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叨人生與愛情的荒謬本質《她和她的房間》
12月
31
2014
她和她的房間(無垠實驗體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7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劇場在一個未隔絕窗外喧囂車聲的高雄舊鬧區建築空間裡,室內有簡單的擺設,單人沙發,小桌上有立燈,書櫃貼著牆,牆上錯錯落落地貼著書寫著古詩的紙片。演員黃同君飾演的劇中角色未經任何擴音設備,以清清淡淡的口吻展開了日記體(journal intime)般的自白。

絮絮叨叨地自32歲的劇中角色口中流洩出的是婚約,婚戒,相處/戀愛,初識等交錯的時間序,主人翁自問著結婚、愛情定義為何等等相關的提問,然後又自答著自己未必認同的來自同儕、父母長輩、通俗世情等對這些問題的一般性回答。期間穿插的簡單情節是:與送了主人翁婚戒的男人之間的婚約,口頭約定了八年,正不冷不熱地懸著,而更年輕時曾有過的一段文青式的戀愛的男主角早已經車禍去世。

整齣劇沉浸在黃同君獨特的唸白風格裡,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等待果陀》(”En Attendant Godot”),本劇主人翁的所有獨白(monologue)都纏繞在本劇永遠缺席的那個角色:愛情/婚姻。如果主人翁相信婚姻是愛情的延續,是一式兩份的延伸體,那麼過去那段文青式的戀愛因為男主角滅失而宣告不可能,而現在的婚戒男則因婚約已經約定了八年,初心早已模糊,雙方都不確定是否這仍然是他們要的愛情/婚姻了。

《等待果陀》劇中兩個流浪漢角色之間煞有介事但實則荒誕的對話側寫了他們的存在處境,本劇中她在她的房間裡的自我對話,何嘗不是援引世間充斥著對愛情的通俗見解而凸顯自己尋無出路的迷離處境。命運可以促狹地捉弄人的,又何止是《等》劇中暗喻的上帝或救世主等隱晦永遠不得證的存在?《她》劇中引用元稹的《離思》:「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迴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與張愛玲「於千萬人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古今兩段經典,都在比對主人翁自己所面對的荒誕處境:她在沒有經驗愛情(婚姻)的人生裡,不明所以地等待愛情(婚姻)。

演員黃同君的唸白很有魅力,沒有誇張的舞台腔,像剝著花瓣一樣一層一層剝下滿場的女人絮語,等待一場女人從不知曉真實面目的愛情。導演林惠兒的小荒謬劇,很清新,在劇場裡大半的時間裡我們都傾心被劇本與演員的荒誕絮語所吸引,而不及驚覺導演要說的是人生與愛情的荒謬本質。

《她和她的房間》

演出|無垠實驗體
時間|2014.12.13 19:30
地點|高雄院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
本劇將散文當作抒情的媒介,也就是作為表達個體情感及傳達概念的工具,同時低限度處理言說主體(角色)的特殊性,讓語言成為真空的、沒有物質基礎的抽象概念堆疊,看似觸及許多議題,實則遮蔽了特定話語及其意識形態。
9月
18
2025