學創造人與藝術新的可能。這次優與彰監鼓樂的演出,無論在編、導,或是表演拿捏與現場環境的掌握,表演時源源不絕流洩出優所給予的信任與力量,令人感動。

演出曲目一共分成七節:《奔騰》、《雞同鴨講》、《大驟雨》、《托缽僧》、《金剛王寶劍》、《持劍之心》、《沖岩》,由收容人與優人分別組合安排演出。優安排了收容學員戴上面具,優人自己是不戴面具的。這表面上看來是為了保護了收容人,但這個精巧的操作,也使得收容人的表演更增添儀式性。而這一戴一不戴的對照,舞台上呈現兩種擊鼓的修練風景,彷彿正好回應「優、人、神、鼓」四個字,人/神的身份,以優/表演作為辯證。原先看似預設了身份的演出者,卻在這個巧妙的編導設計下,一出場就讓身份複雜化了:孰為人,孰為神?人可不可以是神,神性可不可以由人修得?修行可以說是優美學與技藝的核心關懷之一,透過雲腳、靜心、擊鼓、肢體等,舞台上的演出,不是修行的成果,其本身就是修行的一環。

這次表演加入了彰監收容人,讓修行的命題更加彰顯。在開場《奔騰》之後,《雞同鴨講》一節,擊鼓者在互動節奏、輕重分寸、舉手頭足的細緻掌握,眼神、默契與情緒都顯得十足到位,一群魁武的男性陽剛身體卻在小細節上掌握得恰到好處,這磨練即是不易的修行。而《托缽僧》一節更讓修行看到了轉化的可能;由戴面具表演者主導整節的純粹身體呈演,沒有鼓、沒有鑼,沒有任何道具,除了自己的身體。編導以看似武術卻更近似體操的柔軟動作,以輕旋律與小節奏的配合,大量運用膝蓋、肘、腕、腰等關節,牽引連續的動作。原本看似陽剛的身體,輕盈而俏皮了起來,這當然更是難上加難的修行──因為得要放下多少的身體記憶……

優人(應該是以青年優人為主)的表演段落,也讓人見到認真專注的力量。雖然仍可見到或許不夠純熟的手法、或許不夠堅定的步伐、不夠到點的翻轉,但都不妨礙他們修行路上展現的承諾。鼓在他們跟前,從來不只是擊鼓的樂器,而一再再幻化成對話的對象,或旁敲或側擊、或搏鬥或探問,這亦是成長的磨練。

最後一節《沖岩》,導演安排了所有戴面具的表演者露出精實的上身裸體擊鼓,先以精準的群體節奏與默契震撼場面,突然間一陣狂舞,每個人照見本性,表演者的刺青沾上滿身的汗珠,一尊尊像極了羅漢金身。

這次的演出,再次感受到優的力量。優、人、神、鼓,以優為法、以鼓為憑,持續行走在人與神的修行路上。

《77個擁抱》

演出|優人神鼓、彰監鼓舞打擊樂團
時間|2016/10/1 19:30
地點|台中屯區藝文中心戶外露天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