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的鏡像循環《5》&《9》
12月
14
2018
5(陶身體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3次瀏覽
鄭宜芳(表演藝術工作者)

繼2016年歌劇院開幕季請來陶身體劇場演出《4》&《8》後,今年的秋天遇見巨人系列再度邀來《5》 &《9》,其中《9》為臺中歌劇院與國際各重要劇場和藝術節所共製。

《5》 &《9》兩支舞作一同演出,更可看出彼此的對應與觀照。《5》是由五位舞者,身穿灰色系的服裝,在地板上相互交疊、纒繞、盤轉,彼此互相支撐、托舉、連接與碰觸,形成一個巨大的、交纒的個體,並且在舞台上緩慢的繞圓,過程中五位舞者彼此不分開,即使身體或四肢向外延展到最大,身體也依舊有某一部份與其他舞者貼在一起。《9》則是由九位舞者,身著灰藍色系的服裝,分散整個舞台,彼此的移動保持著一定的空間距離,各自翻轉繞圓,且不會碰觸到彼此。而這乍看像似隨意且混亂的連串動作,實則經過了以秒為單位的精密計算,將當中的關聯線索暗藏於動作系統之中。如:當一位舞者在脊椎的旋擰下抬腳轉動下半身,其身旁的舞者回應了由肩膀帶動的手臂動作,而遠在對角線上的舞者則以上半身的盤轉以為回應。

《5》&《9》同樣在談關係,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談人與空間的關係。《5》用身體的彼此交纒、碰觸,探索關係中無法割捨、無法斷然,以及親密、慾望的部份,同時也藉由設下不分開的限制來挑戰身體表現的形式。相對於《5》的交纒,《9》的無法碰觸,更讓人敏感於關係中的那道距離,以及在牽絆與界限的相互拉扯辯證,兩支舞作以不同的形式揭示了關係中的萬千形貌,從靜謐緩慢到燥動躍起,回應世界亦回應內心。陶冶的數字系列向來專注身體研究,身體即是他所表達的形式,精準且極具控制力,其所建構的「圓運動體系」強調身體每個關節皆可以畫圓。在《5》&《9》中可以看出,不論身體是處於交疊還是分開的狀態,運用脊椎所發動的身體動律劃出的線條,有形的/無形的,彷彿禪繞畫般在觀者心中漸次成形,專注於過程中形體的雕塑。

《5》的音樂融入了金、木、水、火、土的元素【1】,使用了笛子、鋼琴、提琴、金屬聲、水聲與人聲;《9》則是全人聲吟唱(使用北宋時期普庵禪師自創普庵咒的音階);《5》以電子聲響開始,以人聲作結,而《9》則以人聲貫穿全舞作,兩者聯演,令人有種從天地萬物的宇宙回歸到人自身的宇宙,再由自身的宇宙出發,重新觀看天地萬物。正如《9》的最後是舞者們靜默站立,燈光漸暗,彷彿是在遙望宇宙,重新開啟一切的感覺。萬事萬物都是千絲萬縷的連結,無論是有形的,亦或是無形的;在宇宙的洪流裡,在時間的荒疇中,我們雖微小如塵埃,也依然是世界秩序一環,一個呼吸、一個動作,皆會牽引另一端的回應。

註釋

1、依據節目單作品簡介

《5》

演出|陶身體劇場
時間|2018/11/03 19: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