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6年歌劇院開幕季請來陶身體劇場演出《4》&《8》後,今年的秋天遇見巨人系列再度邀來《5》 &《9》,其中《9》為臺中歌劇院與國際各重要劇場和藝術節所共製。
《5》 &《9》兩支舞作一同演出,更可看出彼此的對應與觀照。《5》是由五位舞者,身穿灰色系的服裝,在地板上相互交疊、纒繞、盤轉,彼此互相支撐、托舉、連接與碰觸,形成一個巨大的、交纒的個體,並且在舞台上緩慢的繞圓,過程中五位舞者彼此不分開,即使身體或四肢向外延展到最大,身體也依舊有某一部份與其他舞者貼在一起。《9》則是由九位舞者,身著灰藍色系的服裝,分散整個舞台,彼此的移動保持著一定的空間距離,各自翻轉繞圓,且不會碰觸到彼此。而這乍看像似隨意且混亂的連串動作,實則經過了以秒為單位的精密計算,將當中的關聯線索暗藏於動作系統之中。如:當一位舞者在脊椎的旋擰下抬腳轉動下半身,其身旁的舞者回應了由肩膀帶動的手臂動作,而遠在對角線上的舞者則以上半身的盤轉以為回應。
《5》&《9》同樣在談關係,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談人與空間的關係。《5》用身體的彼此交纒、碰觸,探索關係中無法割捨、無法斷然,以及親密、慾望的部份,同時也藉由設下不分開的限制來挑戰身體表現的形式。相對於《5》的交纒,《9》的無法碰觸,更讓人敏感於關係中的那道距離,以及在牽絆與界限的相互拉扯辯證,兩支舞作以不同的形式揭示了關係中的萬千形貌,從靜謐緩慢到燥動躍起,回應世界亦回應內心。陶冶的數字系列向來專注身體研究,身體即是他所表達的形式,精準且極具控制力,其所建構的「圓運動體系」強調身體每個關節皆可以畫圓。在《5》&《9》中可以看出,不論身體是處於交疊還是分開的狀態,運用脊椎所發動的身體動律劃出的線條,有形的/無形的,彷彿禪繞畫般在觀者心中漸次成形,專注於過程中形體的雕塑。
《5》的音樂融入了金、木、水、火、土的元素【1】,使用了笛子、鋼琴、提琴、金屬聲、水聲與人聲;《9》則是全人聲吟唱(使用北宋時期普庵禪師自創普庵咒的音階);《5》以電子聲響開始,以人聲作結,而《9》則以人聲貫穿全舞作,兩者聯演,令人有種從天地萬物的宇宙回歸到人自身的宇宙,再由自身的宇宙出發,重新觀看天地萬物。正如《9》的最後是舞者們靜默站立,燈光漸暗,彷彿是在遙望宇宙,重新開啟一切的感覺。萬事萬物都是千絲萬縷的連結,無論是有形的,亦或是無形的;在宇宙的洪流裡,在時間的荒疇中,我們雖微小如塵埃,也依然是世界秩序一環,一個呼吸、一個動作,皆會牽引另一端的回應。
註釋
1、依據節目單作品簡介
《5》
演出|陶身體劇場
時間|2018/11/03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