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叨人生與愛情的荒謬本質《她和她的房間》
12月
31
2014
她和她的房間(無垠實驗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9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劇場在一個未隔絕窗外喧囂車聲的高雄舊鬧區建築空間裡,室內有簡單的擺設,單人沙發,小桌上有立燈,書櫃貼著牆,牆上錯錯落落地貼著書寫著古詩的紙片。演員黃同君飾演的劇中角色未經任何擴音設備,以清清淡淡的口吻展開了日記體(journal intime)般的自白。

絮絮叨叨地自32歲的劇中角色口中流洩出的是婚約,婚戒,相處/戀愛,初識等交錯的時間序,主人翁自問著結婚、愛情定義為何等等相關的提問,然後又自答著自己未必認同的來自同儕、父母長輩、通俗世情等對這些問題的一般性回答。期間穿插的簡單情節是:與送了主人翁婚戒的男人之間的婚約,口頭約定了八年,正不冷不熱地懸著,而更年輕時曾有過的一段文青式的戀愛的男主角早已經車禍去世。

整齣劇沉浸在黃同君獨特的唸白風格裡,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En Attendant Godot”),本劇主人翁的所有獨白(monologue)都纏繞在本劇永遠缺席的那個角色:愛情/婚姻。如果主人翁相信婚姻是愛情的延續,是一式兩份的延伸體,那麼過去那段文青式的戀愛因為男主角滅失而宣告不可能,而現在的婚戒男則因婚約已經約定了八年,初心早已模糊,雙方都不確定是否這仍然是他們要的愛情/婚姻了。

《等待果陀》劇中兩個流浪漢角色之間煞有介事但實則荒誕的對話側寫了他們的存在處境,本劇中她在她的房間裡的自我對話,何嘗不是援引世間充斥著對愛情的通俗見解而凸顯自己尋無出路的迷離處境。命運可以促狹地捉弄人的,又何止是《等》劇中暗喻的上帝或救世主等隱晦永遠不得證的存在?《她》劇中引用元稹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迴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與張愛玲「於千萬人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古今兩段經典,都在比對主人翁自己所面對的荒誕處境:她在沒有經驗愛情(婚姻)的人生裡,不明所以地等待愛情(婚姻)。

演員黃同君的唸白很有魅力,沒有誇張的舞台腔,像剝著花瓣一樣一層一層剝下滿場的女人絮語,等待一場女人從不知曉真實面目的愛情。導演林惠兒的小荒謬劇,很清新,在劇場裡大半的時間裡我們都傾心被劇本與演員的荒誕絮語所吸引,而不及驚覺導演要說的是人生與愛情的荒謬本質。

《她和她的房間》

演出|無垠實驗體
時間|2014.12.13 19:30
地點|高雄院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