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叨人生與愛情的荒謬本質《她和她的房間》
12月
31
2014
她和她的房間(無垠實驗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6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劇場在一個未隔絕窗外喧囂車聲的高雄舊鬧區建築空間裡,室內有簡單的擺設,單人沙發,小桌上有立燈,書櫃貼著牆,牆上錯錯落落地貼著書寫著古詩的紙片。演員黃同君飾演的劇中角色未經任何擴音設備,以清清淡淡的口吻展開了日記體(journal intime)般的自白。

絮絮叨叨地自32歲的劇中角色口中流洩出的是婚約,婚戒,相處/戀愛,初識等交錯的時間序,主人翁自問著結婚、愛情定義為何等等相關的提問,然後又自答著自己未必認同的來自同儕、父母長輩、通俗世情等對這些問題的一般性回答。期間穿插的簡單情節是:與送了主人翁婚戒的男人之間的婚約,口頭約定了八年,正不冷不熱地懸著,而更年輕時曾有過的一段文青式的戀愛的男主角早已經車禍去世。

整齣劇沉浸在黃同君獨特的唸白風格裡,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En Attendant Godot”),本劇主人翁的所有獨白(monologue)都纏繞在本劇永遠缺席的那個角色:愛情/婚姻。如果主人翁相信婚姻是愛情的延續,是一式兩份的延伸體,那麼過去那段文青式的戀愛因為男主角滅失而宣告不可能,而現在的婚戒男則因婚約已經約定了八年,初心早已模糊,雙方都不確定是否這仍然是他們要的愛情/婚姻了。

《等待果陀》劇中兩個流浪漢角色之間煞有介事但實則荒誕的對話側寫了他們的存在處境,本劇中她在她的房間裡的自我對話,何嘗不是援引世間充斥著對愛情的通俗見解而凸顯自己尋無出路的迷離處境。命運可以促狹地捉弄人的,又何止是《等》劇中暗喻的上帝或救世主等隱晦永遠不得證的存在?《她》劇中引用元稹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迴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與張愛玲「於千萬人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古今兩段經典,都在比對主人翁自己所面對的荒誕處境:她在沒有經驗愛情(婚姻)的人生裡,不明所以地等待愛情(婚姻)。

演員黃同君的唸白很有魅力,沒有誇張的舞台腔,像剝著花瓣一樣一層一層剝下滿場的女人絮語,等待一場女人從不知曉真實面目的愛情。導演林惠兒的小荒謬劇,很清新,在劇場裡大半的時間裡我們都傾心被劇本與演員的荒誕絮語所吸引,而不及驚覺導演要說的是人生與愛情的荒謬本質。

《她和她的房間》

演出|無垠實驗體
時間|2014.12.13 19:30
地點|高雄院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