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ㄒㄩㄢˊ」的多觀點敘事技巧《Zodiac》
11月
11
2015
Zodiac(莎妹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2次瀏覽
邱書凱(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開演前,兩大面投影幕(左舞台實為藍白帆布)側著身豎立在舞台區,投影的畫面像是監視器般不時地交錯、切換,被監視的區塊除了入場與就坐的觀眾外,另有觀眾席後方擺著椅子、攝影機、鐵窗花與鏡球的一塊空地,促成注視者(觀眾)同時產生被注視的雙向對應關係,清楚地營造演出質地與氛圍的走向。觀眾席前方的舞台區同樣擺著一張椅子與一台攝影機,其餘兩側是赤裸的鷹架結構上掛著破舊的藍白帆布。由此可知,舞台設計並非要創造寫實的場景,而是自隱約中暗示,卻又不侷限場景可能性的空間感。

劇名《Zodiac》中文譯為黃道十二宮,原為發生在美國1960年代的連續殺人事件,破案途中曾一度卡關而遭停擺,警方重新展開調查後,經由受害家屬的轉述拼湊消息,但最終仍然只有找出最可能的兇嫌,實屬無頭案。本劇的劇名便是以兇手的匿名為題,重新拆解兇手的生活、心理狀態,繼以重構其犯案的動機背景。此案曾被改編為小說與電影,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曾在2001年的皇冠藝術節首演,2002年應兩廳院之邀改版演出【1】。

時至今日,這場全長105分鐘的凶殺案重新透過導演王嘉明解構,藉著唯二的演員男子(Fa 飾)與女子(賴玟君 飾)在情境與角色的快速轉換下貫穿全場,段落【2】大致可分為:男子獨白、綁票審問(一)、綁票審問(二)、穿律師服的命理師、太空世界、共犯女子的殺人過程、特務小組狙擊、追逐戰、男女坦承、太空梭停駛記、童年、母親的不在場、後台紀實,共十三個場次。

有別於線性的故事結構,導演不僅以「後設的多觀點」敘事技巧切入凶手個人的身、心理狀態,甚至延伸到他生活周遭的人、事、物,例如:第一場男子獨白犯案動機後,在綁票審問的過程中女子反覆以「你寂寞嗎」一句反問,男子卻避而不答;第六場特務小組準備狙擊男子時,男子穿著白色汗衫、四角內褲在家中戴著耳罩式耳機,一邊聽著陳綺貞的〈還是會寂寞〉,一邊喝著啤酒恣意搖擺;第十場左舞台的投影幕拉起,轉眼間化為客廳的牆面,男子三度返家,以重複拿衣、物與母親對談、直至離家作為情境設定,然而,第三次唯獨男子重複同樣的話語,卻無意識母親的不在場/回應。

僅次於演員表演,《Z》劇大量地使用多媒體影像作為演出輔助,從開演前至第二場綁票審問的多焦錄、投影外,第三場的律師特別以歷史人物(例如:希特勒)及世界大戰的影片以古喻今,回溯社會的脈象與動亂;第四場討論太空世界時,將來回穿梭的字幕搭配音樂播放器中的畫面流動效果,作為演員口語及身體表現的輔助;第六場時,共犯輔以貝殼遠離獵食者的逃脫技巧作為例證說明;第七場追逐戰的過程藉由錄像技巧把台灣街景置入,自左右舞台投影幕中產生前景與後景的視覺連貫效果,另加入物體放大(顯得自己像是螞蟻般)的視覺比例遊戲增添趣味性;第十場,滿溢的泡泡自下舞台飄向觀眾席,一段在海邊挖沙男孩的寫實影像從近景拉至遠景,彷彿藉著太空梭穿越至男子純樸的童年。諸多運用中,可發現影像在部分場次中扮演故事的焦點或敘事者,而非淪為背景式的附庸次角。

值得一提的是,第八場在男女互相坦承彼此間不對等的想法/態度後,「太空梭停駛記」讓觀眾與演員置身於全黑的世界中,生理上彷彿度過約莫10分鐘的光景,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中僅有遙遠一方的微弱紅色光點忽明忽滅,聽著演員緩慢地遊走在空間中談論「消失」的哲論,伴隨著The Rolling Stones〈As Tears Go By〉,空間像是在宇宙那般無垠,個體的存在與否在此倒顯得無比脆弱與渺小。

劇末,演員在後台紀實的現場錄、投影中謝幕離去,終場前的一切恍若雲煙飄散。將近兩小時的演出中,演員清晰地在情境、身分的轉換下拿捏該場角色的火候,展現不同層次的力道。導演則藉由影像、演員表演間的虛實穿梭,橫切出犯罪者的人生剖面,在幾乎空台的表演空間賦予每個場次獨到的節奏與概念,熟稔地將劇場多元的藝術媒介把玩於股掌間。並將原先事件探討的「懸」疑,自凶嫌的個體探討範疇擴展至生命的真理,藉由劇中不斷地衝突、矛盾與不合常理懷疑真實的存在,進而提煉出「玄」的探究與領悟。

註釋

1、摘自節目單簡介。

2、段落的劃分與命名為筆者自訂。

《Zodiac》

演出|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時間|2015/10/31 19:30
地點|衛武營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odiac》解剖黃道帶殺手,實則講述卻是一則影像的寓言,所有段落都在王嘉明佈置出的影像空間內虛實發生。所謂的奇異點,就是那屏幕的影像平面吧。影像與劇場的奇異點,折成一道弧,在無垠的平面裡,終局連結上幕啟。 (李時雍)
10月
21
2015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
對導演來說,歷史事件的晦澀之處不只出自文化或歷史上的距離,更在於缺乏言論自由的討論正當性脈絡,就像大多數人明明知道這樣是有問題的,卻因為服膺於現實而陷入「雙重思想」(doublethink),導演也面臨了該不該解構議題的困境。
12月
09
2024
可惜的是,全劇收攏在計畫成果的樣板宣傳,無法深切開展劇中拋出諸多議題的辯證向度,像是身分認同、文化觀光、地方創生等,而是流於產官學體制交纏下的文化產品。
12月
06
2024
這並不是一齣攸關階級問題的社會寫實作品,相反地,在這個時時充斥著怪誕節奏與聲音的劇場空間中,支配著行動的並不是具體的物質條件,而是追求「正常/不正常」認同判斷而被抽空的精神狀態。
12月
04
2024
此次劇本由團長馮翊綱主筆,將金庸原著作為主菜,配以誇張的表情動作、幽默的橋段,並佐以少許成人幽默,呈現出一場輕鬆且富有娛樂性的演出。雖與十年前的《瓦舍說金庸》相比,劇本在深度及與原著的連結上稍有不足,但整體氛圍輕鬆歡樂,觀眾依然收穫了愉快的觀劇體驗
12月
04
2024
這齣音樂劇流暢的演出,不難想像在前置選曲和樂團編制中耗費的心力,它在歌詞和台詞之間相互呼應,以音樂演唱和戲劇表演推進情感
12月
03
2024
流行音樂與劇場不會也不該只是市場、產業的匯聚與結盟,反而能在兩者互文之間,既在此時此刻延展時空,也讓跨越時代的記憶與感受在此交織。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